出版緣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本系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迄今已有三十七種。一九七七年二月,張朋園教授接掌所務,為鼓勵研究生撰寫優良史學論文,特擬訂學位論文出版計畫。當時,亦將本系碩士論文榮獲「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等機構獎助出版者列入,即「專刊」第(1)、第(3)、第(5)等三種。迨「郭廷以先生獎學金」成立,由獎學金監督委員會研議辦法,作為補助出版學位論文之用,「專刊」遂得持續出版。
郭廷以先生,字量宇,一九○四年生,一九二六年畢業於東南大學文理科歷史系,曾在國內、外知名大學講學;自一九四九年起,至本系執教。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一年,擔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及所長,並於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兼任本校文學院院長。一九六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是深具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學者。
一九七五年九月, 先生在美病逝。李國祁教授感念 先生的學術貢獻,邀集本校史地系系友籌組基金,在本系設置「郭廷以先生獎學金」,於一九七七年十月開始頒授獎學金。獎學金設監督委員會,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和本系教師共同組成,每年遴選優秀學位論文,補助印製「專刊」經費。三十多年來,本系研究生無不以獲得「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勵,並以「專刊」名義出版畢業論文,為最高榮譽。「專刊」向由本系刊行,寄贈國內、外學術機構和圖書館,頗受學界肯定,惟印刷數量有限,坊間不易得見,殊為可惜。經本屆獎學金監督委員會議決,商請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印製發行,以廣流傳,期能為促進學術交流略盡棉薄之力。
今年,適值郭廷以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專刊」以新的型態再出發,可謂別具意義。謹識緣起,以資紀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二○一五年九月
序
朱鴻
明代「靖難」事變後,建文的年號被革除,歷史被竄改、汙衊,朱棣的做法使得建文朝的歷史書寫成為政治禁忌,造成建文無史的現象。直到明中葉才出現記載建文的著述,萬曆朝雖進而恢復建文年號,亦有建文朝歷史的專著,然囿於「靖難是而革除非」,唯恐影響到已被尊為成祖的歷史地位,官方始終不敢碰觸建文朝的歷史。建文的歷史是在政權被篡奪後長期不斷書寫出來的,這是國史僅見的現象。因而要處理建文歷史相關問題,是相當棘手的學術課題。
本書是作者何幸真據碩士學位論文〈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修訂而成,係由政治史、文化史、史學史的角度探討有明一代對於建文朝相關歷史的態度。幸真檢視明代相關說法之形成,並分析其形成原因與意義。在她看來,建文帝本人在建文四年南京城破的那一刻,便已退下了歷史的舞臺,之後代替他影響往後歷史的,其實是後世想像與記憶的產物。而這些想像與記憶,固然是對建文朝諸多歷史謎團的回應,但更多是被賦予特定象徵意義,而成為一種「名目」或「話題」,為當代人建構特定論述、謀求特定目的、滿足現實需求的行為提供依據。正如本書所言,建文朝歷史記憶在明代的發展,與明人試圖解決靖難之役、壬午殉難遺留之歷史問題、撫平歷史傷痕的努力有關。也正因此類後遺症與傷口難以忽視,方使建文朝相關議題受到關注,而有了成為「名目」或「話題」的可能。這與我認為明朝人面對國有大疑,要藉修史還給建文君臣公道的看法不謀而合。
明代關於建文朝的材料數量相當驚人,而且內容龐雜、偽誤之處甚多,幸真在史料的挖掘與解讀方面頗下苦功,故能呈現建文朝歷史記憶的豐富面向並提出獨到見解,流暢的文筆也使其論文具可讀性。欣聞本書即將出版,忝為論文指導教授,以歡欣之情為序推介本書。唯建文歷史記憶書寫,明朝只是開端,一個初期的階段,是故事的上篇。入清以後,跳脫明朝的禁忌,有更重要的發展,「重構」建文歷史的工作至乾隆《明史》的纂修大致完成。清代建文朝歷史記憶有與明代迥然不同的內涵與意義,值得深入研探。期許幸真能以研究建文自任,完成下篇,為建文歷史的研究畫下圓滿的句點。
朱鴻 序於臺北文山
民國107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