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出家之道
「隋唐時代第一流人才在佛門,二十一世紀的菁英也是。」這句話是聖嚴師父為法鼓山僧伽大學招生海報所下的文案,希望有心出家者皆能成為第一流的僧才,皆能發度眾生的大願心。二十一世紀需要用佛法的觀念與方法來建設人間淨土,希望二十一世紀最優秀的人才,能出家度眾。
傳統中國社會的刻板印象,認為出家是走投無路,萬不得已的選擇;而在現代世界的最新實況,出家者可說是萬中選一的人中龍象,有智慧能看清解脫之道,有願力能承擔眾生苦難,而能捨萬緣,發心出家。因此,現代社會出家者,不乏被視為一流人才的碩士、博士、教授,不乏科技新貴、商業菁英、藝文作家等各種專業領域的尖端俊傑。人們因著人才輩出的僧眾,對於出家成見也大為改觀。
如此說來,不是一流人才便不能出家嗎?出家需要具備大福報,必須眾緣合和方能滿願,但是最重要的條件,還是自己的道心是否堅定。出家前,可能一心只為自己前程奮鬥;決心出家後,則要以度化眾生為生命道路。以我自己來說,出家前,我的「許願」是圍繞著自己與親友,希望他們平安、健康、幸福、快樂。出家後,我的「發願」是希望所有眾生平安、健康、幸福、快樂。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狀態,但是可選擇以出家方式幫助自己與人們,一起離苦得樂。
一般人對於出家可能心存很多疑惑,修行方式很多種,為什麼非出家不可呢?聖嚴師父的《聖者的故事》,收錄許多佛陀弟子的故事,可從中了解當時出家人是在何種因緣條件裡,發起出家修道的決心,並歷經種種因緣變化的波折與阻撓,而依然不動搖初發心。例如賴吒和羅身為首富的獨生子,擁有人所稱羨的各種奢華享受,但他卻過得不快樂,直到聽聞佛陀的教法,終於明白出家才是他嚮往的道路,所以再多的財富、美女都留不住他。
以我的經驗為例,出家前在出版社倉庫任職,所以將出家歷程分為四部曲。第一部曲:享受浪漫逍遙、休閒娛樂的在家人,「調整」成經歷自得其樂、甘之如飴的搬書人;第二部曲:「轉化」成體驗解行並重、中道的修行人;第三部曲:「昇華」成學習出離心、菩提心並行的出家人;第四部曲:目標是「超越」成只有慈悲、智慧,沒有「我」這個人。
出家也可以說是「出枷」,如果不能感受在家生活是種枷鎖,自然不會產生出離心。對我來說,出家前的人生像個大迷宮,進入僧團後,生命則不再需要尋找轉彎處,也不必抉擇左轉或右轉,最終弄得自己團團轉。
對於好奇別人為何會出家者,我以前會建議先閱讀聖嚴師父的《聖者的故事》;對於想要出家者,則建議閱讀聖嚴師父的《法鼓晨音》、《法鼓家風》;而我現在會多推薦一本《出家50問》,可以解答對於出家的種種疑問。
從《出家50問》一書,不只可以看到僧團的發展歷史與修行典範,更可以看到現代僧團如何適應時代再創新局。全書由四大單元組成:出家的意義、出家的功課、出家的典範、出家的考驗。出家的意義,是古往今來所有的出家人,都必須確認什麼是自己的修行道路、依歸與責任。出家的功課,可讓讀者知道培育僧才之不易,從而更禮敬與珍惜僧寶,而有志出家者,也能參考出家的條件與歷程。出家的典範,則讓我們快速看到從佛陀時代最初的五比丘,僧團如何一路發展至近代,有哪些重要的高僧行誼,透過這些生命故事,效法他們的奉獻精神。出家的考驗,則可了解出家人如何面對內心煩惱與外在誘惑,找出能繼往開來的弘法道路。
現代的出家門徑,比傳統時代的選擇更為多元。自二○○一年,成立法鼓山僧伽大學後,將傳統的師徒制教育,改以學院制方式培養僧眾,我更期盼有道心的青年,能隨佛出家、隨師修行、隨侍眾生。聖嚴師父常勉勵我們,要將出家人的品質提昇至宗教師。我認為出離心的修行達到極致,成為阿羅漢,就像武俠小說的武林高手,可成為「一代宗師」,如果能再加上菩提心的相輔相成,菩薩行的悲智心願,則能成為人天師範「一代宗教師」。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何去何從,期盼佛教出家眾能擔起宗教師的重責,不只指引人生的方向,更領航成佛的道路。
釋常寬(法鼓山僧伽大學男眾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