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因應國內少子化的現象,小校小班逐年增加,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託相關單位研發混齡教學在國內推動之可行性,本書即是將跨年級教學專案在103~105學年度的實施經驗,以第一部分「實踐之路」的八篇文章,提供全國、各校和教師個人等不同面向的實施經驗分享;以第二部分「他山之石」的五篇文章,介紹日本、法國和加拿大等法語區、德國等地在小校跨年級教學之相關政策、法規、教學資源和實例。期待能提供小校教育創新之參考。
目錄
第一部分 實踐之路
1 跨年級教學在臺灣推動之初期現況與問題探討(洪儷瑜、梁雲霞、林素貞、張倫睿、李佩臻)
2 跨年級教學教師之備課歷程探究(陳金山)
3 在質變中尋求蛻變之路:一所村落小校實施跨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洪千惠、洪文芬、詹翠文、余威杰)
4 一所偏鄉國小推動跨年級教學之研究(陳文正、劉俊億)
5 一枝草,一點露:偏鄉小校個別學習計畫之建構與應用(陳淑卿、乃瑞春、梁雲霞)
6 先行者的故事:跨年級教學在偏鄉小學的實踐歷程(洪儷瑜、何佩容)
7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實施國小學生跨年級教學之個案研究(羅廷瑛)
8 翻轉教室應用於跨年級教學之理念與策略(簡瑋成)
第二部分 他山之石
9 淺談日本複式學級(蕭莉雯)
10 日本偏鄉學校教育與愛努民族教育之現狀與課題(常本照樹演講,宋峻杰譯)
11 人少,不減品質:日本小校複式學級數學教學之觀察與反思(梁雲霞、陳金山、陳文正、乃瑞春、許恆禎)
12 跨年級教學的成效與實施:法國及加拿大經驗對臺灣跨年級教學的啟示(葉珍玲)
13 跨年級教學於德國小學的實施概況:以布蘭登堡邦為例(林忻叡)
1 跨年級教學在臺灣推動之初期現況與問題探討(洪儷瑜、梁雲霞、林素貞、張倫睿、李佩臻)
2 跨年級教學教師之備課歷程探究(陳金山)
3 在質變中尋求蛻變之路:一所村落小校實施跨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洪千惠、洪文芬、詹翠文、余威杰)
4 一所偏鄉國小推動跨年級教學之研究(陳文正、劉俊億)
5 一枝草,一點露:偏鄉小校個別學習計畫之建構與應用(陳淑卿、乃瑞春、梁雲霞)
6 先行者的故事:跨年級教學在偏鄉小學的實踐歷程(洪儷瑜、何佩容)
7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實施國小學生跨年級教學之個案研究(羅廷瑛)
8 翻轉教室應用於跨年級教學之理念與策略(簡瑋成)
第二部分 他山之石
9 淺談日本複式學級(蕭莉雯)
10 日本偏鄉學校教育與愛努民族教育之現狀與課題(常本照樹演講,宋峻杰譯)
11 人少,不減品質:日本小校複式學級數學教學之觀察與反思(梁雲霞、陳金山、陳文正、乃瑞春、許恆禎)
12 跨年級教學的成效與實施:法國及加拿大經驗對臺灣跨年級教學的啟示(葉珍玲)
13 跨年級教學於德國小學的實施概況:以布蘭登堡邦為例(林忻叡)
序
主編序
站在先行者的肩膀、眺望更寬廣的未來
人類曾經以為小孩就是大人的縮小版,一直到發展心理學研究不同階段兒童的身心理特徵,才揭開小孩與大人的差異不僅在數量、尺寸上,二者在特徵、發展歷程和關鍵因素的差異逐漸被發現,因此慢慢出現不同階段適性的營養、學習目標和教育方法。同理,學校的大小以及所處社區環境的差異,是否僅是經費、員額、課程設計數量的差異而已?到底其編制、運作和學生對教育的需求是否也有質的差異?如何讓學生在偏鄉小校所受的教育品質得到保障,應該是國家教育的目標。我國已在2017年公布《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此法令確實為偏鄉小校的經營增加不少彈性和資源,但小校在此條件下發展適合自己的特色,確實是下一步的努力目標。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在2014年開始委託相關單位研究混齡教學的相關法令和推動條件,也在同年9月委託本人主持研發混齡教學的專業培訓課程和推動之機制。基於考慮國內未來推動的可行性,本專案特採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薦的「跨年級教學」一詞,做為推動相關的培訓和建立專業資源的基礎,期待提醒國人思考「混齡」一詞的適切性1。另外,基於考慮推動初期的經驗是國內接受此教學法最原始的狀況,不論是成效、困難和問題都是未來推動工作參考的資源,因此本專案團隊決定邀請參與的研究同仁、學校、教師,利用學術研究方式整理這個階段的實踐成果並在研討會發表。本專案也於2017年和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與政策中心合辦「偏鄉學校教育與教學創新國際研討會」,結合本專案之成果和該中心近年來進行偏鄉教育相關研究透過研討會發表,並徵求相關論文投稿,同時邀請發表者投稿、匿名審查、修改,最後獲得本書的13篇文章成冊出版。
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實踐之路」主要是國內實施的經驗,共有八章,其中前六章都是104、105學年度參與本人主持的跨年級教學推動相關專案「國民小學實施跨年級教學方案試辦計畫」和「國民小學實施跨年級教學方案推動與輔導計畫」之參與同仁或學校所發表的。前兩章的資料來自參與學校的全面狀況:第一章「跨年級教學在臺灣推動之初期現況與問題探討」,由第一階段團隊針對103~104學年度的整體實施現況和問題;第二章「跨年級教學教師之備課歷程探究」,由團隊輔導校長陳金山針對本專案參與學校在備課的實施和困難上所進行的研究成果。
接著的四章以個別學校為對象:第三章「在質變中尋求蛻變之路:一所村落小校實施跨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由洪千惠等人分享該校實施的行動研究,包括:躍入、澄清、浸潤、探究等四個階段;第四章「一所偏鄉國小推動跨年級教學之研究」,由陳文正等人探討校內推動的歷程,包括實施的原因、關鍵因素、成果和挑戰;第五章「一枝草,一點露:偏鄉小校個別學習計畫之建構與應用」,由陳淑卿等人在打破班級實施跨年級教學之際,因需求而發展出個別化學習計畫之行動研究;第六章「先行者的故事:跨年級教學在偏鄉小學的實踐歷程」,由本人和擅長報導寫作的何佩容以實際參與者的敘事方式,描繪校內主要角色在校推動跨年級教學的實踐歷程。期待透過不同層次的圖像,從所有的參與學校到單一學校,再到實際參與的人員等三種不同向度做不同形式的探討,以個案、行動和主題的研究,企圖為國內小校推動跨年級教學留下完整的初期資料。
第一部分的最後兩章是其他主題在小校實施的成果,係來自「偏鄉學校教育與教學創新國際研討會」的發表論文,包括:羅廷瑛的第七章「數學奠基活動模組實施國小學生跨年級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及簡瑋成的第八章「翻轉教室應用於跨年級教學之理念與策略」,也是值得小校創新教學參考。
第二部分「他山之石」共有五章,主要是「偏鄉學校教育與教學創新國際研討會」專題演講稿,首先感謝北海道大學常本照樹教授同意授權翻譯出版;另邀請幾位學生和同仁協助分享他們熟悉國家的相關經驗:蕭莉雯介紹日本的複式學級,葉珍玲介紹法國和加拿大法語區實施跨年級教學的經驗,還有居住在德國的林忻叡報導布蘭登堡邦之實施經驗。最後則是由專案共同主持人臺北市立大學梁雲霞教授和其他專案同仁,將2018年專案組團訪問鹿兒島小校實施複式教學的觀課紀錄進行詮釋與反思,說明日本如何讓小校不因人數少而影響教育品質2。這五章所分享的他國經驗,包括:政策、法規、運作資源和教學實例等不同面向,期待讓國人更了解維護小校品質所需要的努力和可能的方針。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臺灣想翻轉小校品質之歷程中所做的努力也是如此,實踐研究可以讓經驗更為淬鍊、更有脈絡和理論的對照,而出版可讓實踐的經驗長久和寬廣的流傳。如果我們希望人口不要過度集中、國土不要過度開發、能保留不同居住環境供國人選擇3,小校的保留與創新不應僅是小校校長、師生的問題,應該是國人須共同面對的。期待本書的分享提供國人對小校問題的思維更加多元,也更有創新之解。
本書之出版感謝長期鑽研小校教學的嘉義大學陳聖謨教授共同擔任主編工作,協助文章的審查與編輯,更感謝支援稿件的同仁和學生們,尤其是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員宋峻杰博士協助取得常本照樹教授的授權同意和翻譯。專案助理張倫睿和賴俐婷協助徵文和審查過程的所有事務,以及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概允協助出版,心理出版社專業編輯的支援和校對審稿,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特此致上誠摯的謝意。
主編 洪儷瑜
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愛樓
2019年8月6日
站在先行者的肩膀、眺望更寬廣的未來
人類曾經以為小孩就是大人的縮小版,一直到發展心理學研究不同階段兒童的身心理特徵,才揭開小孩與大人的差異不僅在數量、尺寸上,二者在特徵、發展歷程和關鍵因素的差異逐漸被發現,因此慢慢出現不同階段適性的營養、學習目標和教育方法。同理,學校的大小以及所處社區環境的差異,是否僅是經費、員額、課程設計數量的差異而已?到底其編制、運作和學生對教育的需求是否也有質的差異?如何讓學生在偏鄉小校所受的教育品質得到保障,應該是國家教育的目標。我國已在2017年公布《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此法令確實為偏鄉小校的經營增加不少彈性和資源,但小校在此條件下發展適合自己的特色,確實是下一步的努力目標。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在2014年開始委託相關單位研究混齡教學的相關法令和推動條件,也在同年9月委託本人主持研發混齡教學的專業培訓課程和推動之機制。基於考慮國內未來推動的可行性,本專案特採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薦的「跨年級教學」一詞,做為推動相關的培訓和建立專業資源的基礎,期待提醒國人思考「混齡」一詞的適切性1。另外,基於考慮推動初期的經驗是國內接受此教學法最原始的狀況,不論是成效、困難和問題都是未來推動工作參考的資源,因此本專案團隊決定邀請參與的研究同仁、學校、教師,利用學術研究方式整理這個階段的實踐成果並在研討會發表。本專案也於2017年和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與政策中心合辦「偏鄉學校教育與教學創新國際研討會」,結合本專案之成果和該中心近年來進行偏鄉教育相關研究透過研討會發表,並徵求相關論文投稿,同時邀請發表者投稿、匿名審查、修改,最後獲得本書的13篇文章成冊出版。
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實踐之路」主要是國內實施的經驗,共有八章,其中前六章都是104、105學年度參與本人主持的跨年級教學推動相關專案「國民小學實施跨年級教學方案試辦計畫」和「國民小學實施跨年級教學方案推動與輔導計畫」之參與同仁或學校所發表的。前兩章的資料來自參與學校的全面狀況:第一章「跨年級教學在臺灣推動之初期現況與問題探討」,由第一階段團隊針對103~104學年度的整體實施現況和問題;第二章「跨年級教學教師之備課歷程探究」,由團隊輔導校長陳金山針對本專案參與學校在備課的實施和困難上所進行的研究成果。
接著的四章以個別學校為對象:第三章「在質變中尋求蛻變之路:一所村落小校實施跨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由洪千惠等人分享該校實施的行動研究,包括:躍入、澄清、浸潤、探究等四個階段;第四章「一所偏鄉國小推動跨年級教學之研究」,由陳文正等人探討校內推動的歷程,包括實施的原因、關鍵因素、成果和挑戰;第五章「一枝草,一點露:偏鄉小校個別學習計畫之建構與應用」,由陳淑卿等人在打破班級實施跨年級教學之際,因需求而發展出個別化學習計畫之行動研究;第六章「先行者的故事:跨年級教學在偏鄉小學的實踐歷程」,由本人和擅長報導寫作的何佩容以實際參與者的敘事方式,描繪校內主要角色在校推動跨年級教學的實踐歷程。期待透過不同層次的圖像,從所有的參與學校到單一學校,再到實際參與的人員等三種不同向度做不同形式的探討,以個案、行動和主題的研究,企圖為國內小校推動跨年級教學留下完整的初期資料。
第一部分的最後兩章是其他主題在小校實施的成果,係來自「偏鄉學校教育與教學創新國際研討會」的發表論文,包括:羅廷瑛的第七章「數學奠基活動模組實施國小學生跨年級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及簡瑋成的第八章「翻轉教室應用於跨年級教學之理念與策略」,也是值得小校創新教學參考。
第二部分「他山之石」共有五章,主要是「偏鄉學校教育與教學創新國際研討會」專題演講稿,首先感謝北海道大學常本照樹教授同意授權翻譯出版;另邀請幾位學生和同仁協助分享他們熟悉國家的相關經驗:蕭莉雯介紹日本的複式學級,葉珍玲介紹法國和加拿大法語區實施跨年級教學的經驗,還有居住在德國的林忻叡報導布蘭登堡邦之實施經驗。最後則是由專案共同主持人臺北市立大學梁雲霞教授和其他專案同仁,將2018年專案組團訪問鹿兒島小校實施複式教學的觀課紀錄進行詮釋與反思,說明日本如何讓小校不因人數少而影響教育品質2。這五章所分享的他國經驗,包括:政策、法規、運作資源和教學實例等不同面向,期待讓國人更了解維護小校品質所需要的努力和可能的方針。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臺灣想翻轉小校品質之歷程中所做的努力也是如此,實踐研究可以讓經驗更為淬鍊、更有脈絡和理論的對照,而出版可讓實踐的經驗長久和寬廣的流傳。如果我們希望人口不要過度集中、國土不要過度開發、能保留不同居住環境供國人選擇3,小校的保留與創新不應僅是小校校長、師生的問題,應該是國人須共同面對的。期待本書的分享提供國人對小校問題的思維更加多元,也更有創新之解。
本書之出版感謝長期鑽研小校教學的嘉義大學陳聖謨教授共同擔任主編工作,協助文章的審查與編輯,更感謝支援稿件的同仁和學生們,尤其是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員宋峻杰博士協助取得常本照樹教授的授權同意和翻譯。專案助理張倫睿和賴俐婷協助徵文和審查過程的所有事務,以及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概允協助出版,心理出版社專業編輯的支援和校對審稿,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特此致上誠摯的謝意。
主編 洪儷瑜
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愛樓
2019年8月6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428
-
新書$450
-
新書$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