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本書不是一本沉思性的文集,也沒有對某些理論提出探討性的反思。作者楊腓力的短篇文集是一種生活化與有互動特性的智慧之語。在一個忙碌、膚淺與疏離的時代,作者對世事的洞見與對人生的真情流露,感染讀者,使他們的生活多一份創意思考與活力投入。他像是一個朋友從自己的經歷和現實的生活,自然地分享他的所思所感。若能每天閱讀一篇,讀者會感到多了一個靈程同路人在身邊同行,並體會對談之歡欣。
此書的文字真誠樸實、生動活潑,作者能將發自內心的感受與視角如實地表達,又善用引起讀者同感的方式描寫自己的所見所聞。他能在輕鬆的筆調中道出人性所經歷過的相似狀態,又能深入淺出地描繪現代人靈性生命的成長掙扎。書中呈現作者豐富涉略與信仰相關的神學、歷史、不同人物、藝術文學、環境變化、公共議題、到訪過的地方和生活事件。透過揮灑自如的筆觸、簡單的剖析、不唱高調的探討,展現了他獨特的解讀視角,當中藉著生動對話的編排,引用恰當的經文,邀請讀者進一步對聖經真理產生溫馨的體會與生命解讀。這些點滴匯聚一起,把上帝臨在之恩呈現出來,使讀者能從諸般恩典的角度解讀生活大小事,也在恩典中踏上未知的旅程。短短一段文字,像一扇窗,讀者可以從他的經歷、自我對話與追尋信仰反思的方式中看到窗外不同的啟迪與遼闊的天空。
整本書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作者的筆觸描繪出耶穌那活潑生動的面容,在他筆下的耶穌充滿感情,也帶有不同情緒,生動地在歷史中與人互動和對話,充分知道人間疾苦,在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介入和顯現,給予人心最深的安定與安慰。耶穌這種形象令人渴望祂更深的同在,希望獲得祂的友誼,得著祂的指引。作者流暢的文筆猶如施洗約翰的手,把人的眼睛藉著耶穌轉向恩典的上帝,從看到的人情世故,透視到看不到的臨在;從具體細微的觀察到開放給無限而不能被描述的上帝。但是恩典的上帝卻沒有在我們的生命旅程缺席。耶穌以祂多樣的面容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需要有辨識的眼睛,認出祂的同在,體會恩典的多元面貌,學習在不同生命角落與群體回應恩典之主。
誠如作者所言,他不是以傳道身分寫作,也沒有從某個固定的教會角色或崗位發聲。因此他的文章沒有很濃的壓迫性或強勢的說服氣勢,反有一種明白一般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同理心和對平凡生活苦楚深表同感的迴響,在輕鬆的探索中,使人有自由的空間去啟發思考力。因此在文字之間,讀者感受到那份在安然中的自在和在泰然中所展現的想像。我特別欣賞作者在上帝面前對自己的真誠,他很坦白地面對自己對上帝的提問和疑惑,不隱藏人性的掙扎,也不美化自己。閱讀他有血有肉的信仰歷程,令人感到安慰。讀者不需要用仰望屬靈偉人的角度來崇拜他,反而可以從他生命的歷程與波動看到與上帝互動的真實與多采。三百六十六則文章不提供標準答案,反而更像天路客的旅途軌跡。在每個足印中,不一定直接言說與論述上帝,也不是語重心長的勸世之語,卻顯出祂在旅程中那份真實的同在與恩典;藉著作者小小的啟迪,卻能引導讀者在自己的處境中辨視祂的臨在與同行。
作者以現代的語言和讀者熟悉的經驗貼切地詮釋信仰,每一章的主題都反映出生命中會出現的某種信仰經歷。他的困擾、失眠、焦慮、思念、牽掛、愛恨情仇、喜怒哀樂都成了可以和他人分享的切入點,使讀者閱讀起來有種親切的共鳴感之餘,也體會靈性的薰陶其實是在平凡生活中生命的轉化。對作者而言,學習在生活中好好活下去是一種靈性學習,特別是面對苦悶的日子、突如其來的打擊、意外的轉折和不容易相處的人際關係等等。他分享與耶穌的對話和關係的轉變,也分析他如何在浮浮沉沉的人世間體會人性的善與美、虛偽和冷漠、世上的邪惡與仇恨、苦難中的真情與痛苦。隨著閱讀展開,讀者無意間已經有序地思考一些重要的基本靈修課題。
對忙碌的現代基督徒而言,疲倦的腦袋有時不容易吸收純粹說理的文字。書中的短文徐徐引導讀者以聚焦的方式吸收作者的睿智。書中提到許多靈修操練的主題,例如,禱告、尋求引導、憐憫、謙卑、服務、使用金錢、政治抗爭等。作者的表達方式不是屬靈操練的指引條列,也沒有教導讀者實踐的具體步驟,而是以生活經驗和說故事的方式來分享信仰中的體會。例如在六月四日那篇,他描述李察.艾登保羅(Richard
Attenborough)的電影《甘地傳》(Gandhi)裡有一幕,簡單分析甘地嘗試跟長老會的宣教士安德魯(Charlie Andrews)解釋自己的人生哲學。他把電影中人物的心路歷程簡短敘述,提出當中片段對自己思考暴力與抗爭靈性的影響。這種表達方式不注重要怎麼操練靈性與如何學習操練方法,而是啟發讀者有寬廣的靈性思考與對真理的想像。
在六月二日那則短文的結束,我讀到作者提到一個故事,不禁有種會心一笑的共鳴。他引用曼寧(Brennan
Manning)的舉例:有位愛爾蘭神父,參觀某一鄉村的教區時,看見一個老農夫跪在路旁禱告。神父非常佩服,就對那人說:「您一定與神很親近。」農夫抬起頭望著神父,停了一下,想了想,然後笑說:「沒錯,祂非常喜歡我。」我從農夫身上看到楊腓力的微笑,也從農夫的畫面解讀出我面對上帝的狀態,簡單地在自己平淡的日子與軟弱之處也想說:「沒錯,祂非常喜歡我。」主詞的焦點是「祂」,動詞表達著上帝主動的行動,而強調「我」是受詞,說出生命是一份禮物,人的本體出於虛無,得到祂的恩典承載並充滿在其間。
潘怡蓉
二○一九年六月於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