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女、童養媳、媳婦仔、查某嫺……
她們,是被歷史洪流隱沒身影的臺灣女兒們。
◆ 凝視被遺忘的女性故事,細膩捕捉被歷史洪流隱沒的臺灣女兒身影。
「嬰仔,此後就看汝家己的命底矣。」春花對著懷裡女嬰喃喃說道:「毋過,我想莊先是一个真有修養的人,汝一定會得伊疼的,汝就愛乖呢!」
春花懷裡的小女娃彷彿聽懂似的,朝著春花一直努嘴,一雙眼睛瞟啊瞟的像要看透什麼似的。
「汝這个囡仔遮古錐,一定會予人疼命命。」春花信心又浮上便喃喃自語著。
臺灣日治時期的昭和年間,家住臺中川端町的莊龍香(香子),是莊家從何厝庄抱來的養女。對比同樣身為養女的阿嬤,以及那些被養父母視為婢女、搖錢樹的女孩們,香子沒有受盡凌虐的悲慘童年,反而在養父母滿滿的愛裡成長,備受疼惜。
即使在十五歲後,面對養父病故、美軍空襲、阿公離世、養母帶著親生女兒離家等接連變故,香子也義無反顧地勇敢迎上考驗,並甘心代亡父孝養阿嬤、撫養幼弟,綿延這份無關血緣的親情之愛。
因為在香子的心中,始終褶藏了得自於養父母的愛──
讓生命充滿豐厚能量,源源不絕的愛。
《褶藏川端町》透過日治時期養女風習的探察,凝視歷史文化中幾乎被遺忘的女性故事,懷舊色彩濃厚。從小我敘事的寫實風格中,表露臺灣女性從封建桎梏被解放的曙光。整體而言,這部小說內蘊性別平權、親情和諧的創作意識,體現作家的人道關懷;不只是作者對母親的追思,同時也為傳統養女文學開啟另一扇視窗。──林秀蓉(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書特色
◆ 從母親的個人生命史,映照大歷史中臺灣女人的堅毅形象。
◆ 以臺語文、華文、日文書寫,鮮活重現舊時代臺灣人氣口。
◆ 凝視被遺忘的女性故事,為傳統養女文學開啟另一扇視窗。
名人推薦
林秀蓉(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妍音
三月生,大墩女,港都婦,嗜閱讀,喜寫作。
靜宜中文畢,中山中文所選讀六朝文學,現為兒童作文教師。
以妍音一名創作各類文學,以王力芹一名創作兒童文學。
作品榮獲多種獎項:
《能飲一杯無》、《走過川端町25號》入選台中市作家作品集。
《我可以再來嗎?》、《我家妹妹最愛花》入選苗栗縣文學集。
《我的麻煩表弟》入選新北市98年度滿天星閱讀計畫推廣圖書。
《小搗蛋魔鬼訓練營》獲行政院新聞局第32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誰?跌進了豬屎坑》、《張開另一隻眼》、《陪阿嬤看日出》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出版補助。
《海,拍開咱的眼界》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創作補助。
《湖,咱的活水》入選2015書寫高雄文學創作獎助計畫,2017書寫高雄出版補助。
妍音
三月生,大墩女,港都婦,嗜閱讀,喜寫作。
靜宜中文畢,中山中文所選讀六朝文學,現為兒童作文教師。
以妍音一名創作各類文學,以王力芹一名創作兒童文學。
作品榮獲多種獎項:
《能飲一杯無》、《走過川端町25號》入選台中市作家作品集。
《我可以再來嗎?》、《我家妹妹最愛花》入選苗栗縣文學集。
《我的麻煩表弟》入選新北市98年度滿天星閱讀計畫推廣圖書。
《小搗蛋魔鬼訓練營》獲行政院新聞局第32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誰?跌進了豬屎坑》、《張開另一隻眼》、《陪阿嬤看日出》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出版補助。
《海,拍開咱的眼界》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創作補助。
《湖,咱的活水》入選2015書寫高雄文學創作獎助計畫,2017書寫高雄出版補助。
目錄
養女文學的另類書寫/林秀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後記】故事樹之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後記】故事樹之根
序
序
養女文學的另類書寫
林秀蓉(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妍音於二○一七年底出版閩南語散文《湖,咱的活水》,透過高雄澄清湖「湖水」的意象,表達對逝去母親的不捨與追尋,感念昊天罔極的父母恩德,藉此建構家族記憶,形塑地景美學。追尋父母的歲月轍痕,始終是妍音創作的源頭活水;《褶藏川端町》的題材,即源自母親身為養女的生命經驗,展演一位跨越戰前、戰後的時代女性的故事。
這部小說採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情節以莊家養女香子的成長歷程為主線,搭建臺中柳川、梅川間的川端町為場景。香子活潑靈巧又貼心懂事,為莊家掃去喪子的陰霾,被全家視為掌上明珠,集寵愛於一身。祖父教她吟詩讀書,父親帶她見識市區的繁華,如「新富町市場」(今第二市場)、「榮町市場」(第一市場、今東協廣場)、「吉本百貨行」等,也不時與家人至「樂舞座」、「娛樂座」、「天外天劇場」看戲,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香子在公學校畢業後,逐漸成為幹練負責的職業女性,賺錢養家,善盡孝道。小說透過樂觀惜福、知恩圖報的養女形象,顛覆傳統「男尊女卑」、「飼查某囝無路用」的論調。
臺灣日治時期在殖民社會與封建陋習的雙重壓迫下,養女的地位卑微,飽受虐待。出養女兒的家庭,大多是礙於家庭經濟因素,不得已將女兒出養以求度過危機,甚至將之變賣為媳、為婢、為妾、為娼,女性被宰制、被物化,養女風習成為一種人身荼毒與禍害。日治時期小說中的養女悲歌,大多以死亡、發瘋作為結局,如賴和〈可憐她死了〉、楊華〈薄命〉等,她們的命運坎坷,任人擺佈,小說藉此為弱勢者發出控訴的聲音。反觀《褶藏川端町》中,莊家男性忠厚溫和,有別於施行暴力的父權角色,對香子視如己出、疼愛有加;小說中除了香子之外的養女們,生活幾乎苦不堪言,相形之下,香子可說是幸運兒。值得一提的是,她接受教育,成為就業上的有力憑藉,得以走出傳統家庭經濟的範圍,爭取就業的機會與經濟獨立的基礎。尤其隨著莊家男性的凋零,加上大時代的政治磨難,川端町的美麗光景不再,香子更一肩扛起家計,成為莊家的經濟支柱。
《褶藏川端町》透過日治時期養女風習的探察,凝視歷史文化中幾乎被遺忘的女性故事,懷舊色彩濃厚。從小我敘事的寫實風格中,表露臺灣女性從封建桎梏被解放的曙光。整體而言,這部小說內蘊性別平權、親情和諧的創作意識,體現作家的人道關懷;不只是作者對母親的追思,同時也為傳統養女文學開啟另一扇視窗。
後記
故事樹之根
妍音
我從臺中來,走過柳川古道。
那時,走在彎彎繞繞窄巷,兩側蓊鬱大樹遮蔽了童幼之眼,不知那將被視作古道,或者古道存在於比我的兒時更早更早,上一代人濃濃東洋味的童年裡。
當時年紀小,所有事物均是我無可丈量的巨大,小巷深邃如潭水如深淵如大海如幽鄰,我只敢於踏出幾步,然後拍著撲通直跳的心速速返家。
怕,是當時心情;懼,則稚齡心緒,直面大人們的日常,那巷子是溫暖的春爽颯的秋,即便夏日炎炎迴旋小巷仍陰涼,朦朧記憶裡寒冷冬日大約氤氳了各家各戶炊煙。
六歲以前,我未曾獨力走過深巷,故不知長巷那頭直通市場。
幼時的我只知民族路,不知榮橋通;只知第二市場,不知新富町市場;只知柳川畔的樂舞臺戲院,不知戲臺上下人人均演著的人生大戲。後來,在長輩的口述記憶裡爬梳臺中城、臺中事、臺中人,方窺見遠在我所識得的時空裡,長了一株碩大故事樹,聽著聽著便在腦海裡長了根。
而後,故事樹也在電腦硬碟開枝散葉,可卻輾轉了十年,在嫩芽裡檢視,在嫩芽裡擇取,在嫩芽裡整編,方才從嫩芽裡褶藏出一個美好,關於我無緣見著,且我也不存在的時代。
可這座城是我誕生的城市,我曾在老城區的許多道路來來去去,腳下的泥土必也曾承載了我的哭我的笑我的眼淚我的唾沫。而在忙著長大的那些年,連自己都忘記曾經凝視川水仰望天空,唱過一曲又一曲童謠,編過一場又一場幻夢。
直到故事樹根深植後,順著樹幹上爬,在枝葉間享受微微晨光,我童年的夢又回到心中,我輕快唱著喜愛的兒歌。
於是,我想起幼時的彎曲窄巷,想起巷子裡那些老榕樹,那些樹早在那兒看著附近人家演繹各家的故事。冬去春來,年復一年,人來了又走了,日式宅院拆了改了,老榕樹也砍了折了,人事全非了。
可沒人留意到記憶真長了根,慢慢又長成一棵樹,一棵故事樹。
走在柳川古道,我記著長輩們的時代。
我更記著,我從臺中來。
養女文學的另類書寫
林秀蓉(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妍音於二○一七年底出版閩南語散文《湖,咱的活水》,透過高雄澄清湖「湖水」的意象,表達對逝去母親的不捨與追尋,感念昊天罔極的父母恩德,藉此建構家族記憶,形塑地景美學。追尋父母的歲月轍痕,始終是妍音創作的源頭活水;《褶藏川端町》的題材,即源自母親身為養女的生命經驗,展演一位跨越戰前、戰後的時代女性的故事。
這部小說採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情節以莊家養女香子的成長歷程為主線,搭建臺中柳川、梅川間的川端町為場景。香子活潑靈巧又貼心懂事,為莊家掃去喪子的陰霾,被全家視為掌上明珠,集寵愛於一身。祖父教她吟詩讀書,父親帶她見識市區的繁華,如「新富町市場」(今第二市場)、「榮町市場」(第一市場、今東協廣場)、「吉本百貨行」等,也不時與家人至「樂舞座」、「娛樂座」、「天外天劇場」看戲,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香子在公學校畢業後,逐漸成為幹練負責的職業女性,賺錢養家,善盡孝道。小說透過樂觀惜福、知恩圖報的養女形象,顛覆傳統「男尊女卑」、「飼查某囝無路用」的論調。
臺灣日治時期在殖民社會與封建陋習的雙重壓迫下,養女的地位卑微,飽受虐待。出養女兒的家庭,大多是礙於家庭經濟因素,不得已將女兒出養以求度過危機,甚至將之變賣為媳、為婢、為妾、為娼,女性被宰制、被物化,養女風習成為一種人身荼毒與禍害。日治時期小說中的養女悲歌,大多以死亡、發瘋作為結局,如賴和〈可憐她死了〉、楊華〈薄命〉等,她們的命運坎坷,任人擺佈,小說藉此為弱勢者發出控訴的聲音。反觀《褶藏川端町》中,莊家男性忠厚溫和,有別於施行暴力的父權角色,對香子視如己出、疼愛有加;小說中除了香子之外的養女們,生活幾乎苦不堪言,相形之下,香子可說是幸運兒。值得一提的是,她接受教育,成為就業上的有力憑藉,得以走出傳統家庭經濟的範圍,爭取就業的機會與經濟獨立的基礎。尤其隨著莊家男性的凋零,加上大時代的政治磨難,川端町的美麗光景不再,香子更一肩扛起家計,成為莊家的經濟支柱。
《褶藏川端町》透過日治時期養女風習的探察,凝視歷史文化中幾乎被遺忘的女性故事,懷舊色彩濃厚。從小我敘事的寫實風格中,表露臺灣女性從封建桎梏被解放的曙光。整體而言,這部小說內蘊性別平權、親情和諧的創作意識,體現作家的人道關懷;不只是作者對母親的追思,同時也為傳統養女文學開啟另一扇視窗。
後記
故事樹之根
妍音
我從臺中來,走過柳川古道。
那時,走在彎彎繞繞窄巷,兩側蓊鬱大樹遮蔽了童幼之眼,不知那將被視作古道,或者古道存在於比我的兒時更早更早,上一代人濃濃東洋味的童年裡。
當時年紀小,所有事物均是我無可丈量的巨大,小巷深邃如潭水如深淵如大海如幽鄰,我只敢於踏出幾步,然後拍著撲通直跳的心速速返家。
怕,是當時心情;懼,則稚齡心緒,直面大人們的日常,那巷子是溫暖的春爽颯的秋,即便夏日炎炎迴旋小巷仍陰涼,朦朧記憶裡寒冷冬日大約氤氳了各家各戶炊煙。
六歲以前,我未曾獨力走過深巷,故不知長巷那頭直通市場。
幼時的我只知民族路,不知榮橋通;只知第二市場,不知新富町市場;只知柳川畔的樂舞臺戲院,不知戲臺上下人人均演著的人生大戲。後來,在長輩的口述記憶裡爬梳臺中城、臺中事、臺中人,方窺見遠在我所識得的時空裡,長了一株碩大故事樹,聽著聽著便在腦海裡長了根。
而後,故事樹也在電腦硬碟開枝散葉,可卻輾轉了十年,在嫩芽裡檢視,在嫩芽裡擇取,在嫩芽裡整編,方才從嫩芽裡褶藏出一個美好,關於我無緣見著,且我也不存在的時代。
可這座城是我誕生的城市,我曾在老城區的許多道路來來去去,腳下的泥土必也曾承載了我的哭我的笑我的眼淚我的唾沫。而在忙著長大的那些年,連自己都忘記曾經凝視川水仰望天空,唱過一曲又一曲童謠,編過一場又一場幻夢。
直到故事樹根深植後,順著樹幹上爬,在枝葉間享受微微晨光,我童年的夢又回到心中,我輕快唱著喜愛的兒歌。
於是,我想起幼時的彎曲窄巷,想起巷子裡那些老榕樹,那些樹早在那兒看著附近人家演繹各家的故事。冬去春來,年復一年,人來了又走了,日式宅院拆了改了,老榕樹也砍了折了,人事全非了。
可沒人留意到記憶真長了根,慢慢又長成一棵樹,一棵故事樹。
走在柳川古道,我記著長輩們的時代。
我更記著,我從臺中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5折$300
-
新書79折$316
-
新書79折$316
-
新書83折$333
-
新書88折$352
-
新書88折$352
-
新書$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