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致台灣讀者
幾年前,我出版了第一本繁體字版書,即《阿勒泰的角落》的節選本,被臺灣出版方改名為《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看過這本書的朋友們可能會對「阿勒泰」這個角落有個朦朧印象。而眼下這本《我的阿勒泰》被讀者稱為《阿勒泰角落》的姊妹篇。
兩本書的內容形成於同一時期(二○○二年至二○○九年)。最初我是想結集為一本書的,無奈字數太多,只好分成兩本出版。
如今這兩本書一前一後都去到了海峽彼岸,感到非常開心。如果有機會,希望將來還能出版《阿勒泰的角落》的全本。
這兩本關於阿勒泰的書,是我所有的北疆體裁文字的開端。以至於從此我就被打上了「阿勒泰」的標籤,好像成為了這個地方的代言人。感到羞愧。真實的阿勒泰更廣袤,更豐富。我只不過棲身於阿勒泰一道最狹小的縫隙裡井底觀天罷了,完全依託個人視角和個人思考任性講述。與其說我在講述阿勒泰,不如說是在通過講述阿勒泰而講述自己。字裡行間,強烈渴望被人得知。我後來的寫作趨於節制、敞亮。這兩部阿勒泰系列的文字卻更恣意、衝動。它們對應著不同階段的各個真實自己。很多評論家和讀者置疑這種極個人化的非虛構寫作,認為危險且狹隘。對此我難以辯解,並且也同樣自我懷疑。好在因性格的原因,這些方面也沒什麼可堅持的。唯一堅持的是,誠實耐心地繼續往下寫。
此外需要解釋的是,很多讀者誤以為阿勒泰就是我的家鄉。其實不是的,我只是此處的過客(我的文字裡也處處可見外來者的視角和判斷)。童年時代,我在阿勒泰地區的富蘊縣度過了三年時光。少女時期又隨著家庭輾轉阿勒泰深山,與哈薩克牧人為鄰,生活過短暫幾年。後來我離開阿勒泰外出工作,我媽仍然留在牧場上經營她的小雜貨鋪。直到如今我仍沒能離開那個地方的牽絆。感到怎麼寫都意猶未盡、耿耿於懷。我想,自己將來的寫作可能仍會圍繞它進行吧。
感謝臺灣讀者和東美出版社。
李娟
二○一九年七月十三日
三版序
這是這本書出版的第七年。
在這本書後,我又創作出版了幾部長篇非虛構作品。再回過頭看看這部同樣是非虛構的短篇集,覺得相比之下,文字的精緻與精心,更像是一部短篇小說集。
這個新的版本最大的調整就是去掉了之前的第三部分。因為以前不打算再出版處女作《九篇雪》,便將其一部分內容編入此書。可後來出於各種考慮,《九篇雪》還是再版了,於是這兩本書便有部分重複。在我的要求下,新版的《我的阿勒泰》終於去掉了重複部分。從此,我出版的十一本書再無任何重複內容。總算是舒一口氣。
自序
挑選在這裡的文字,其內容全都與我在阿勒泰的鄉居生活有關。我小時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區的富蘊縣──一個以哈薩克為主要人口的小縣城──度過一大段童年。在我的少女時期,我又隨著家庭輾轉在阿勒泰深山中,與遊牧的哈薩克牧人為鄰,生活了好幾年。後來我離開家,外出打工,繼而在阿勒泰市工作了五年。但媽媽仍然在牧區經營她那點小生意。於是我始終沒有離開那個家的牽絆,我的文字也始終糾纏在那樣的生活之中。怎麼寫都意猶未盡,欲罷不能。
而此刻,我仍生活在偏遠寂靜的阿克哈拉村,四面茫茫荒野,天地潔白──陰天裡,世界的白是純然深厚的白:晴天,則成了泛著熒熒藍光的白。這幾天,溫度一直降到了零下四十多度,大雪堵住了窗戶,房間陰暗。家中只有我一人。
天晴無風的日子裡,我花了整整半天時間,在重重雪堆中奮力挖開一條通道,從家門通向院門。再接著從院門繼續往外挖。然而挖了兩三米就沒力氣了。於是在冬天最冷的漫長日子裡,沒有一行腳印能通向我的家。
在大雪圍擁的安靜中,我一遍又一遍翻看這些年的文字,感到非常溫暖──我正是這樣慢慢地寫啊寫啊,才成為此刻的自己的。
按時間順序,我將這些文字安排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近兩年零碎記錄的生活片斷,大都作為博客貼在網上。但經驗是,信筆為之的文字往往比鄭重地寫出的更真誠,並且更可靠。便收錄進來。
第二部分與我的另一部書稿《阿勒泰角落》應該是一體的。它們同一時期寫成,貫穿著同樣的背景與情感。文字裡的那個「我」還是十八九歲的光景。貧窮、虛榮、敏感又熱情。滋味無窮。
第三部分是我多年前的一本舊書《九篇雪》裡的部分內容。有出版社要再版《九篇雪》,我左思右想,實在不敢。那些小時候的文字,自以為是,輕率矯情。但老實說,其中也不乏天真可親的片斷,令現在的自己都羡慕不已。於是摘錄了一部分放在這裡。
──便合成了這樣一個集子。說起來有些七零八落,卻完整地展示了這些年來自己的寫作成長歷程。對於個人,這是一場整理和盤點;對於閱讀者,願你能通過我的眼睛和情感,體會到遙遠的阿勒泰角落裡的一些寂靜、固執的美好。願能為你帶來快樂。
二○一○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