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手藝,關注的是照護者的情感與行動反思。當我們談論照護立場時,通常著重於如何照護他人,卻忽略執行照護行動的主體,意即照護者自身。實際上,照護者自身的處境,深切影響照護品質。如果,照護者善用自我決定的自由,在每個照護行動中找尋喜悅與樂趣、發現意義;那麼,每個照護行動,都是激發自己成長的機會。
本書由情境自我、情緒工作、照護立場、實務探究、案例賞析五篇章,省察照護行動中的人性情懷與人文關懷。
.情境自我,意謂著我們生存於情境中,人與情境相互影響。執行照護行動的自我,是涵括著生活經驗、專業立場及當下現場於一身。人性化的照護,是立基於面對生病經驗的人性情懷。
.情緒工作,是照護者於不同情境的隱性經驗,經由對話,使得這些不同得以逐漸澄清與發展,使得生命的感覺更真實,提供超越的機會。
.照護立場,是提醒照護者使用專業知能時,小心謹慎地審視自我,避免成為他人不幸的推手。
.實務探究,提供對於基因檢測、嬰兒生命、臨終病人、以及使用不施予心肺復甦術的倫理議題。
.案例賞析,是依據以上各篇論述選取相關的案例,協助讀者繼續延伸思考創新,探求自身深藏奧秘,豐富自己的人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蔣欣欣
現任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教授,曾任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副院長、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以及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IAGP)理事。擔任教職至今逾40年,致力於融合東西方哲學於臨床照護,並將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用於提升護理倫理教育之內涵,以促進人性化照護之實踐。已於國內外雜誌發表逾百篇相關論文,並編著《護理照護的倫理實踐》、《團體心理治療》、《質性研究》、《護理與社會》等書。
蔣欣欣
現任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教授,曾任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副院長、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以及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IAGP)理事。擔任教職至今逾40年,致力於融合東西方哲學於臨床照護,並將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用於提升護理倫理教育之內涵,以促進人性化照護之實踐。已於國內外雜誌發表逾百篇相關論文,並編著《護理照護的倫理實踐》、《團體心理治療》、《質性研究》、《護理與社會》等書。
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 緒 論
情境自我篇:情境中覺察自我
第二章 挫折感與憤怒
第三章 自我不滿—失去子宮婦女的個案研究
第四章 照顧情境的專業自我
情緒工作篇:面對自己的情緒
第五章 情緒與護病關係
第六章 安頓身心的技術
第七章 團體對話中的自我反思
照護立場篇:照護行動的反思
第八章 照護行動的立場
第九章 人性化照護的感通
第十章 為人與成己之間—面對他者的照護倫理態度
實務探究篇:照護情境的探索
第十一章 生物醫療化的照護反思—以母血唐氏症篩檢為例
第十二章 不施予心肺復甦術的倫理議題
第十三章 照護死嬰的不安與行動
第十四章 護理人員面對臨終的倫理自我
第十五章 照護性加害者的倫理考量
案例賞析篇
第十六章 照護的苦境與美感
第十七章 照護者的越幫越忙
第十八章 產前母血篩檢的照護難題
第十九章 面對死亡的習題
第二十章 不對等關係
附 錄 難搞的病人—護理倫理課堂對話
跋
第一章 緒 論
情境自我篇:情境中覺察自我
第二章 挫折感與憤怒
第三章 自我不滿—失去子宮婦女的個案研究
第四章 照顧情境的專業自我
情緒工作篇:面對自己的情緒
第五章 情緒與護病關係
第六章 安頓身心的技術
第七章 團體對話中的自我反思
照護立場篇:照護行動的反思
第八章 照護行動的立場
第九章 人性化照護的感通
第十章 為人與成己之間—面對他者的照護倫理態度
實務探究篇:照護情境的探索
第十一章 生物醫療化的照護反思—以母血唐氏症篩檢為例
第十二章 不施予心肺復甦術的倫理議題
第十三章 照護死嬰的不安與行動
第十四章 護理人員面對臨終的倫理自我
第十五章 照護性加害者的倫理考量
案例賞析篇
第十六章 照護的苦境與美感
第十七章 照護者的越幫越忙
第十八章 產前母血篩檢的照護難題
第十九章 面對死亡的習題
第二十章 不對等關係
附 錄 難搞的病人—護理倫理課堂對話
跋
序
自序
醫護人員與病人相逢時,時常在處理疾病症狀,而忽略病人主觀的受苦經驗;或是忙碌於回應病人的受苦經驗,而忘了釐清自己「為他人受苦而苦」的感受。
談論倫理議題時,時常落入一種是非對錯的判斷;但是倫理不是法律條文,倫理是依情境而生的,具有個別性與開創性。在複雜的照顧情境中,醫療專業人員若要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需要對自身的不斷自我覺察,以及對具體情境有的反思意識。
本書共有五篇。前四篇分別選取三至五章相關的文獻,提供讀者一個思考的方向,並在每章之後加註引導反思,拓展議題的深度與廣度。情境自我、情緒工作兩篇屬於對自身的意識,是關於生命的反省,促進鍛鍊自己;照護立場、實務探究兩篇則是對具體情境的意識,促進情境的感知,強化人文關懷的倫理知識。第五篇為案例賞析,以實務案例幫助讀者回顧相關的經驗,進行倫理思量。
本書的篇章,多數已發表於國內雜誌並稍作修訂,各篇章的文義深淺不同,讀者可依個人興趣或需要選讀。以下分別簡述書內各篇的重點。
一、情境自我篇
我們都生活於各種情境之中,負起照護責任的醫療人員需要覺察自己在情境中的樣貌。
《莊子.齊物論》的「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意指「我」是對應於「彼」而生,沒有對方的存在,我就無從而生,沒有我,那對方種種情態就無從呈現。我是能夠作選擇、擁有自主性的主體,帶出一種相互而生,又有發展的空間。
護理人員執行角色功能時,實際上涵蓋著生活經驗中的自己、專業智能塑造的立場,以及現場互動時的處境於一身。談論人性化照護時,先要清楚專業自我的處境,同時,需要了解面對生病經驗的人性情懷。因此,本篇透過解析憤怒的情緒,由一位病人對自己的不滿,了解身體與情緒行為的關係;再以照護的實例分析專業自我的樣貌,理解我們總是生活於情境中,並且我們與情境是相互影響著。
二、情緒工作篇
面對生老病死,我們自然而然會有人性的「喜怒哀樂愛惡欲」,身為醫療專業人員,更需要覺察自己的情緒。
照護專業的辛苦,並不只在於身體的勞碌,更深層的是於照顧情境中,面臨無法逃避的內心掙扎。由於這種受苦經驗,使得生命的感覺更真實,而擁有超越自身的機會。
我們對病人的理解,最初是由自身的經驗出發,把自己對病人角色的想法投射於對方,提供照顧;但是發現病人不是依自己認定的形式作反應,而出現責怪病人、自責、不自在的情緒,這些情緒經由不同情境,照現出彼與我的不同,可能經由對話,使得這些不同得以逐漸澄清與發展。因此本篇介紹情緒與關係,身心安頓的方法,以及說明對話中的反思形式,促進照護者提升自我照護的能力。
三、照護立場篇
處於照護專業的文化之中,基於專業知識的訓練,難免落入某種知識體系中,形成一些妄想,誤以為病人是依據自己的期望而生存。無形中,讓自己習於成為一個預言家,這個預言家,常在自己的知識價值體系下,進行所謂的照顧工作。只是在使用這些專業知能時,必須小心謹慎地審視自我,注意到自己的怯懦與慌亂。否則,照顧者的角色會在自己無意識中,變為造成他人不幸的加害者。
因此,本篇探究照顧的立場,說明異於同理心的感通,以及人己之間的照顧倫理,促進照護者由照護行動中不斷反省與修正自身。
四、實務探究篇
伴隨著醫療科技專業化的趨勢,醫護人員常成為執行科學技術的工具。依海德格對科技的觀點:「技術是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只由技術角度看待事物,容易否認事物的其他面貌……」。醫療的場域,生病的人可能被化約成某個治療的器官,或是某項治療技術活動的對象,技術可能不僅限定了事物,也可能反過來限定人自身,當治療者被困於技術的視野,世界的豐富也被遮蔽,人的豐富性也被剝奪。
基於照護角色深受照護情境之影響,因此本篇以產前母血篩檢為例,省察醫療科技的使用;探討護理人員面對執行不施予心肺復甦術所遭逢的難題;由產房護理人員面對死嬰的情境,探究與初生生命的道別;由護理人員分享照護臨終病人的經驗,說出難以呈顯的感受;並且,由照護性加害者的情境,考量照護者個人價值觀所面對的挑戰。
五、案例賞析篇
透過案例的省察與反思,檢視個人對人性的信任、價值的釐清以及自我的塑造,進而培養深層理解的能力,使護理人員能由照顧行動陶養自身。
本篇的案例均取材自實際現場經歷,護理人員的訴苦情、憤怒老伯與護理人員的互動,介紹挫折與憤怒的關聯,探究照護的苦境與美感;由助人者的立場,省察是否越幫越忙;由產前母血篩檢,討論醫療科技衍生的照護倫理議題;由面對死亡的案例思考真相告知,以及臨終照護;由不對等關係的案例,觀看護病間的權力關係,以及自殺事件中的人我關係。
本書的前四篇,均取材自已發表於各期刊的論文,且為觀察照護現場之質性研究成果。感謝余玉眉教授在護理學與質性研究的指導,陳珠璋教授在團體治療的引領、與外子喻永生醫師的支持與啟發,以及一路走來許多師長的帶領、好友的共學、護理人員及護生提供寶貴的經驗與智慧。在出版的過程中,首先感謝五南圖書王副總編輯及編輯群的專業支持,巧婷、美惠協助內文匯集與編校,以及各雜誌社慨然允許轉載。
醫護人員與病人相逢時,時常在處理疾病症狀,而忽略病人主觀的受苦經驗;或是忙碌於回應病人的受苦經驗,而忘了釐清自己「為他人受苦而苦」的感受。
談論倫理議題時,時常落入一種是非對錯的判斷;但是倫理不是法律條文,倫理是依情境而生的,具有個別性與開創性。在複雜的照顧情境中,醫療專業人員若要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需要對自身的不斷自我覺察,以及對具體情境有的反思意識。
本書共有五篇。前四篇分別選取三至五章相關的文獻,提供讀者一個思考的方向,並在每章之後加註引導反思,拓展議題的深度與廣度。情境自我、情緒工作兩篇屬於對自身的意識,是關於生命的反省,促進鍛鍊自己;照護立場、實務探究兩篇則是對具體情境的意識,促進情境的感知,強化人文關懷的倫理知識。第五篇為案例賞析,以實務案例幫助讀者回顧相關的經驗,進行倫理思量。
本書的篇章,多數已發表於國內雜誌並稍作修訂,各篇章的文義深淺不同,讀者可依個人興趣或需要選讀。以下分別簡述書內各篇的重點。
一、情境自我篇
我們都生活於各種情境之中,負起照護責任的醫療人員需要覺察自己在情境中的樣貌。
《莊子.齊物論》的「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意指「我」是對應於「彼」而生,沒有對方的存在,我就無從而生,沒有我,那對方種種情態就無從呈現。我是能夠作選擇、擁有自主性的主體,帶出一種相互而生,又有發展的空間。
護理人員執行角色功能時,實際上涵蓋著生活經驗中的自己、專業智能塑造的立場,以及現場互動時的處境於一身。談論人性化照護時,先要清楚專業自我的處境,同時,需要了解面對生病經驗的人性情懷。因此,本篇透過解析憤怒的情緒,由一位病人對自己的不滿,了解身體與情緒行為的關係;再以照護的實例分析專業自我的樣貌,理解我們總是生活於情境中,並且我們與情境是相互影響著。
二、情緒工作篇
面對生老病死,我們自然而然會有人性的「喜怒哀樂愛惡欲」,身為醫療專業人員,更需要覺察自己的情緒。
照護專業的辛苦,並不只在於身體的勞碌,更深層的是於照顧情境中,面臨無法逃避的內心掙扎。由於這種受苦經驗,使得生命的感覺更真實,而擁有超越自身的機會。
我們對病人的理解,最初是由自身的經驗出發,把自己對病人角色的想法投射於對方,提供照顧;但是發現病人不是依自己認定的形式作反應,而出現責怪病人、自責、不自在的情緒,這些情緒經由不同情境,照現出彼與我的不同,可能經由對話,使得這些不同得以逐漸澄清與發展。因此本篇介紹情緒與關係,身心安頓的方法,以及說明對話中的反思形式,促進照護者提升自我照護的能力。
三、照護立場篇
處於照護專業的文化之中,基於專業知識的訓練,難免落入某種知識體系中,形成一些妄想,誤以為病人是依據自己的期望而生存。無形中,讓自己習於成為一個預言家,這個預言家,常在自己的知識價值體系下,進行所謂的照顧工作。只是在使用這些專業知能時,必須小心謹慎地審視自我,注意到自己的怯懦與慌亂。否則,照顧者的角色會在自己無意識中,變為造成他人不幸的加害者。
因此,本篇探究照顧的立場,說明異於同理心的感通,以及人己之間的照顧倫理,促進照護者由照護行動中不斷反省與修正自身。
四、實務探究篇
伴隨著醫療科技專業化的趨勢,醫護人員常成為執行科學技術的工具。依海德格對科技的觀點:「技術是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只由技術角度看待事物,容易否認事物的其他面貌……」。醫療的場域,生病的人可能被化約成某個治療的器官,或是某項治療技術活動的對象,技術可能不僅限定了事物,也可能反過來限定人自身,當治療者被困於技術的視野,世界的豐富也被遮蔽,人的豐富性也被剝奪。
基於照護角色深受照護情境之影響,因此本篇以產前母血篩檢為例,省察醫療科技的使用;探討護理人員面對執行不施予心肺復甦術所遭逢的難題;由產房護理人員面對死嬰的情境,探究與初生生命的道別;由護理人員分享照護臨終病人的經驗,說出難以呈顯的感受;並且,由照護性加害者的情境,考量照護者個人價值觀所面對的挑戰。
五、案例賞析篇
透過案例的省察與反思,檢視個人對人性的信任、價值的釐清以及自我的塑造,進而培養深層理解的能力,使護理人員能由照顧行動陶養自身。
本篇的案例均取材自實際現場經歷,護理人員的訴苦情、憤怒老伯與護理人員的互動,介紹挫折與憤怒的關聯,探究照護的苦境與美感;由助人者的立場,省察是否越幫越忙;由產前母血篩檢,討論醫療科技衍生的照護倫理議題;由面對死亡的案例思考真相告知,以及臨終照護;由不對等關係的案例,觀看護病間的權力關係,以及自殺事件中的人我關係。
本書的前四篇,均取材自已發表於各期刊的論文,且為觀察照護現場之質性研究成果。感謝余玉眉教授在護理學與質性研究的指導,陳珠璋教授在團體治療的引領、與外子喻永生醫師的支持與啟發,以及一路走來許多師長的帶領、好友的共學、護理人員及護生提供寶貴的經驗與智慧。在出版的過程中,首先感謝五南圖書王副總編輯及編輯群的專業支持,巧婷、美惠協助內文匯集與編校,以及各雜誌社慨然允許轉載。
內容連載
倫理之意義非常深遠。離開倫理,個人固然亦可有高卓一面的道德成就,而令人尊崇仰贊;但只有在倫理關係中(如朋友、夫婦),才有互相內在的意義,才有最高的道德。—唐君毅‧〈人學〉‧《人生之體驗續編》
照護的倫理手藝,是由他人的面容,看到其需求,而抉擇於如何伸出救援之手。這不是要求對他人的受苦立即作回應(suffering of the other),而是要探究照護者為他人受苦而苦(suffering for the other)的處境(Levinas, 1981)。由關懷他人中,發現自己、定義自己與引導自身給出更合宜的照護。基於人的存在經驗與生活世界,釐清臨床照護倫理事件,而非僅以倫理原則或規範與權益作判定(Marx, 1992; Anderson, 2000)。照護者(自身)倫理態度的建構仰賴著被照護者(他人)的在場。經由照護活動的見證受苦(witnessing suffering)與承受見證(bearing witness),而培養倫理的手藝(翁、彭,2018)。
照護倫理學的發展受到時代思潮的影響,包括照護理念、生命倫理、女性主義、現象學,以及儒道思想等(蔣,2006)。
照護倫理的相關概念
一、照護理念
綜合上述,了解倫理手藝,是依情況而生,具有個別性、開創性。西方照護理念的發展,始自十九世紀中葉,當時受理想主義及基督教苦行僧主義的影響,強調拯救他人而自我犧牲;十九世紀末時受文藝復興浪漫主義的影響,講求入世,聽命於權威;進入廿世紀時,在實用主義的影響下,護理實務進入重視工作效率的階段;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具有人文色彩的存在主義成為思潮的主流,人們開始重視及思考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這些不同時代背景與思想潮流下所產生的護理理念,包括犧牲奉獻、聽命服從、講求效率、以及重視人的存在價值與主觀經驗,或多或少都影響著照護倫理的發展。
照護的倫理手藝,是由他人的面容,看到其需求,而抉擇於如何伸出救援之手。這不是要求對他人的受苦立即作回應(suffering of the other),而是要探究照護者為他人受苦而苦(suffering for the other)的處境(Levinas, 1981)。由關懷他人中,發現自己、定義自己與引導自身給出更合宜的照護。基於人的存在經驗與生活世界,釐清臨床照護倫理事件,而非僅以倫理原則或規範與權益作判定(Marx, 1992; Anderson, 2000)。照護者(自身)倫理態度的建構仰賴著被照護者(他人)的在場。經由照護活動的見證受苦(witnessing suffering)與承受見證(bearing witness),而培養倫理的手藝(翁、彭,2018)。
照護倫理學的發展受到時代思潮的影響,包括照護理念、生命倫理、女性主義、現象學,以及儒道思想等(蔣,2006)。
照護倫理的相關概念
一、照護理念
綜合上述,了解倫理手藝,是依情況而生,具有個別性、開創性。西方照護理念的發展,始自十九世紀中葉,當時受理想主義及基督教苦行僧主義的影響,強調拯救他人而自我犧牲;十九世紀末時受文藝復興浪漫主義的影響,講求入世,聽命於權威;進入廿世紀時,在實用主義的影響下,護理實務進入重視工作效率的階段;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具有人文色彩的存在主義成為思潮的主流,人們開始重視及思考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這些不同時代背景與思想潮流下所產生的護理理念,包括犧牲奉獻、聽命服從、講求效率、以及重視人的存在價值與主觀經驗,或多或少都影響著照護倫理的發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5折$383
-
新書9折$405
-
新書9折$405
-
新書9折$405
-
新書93折$419
-
新書93折$419
-
新書95折$428
-
新書95折$428
-
新書95折$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