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生命,又美好又艱難
生長於非洲的廣袤土地,在一個被愛包圍的自由環境之下成長的野姑娘薇兒敏娜,十二歲時因為父親的驟然離世,被迫送到英國的寄宿學校就讀,在和自己家鄉差異懸殊的新環境裡,她格格不入的特質,不但造成適應上的困難,還因此遭受同儕的霸凌。一心想回非洲家鄉的她,逃離了學校,潛入動物園,浪跡倫敦街頭,不但登上報紙版面,還遭到警察追查,歷經了飢餓、寒冷與受傷等等一連串的災難,最後,在一位溫暖又睿智的老婦人引導之下,薇兒以嶄新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未來的人生……
這是在非洲辛巴威度過快樂童年的作家凱瑟琳.郎德爾初試啼聲之作,她以自身的成長背景為藍本,寫出了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當代冒險故事。其中,有不同文化的衝擊、有野蠻與文明的拉鋸、有性別認同的思考,更有自我價值的探索,是部值得推薦給孩子的作品。
大地之子,大地之美
故事一開始,我們就不斷地在字裡行間,感受到老上校與父親對薇兒那滿溢的、寬容而無條件的愛,這樣的愛讓人能安心做自己,也不忘時時傾聽內在的聲音,這份珍貴的自由,讓薇兒的生命自在從容。這份愛也讓作為讀者的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聆聽一曲又一曲清朗的樂音,美好喜悅油然而生。
凱瑟琳.郎德爾這位成長於非洲的大地之子,透過清靈的文字,描繪孩子以珍貴的天賦本能、敏銳的身體五感和世界對話,一點一滴堆疊出對世界的認識,享受自然萬物帶來的驚奇與美感。「她一動也不動,享受著甲蟲那像線一般細的腳造成的癢癢觸感。」、「很多瑣碎的事物:蜻蜓呀……溫熱的雨呀……這些東西總能夠神奇地讓時間消失。」每當閱讀這些文字,我們內心深處那沉睡的孩子彷彿也被喚醒,一起享受著「活在當下」,專注於此時此刻的自然美好。
身處都市叢林的許多現代人,一生苦苦追尋幸福的真諦卻未果。而大地之子們卻常常能在大自然的美景裡、在身邊的奧妙生物裡,獲得身心的療癒,遇見幸福。於是我們聽見薇兒說:「如果幸福有顏色,那一定就是這種甲蟲的顏色。」、「那裡的景色很美,小溪旁邊有小羚羊,一切都是靜悄悄的……我想是美,呀,是美治癒了我。」行文如詩如畫,著實令人如沐春風。
以赤子之心反思現代文明
事物因觀看角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意義。當薇兒來到文明的西方大國英國時,我們驚奇地發現,許多現代社會所追求,甚至歌頌的價值,在這位大地之子的眼裡,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解讀與詮釋。
許多成人心中視為骯髒同義詞的泥巴,在薇兒眼裡,卻是「在家鄉,泥巴是被培育、被崇拜的。」因為,泥巴和陽光,還有水一樣,都是孕育生命、滋長萬物的珍貴養分。當薇兒見到現代校園或建築所傲然的井然有序時,來自陽光燦爛、色彩繽紛國度的她,心中所想的卻是:「學校真醜啊,就是一種混凝土形狀的痛苦。所有的東西都是灰色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一張老照片的顏色。」透過薇兒的觀察與感受,令人不覺反思:當文明社會不斷地歌頌整潔與秩序,在我們崇尚理性,追求便利、進步的文明歷程中,有多少珍貴的事物與價值,在人類盲目的追求中默默消逝。
在暴風雨裡翻跟斗
即使新環境裡充滿了各種不適與挫折,但本書作者堅信,孩子比大人所知道的更為堅強。透過書中老婦人的引導,讓迷茫的薇兒傾聽內心的聲音,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作為成人的我,喜歡老婦人對薇兒中肯而誠摯的鼓勵:「現實的生活需要真正的勇氣,小野貓。上學很難,那是因為上學需要堅強,需要耐心。生活就是這樣的,我親愛的。生活很美,同時也很艱難。」老婦人始終相信人生挫折在所難免,作為孩子身旁的重要他人,該做的不是把困難排除,更不是粉飾事實,而是陪伴孩子面對挫折。下回,若遇到不愛上學的孩子,不妨學習書中的老婦人,告訴孩子:「上學像是在風裡翻跟斗,在颶風裡、在暴風裡,但那可能是最好的訓練,會讓你的胳膊變得更強壯。」
就像泥巴、陽光和水孕育生命一樣,書本滋養孩子的心靈,提供孩子成長的養分。薇兒的冒險故事裡,有著太多珍貴的養分,閱讀本書,能夠讓我們的孩子,在別人的故事裡獲得成長的機會與動力。
蔡明灑/朗朗小書房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