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列榮獲︰英國圖書獎「年度童書」、 WH史密斯圖書獎「讀者票選年度童書」、《童書中心告示牌月刊》藍絲帶獎、紐澤西「花園州青少年圖書獎」、愛爾蘭童書協會「年度優選圖書」、英國BBC「The Big Read大閱讀」Top100、惠特貝瑞圖書獎「年度最佳童書獎」決選入圍……等二十多項歐美圖書大獎。
★《阿提米斯》上市後立即在歐美引起極大的迴響,與《哈利波特》展開長達六年之久的纏鬥,在各大排行榜屢屢超過《哈利波特》系列。
★全系列銷量超過兩千萬本,被譯為40種語言,為史上最暢銷青少年小說之一。
★長年高踞英國亞馬遜青少年科幻小說排行榜第1名。
★英國Puffin出版社70周年最受歡迎出版品,打敗《夏綠蒂的網》和《巧克力夢工廠》。
★長年攻占全美各大暢銷書榜:紐約時報、Amazon、出版人週刊、今日美國報、美國書商協會。
★迪士尼電影2019旋風上映,英國受勳大導演肯尼斯‧布萊納執導,《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麥可‧戈登伯格編劇。
天才罪犯、怪力男、魔法精靈、科技高手、臭屁侏儒
關鍵一擊由誰發動?
他那萬分驚險的計策,偏偏就是絕地裡唯一的活路
阿提米斯終於在父親失蹤兩年後收到關於他的消息。雖然證實父親生還帶來了一絲希望,但這絲希望是包裹在重重危險中。俄國黑手黨挾持了他父親,準備要求贖金。阿提米斯需要一個天衣無縫的營救計畫。
在地底下,冬青‧蕭特隊長查獲哥布林的幫派在走私電池,用來作為一種精靈武器的電源。走私地表上人類的東西已經是非法行為,他們所用的這種武器還是早已被禁用的軟鼻雷射槍,再加上哥布林的智力無法策畫這麼複雜的行動──此事很有蹊蹺,背後一定另有黑手。冬青立刻把矛頭指向精靈族新近的頭號敵人阿提米斯。
於是這位天才少年和保鑣巴特勒都被抓到了下域警察總局,從而捲入地底下的一場叛亂中。冬青始料未及的是,她居然被迫要跟阿提米斯聯手合作,藉他的頭腦解決下域的亂子,還一起前往北極營救他父親。只是,情況的險惡遠超乎預料,阿提米斯無法再只靠腦子,連體力也要豁出去。
這些冒險讓他可以走出戶外、接觸人群,對他這樣的青少年來說或許是件好事。
可惜的是,他所接觸的這些人,大部分都想要殺掉他。
媒體好評
耍壞耍得十足精彩。──獨立報
節奏快,滑稽好笑,情節非常刺激。──每日郵報
眼花撩亂地融合了真實的、想像的及屬於精靈的科技產品。從雷射槍到記憶消抹技術,包括以電池供電的載具和抗輻射裝,這些物件讓《007》裡的Q先生的傑作顯得像是小兒科。──衛報
令人屏息的節奏、機智的對話,加上一群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成就了這本趣味盎然的讀物。──金融時報
科弗……具有讓你連笑兩次的能力:先是創新的寫法帶來的顛覆性樂趣,然後是幽默笑料的生猛能量。──星期日泰晤士報
有一些心狠手辣的角色……顯示精靈基本上跟我們一樣壞,所使的手段甚至更惡毒。──泰晤士報
各個年齡層的男孩都會愛上它。──每日電訊報
好評推薦
故事承接著第一集,各別以阿提米斯和冬青的視角反映出他們所面臨的新難題,再將這兩條主線相互交接在一起。少了前面的故事背景鋪述,劇情發展得相當迅速卻又不失節奏感,再加上角色間本來就存在的默契與友誼,使得整本書讀下來是非常暢快的。而且除了原先就有的陰謀詭計、種族大戰、神奇魔法,還融入更多充滿趣味又新奇的情節在其中,對本來就喜歡這系列的書迷(就是我)來說,會更愛上這個虛構的世界、角色和書中存在的魔法。──讀者
Amesily
我很喜歡《北極事件》的故事,作者在冒險過程中的描摹都非常細膩、寫實,很能帶動我的情緒,覺得這是一場大冒險,成功經歷過這些的阿提米斯必定能有所長進。故事的最後也以尊敬的對象作結。真的很扣人心弦,讓人能深刻感覺到我們的主人翁阿提米斯有所成長及改變了。──讀者 小綺萱
阿提米斯在救援過程中展現的父子親情令人感動,讓人更為訝異的是他對一同出生入死的精靈夥伴所產生的微妙變化。不管是在場面格局或角色發展,《阿提米斯2:北極事件》都充分展現出高度的戲劇張力,讓人更著迷於這個不落俗套又幽默滿點的奇幻世界!──讀者 jrue
本書有迂腐的大人,如學校裡的輔導老師,總是想要「矯正」阿提米斯的想法,並要他遵照大人的意思去表現;也有默默守護著小孩的大人,如時刻保護阿提米斯的巴特勒,他會適時提出忠告,等待著小主人的成熟與長進;也有實際跟小孩一同努力的大人,如樹根與冬青,他們親眼見證了阿提米斯的轉變。這也提供給所謂的大人一個參考,做了什麼其實比說了什麼還更加重要。
從字裡行間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也關注著環境汙染問題。如果我們持續破壞我們的生存空間,恐怕有一天不只精靈們遁逃於地底之下,於地表上也將找不到可供泥人(人類)們生存的一席之地了。──讀者 李肯特
《阿提米斯2:北極事件》一書中,除了阿提米斯持續展現他敏銳過人的觀察力、機智與推理能力,同時也有了些許成長,體能極限的挑戰躍進。除此之外,想法上也多有突破,非但似乎不再那麼地不可一世,找到值得他尊敬的對象,對於團隊合作也有了體驗與感受。──讀者 Ju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