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百年,一百零一個故事。這是我的世紀!

  李時雍、何敬堯、林妏霜、馬翊航、陳允元、盛浩偉、楊傑銘、詹閔旭、鄭芳婷、蔡林縉、蕭鈞毅、顏訥,他們寫下101篇「故事」,回顧百年臺灣文學!

  12位「80世代」,透過故事的形式,獻給所有在長夜寫作的人們、給底層的心靈、給無名者。

  這是上一個文學百年的備忘錄,屬於「福爾摩沙」的百年風華,給下一代的島嶼紀事
  從臺灣文學萌芽到正式誕生、爍爍火花迅速綻放,直至晝夜間動亂的希望明滅,《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以歷史為本,全新創作,在拼湊建構中,再現另一種更貼近常民生活的可能面貌,有別史料專著之龐雜細目,以時代思潮為段,從1900到2000年,一年一篇,是為上一個文學百年備忘,更期許島嶼後浪之不息;屬於「福爾摩沙」的百年風華。

  二十世紀的臺灣文學,是一場漫長的降生,徘徊著文學者們思考與困惑的身影。這些文字紀錄照亮了歷史的空缺,留了微光。因此你將看見一個人,默默結束了他的時代,看見被遺忘的故事,看見終戰之時,鏡頭的焦點,留在南洋的密林、留在忘了將死亡帶回來的那人;風車接收到光年外的電波,現代主義成為年代的底色,《劇場》反藝術的藝術家卻來到了臺前。故事的擇取,除反映寫作者敏銳的目光,確實也呈現了千禧後的二十年間,愈成熟、更新的臺灣文學研究成果。

  12位「80世代」的心靈史:
  李時雍:故事的形式,照亮了歷史的空缺,留了微光,給所有在長夜寫作的人們、給底層的心靈、給無名者。

  何敬堯:讓歷史能重生,幻化為照亮未來的光亮,無比祈願臺灣文學能在這座島嶼綻放出七彩斑斕的花園。

  林妏霜:這些在時間裡慢慢成形的故事,也是為了記住因故被遺忘而從未過去的過去事。每一份詮釋不是為了確立任何邊界,可能更是試圖回應自己「從何說起」的諸多惑問與時差。

  馬翊航:走入故事後,就得到了許多旅伴──一起寫下整個世代致島嶼的明信片吧。

  陳允元:臺灣在世界之中!

  盛浩偉:在我們的所知以外,臺灣文學史還藏著許多未知的故事,等待被發掘被記憶。

  楊傑銘:臺灣的文學故事,作家的華麗時代。

  詹閔旭:這本書是文學的故事,台灣的故事,每一位寫作者用一生換來的故事。

  鄭芳婷:一百零一封情書,串起這座海島充滿皺摺與墨痕的百年記憶。

  蔡林縉:於世界的光譜聆聽島嶼,百年絮語彼此牽繫而不孤寂。故事終將於未來彼端,為了存在和自由不斷前行。

  蕭鈞毅:猶未知是文學的深夜或黎明的前夕,前輩們的生命,已在深林中留下了前行的足印。

  顏訥:在國王嚴峻的面容前 少女用故事換取時間,驚險活過一千零一夜。 《百年降生》裡紀錄的不是天方夜譚,可每一個天色漸光的清晨,都能照出一張臉,恐懼又堅定,繼續把故事說下去 終於,百年過去,他們用故事換取的,會是什麼呢?

聯名推薦

  王聰威、甘耀明、祁立峰、李屏瑤、紀大偉、陳雪、楊双子、楊凱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時雍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博士候選人。曾任《人間福報》副刊主編、《幼獅文藝》主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侯氏家族獎學金研究員。著有散文集《給愛麗絲》。

何敬堯

  臺中人,一九八五年生,小說家,創作橫跨奇幻、歷史、推理。畢業於臺大外文系、清大台文所。獲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臺大文學獎。出版有:小說《怪物們的迷宮》、《華麗島軼聞:鍵》(合著)、《妖怪鳴歌錄Formosa》,編纂《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

林妏霜

  一九八一年生。時差庫存者。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畢業,現為博士生。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台文館台灣文學研究獎助、文化部藝術新秀補助等。碩論以歌曲切入解嚴後的台灣電影,書寫異質文化與記憶。著有小說集《配音》。

馬翊航

  一九八二年生,池上長大的卑南族,父親來自Kasavakan部落。臺大臺文所博士,現為《幼獅文藝》主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陳允元

  一九八一年生。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目宿媒體文學顧問。學術關鍵字為殖民地時期臺灣文學與現代主義。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等。著有詩集《孔雀獸》(2011)。與黃亞歷合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2016),獲台北國際書展年度編輯大獎、金鼎獎。

盛浩偉

  1988年生,臺灣大學日文系、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著有《名為我之物》,合著有《華麗島軼聞:鍵》、《終戰那一天》等。

楊傑銘

  一九八二年生,靜宜大學閱讀書寫創意研發中心助理教授,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有限公司主編。

詹閔旭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訪問學人(2010)、美國UCLA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系訪問學人(2012-2013)。著作《認同與恥辱:華語語系脈絡下的當代台灣文學生產》(2013),譯作《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2015,與施俊州、曾珍珍合譯)。

鄭芳婷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劇場表演博士,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2012年獲亞洲表演學會研究新進獎。研究領域包括:臺灣戲劇、表演理論、酷兒批判、島嶼論述。作品散見於Asian Theatre Journal、Third Text、《戲劇研究》、《考古人類學刊》、《女學學誌》等期刊及各藝術評論雜誌。

蔡林縉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學士、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包含臺灣現當代文學、電影研究、詩學等領域。目前專注華語語系、定居殖民主義的研究框架和臺灣文學與文化生產之間的關連。

蕭鈞毅

  1988年生,清大台文所博士生。曾獲臺北文學獎小說首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首獎等文學獎若干。作品入選九歌出版《一O四小說選》,曾任電子書評刊物《秘密讀者》編輯同仁之一。主攻小說書寫與小說評論,研究則遙遙無期。 

顏訥

  1985年生,城市裡的鄉下人。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文章散見各副刊、雜誌、UDN鳴人堂與BIOS Monthly專欄,文學直播節目「作家事」主持人之一。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創作以散文與評論為主,著有散文集《幽魂訥訥》。
 
 

目錄

作者群簡介
編序:二○一八,百年降生──李時雍
 
1900 最終與最初
1901 迷路
1902 不滅的火種,總在絕望處新生
1903 文學島的麒麟
1904 衣洲與南菜園
1905 肉筆上色的記憶
1906 南面而歌
1907 東門官舍之佛
1908 島嶼及來自外星的電波
1909 百年前的臺灣CSI
1910 追求文學之美的浪漫教主
1911 彼岸的人
1912 他的笑聲究竟是屬於哪一個母國呢?
1913 已然置身夢界
1914 N市北郊的母校紅磚與夢之卵
1915 被遺忘的故事?
1916 認同是一種學習
1917 維繫一線斯文
1918 巴黎花都的臺灣推理
1919 五四與飛過海峽的蝶
1920 告別,不告別
1921 日治時期的妖怪叢談
1922 踏出第一步
1923 上野大佛的首與體
1924 如何測量語言的寬度
1925 臺灣最早的夏令營
1926 勇士當為義鬥爭
1927 大寫人生的大旅行
1928 十七個音裡的臺灣風景
1929 遲到的日本漢詩人
1930 上海的情欲與憂鬱
1391 神佛大戰、妖精現形的小封神
1932 古都的天際線
1933 日本時代的臺北城浮世繪
1934 無花的薔薇生在無語的春天
1935 合久必分之年
1936 滾滾黑潮,有蝶飛翔
1937 也許,在六月的那一天
1938 空白與黑夜
1939 交錯的視線
1940 天亮前的幻影
1941 臺灣的民俗學雜誌始祖
1942 我的志願
1943 吃夢的夢獸
1944 求索
1945 死亡的餘生
1946 月光光
1947 天猶未亮
1948 探問臺灣文學的意義
1949 天剛亮隨即又陰暗下去
1950 黑處能有什麼?
1951 消失的虹
1952 南洋來的留學生
1953 來到島上的飛馬
1954 全民靈魂清潔運動
1955 成為細流
1956 黃荷生和他的弟弟
1957 那麼遠,那麼近,鍾理和與他的文友們
1958 我們的朋友胡適之
1959 舊書攤和咖啡館
1960 失敗的自由
1961 疊現的空白
1962 烽火再起,文化東西軍的紙上征戰
1963 她的名字是夏丹琪
1964 雨水與火種
1965 等待果陀
1966 一個人的畫派
1967 青年與世界的劇展上演
1968 有時結束,有時開始,面向恐怖的文學
1969 變換的時代
1970 致千年後的讀者
1971 域內的域外
1972 持攝影機的小說家
1973 兩生花的世界
1974 遠方的尹縣長
1975 寫實的反覆
1976 關公大戰外星人
1977 路的兩端
1978 剪除與補綴
1979 回歸現實,鄉土與政治
1980 逝去的是夢,不是毅力
1981 傷痕有傷痕的允許
1982 台灣新浪潮來了
1983 紅樓夢
1984 一九八四•備忘錄
1985 冬天的眼睛
1986 不再乾淨明亮的地方
1987 我們有墓誌銘
1988 來不及解嚴的,島上愛與死
1989 老海
1990 致星球以時間
1991 告別冷戰,面向新世界
1992 台灣後殖民事件簿
1993 島嶼身體漸漸光
1994 自己的名字
1995 臺灣末日預言書
1996 火熄滅了,林燿德
1997 幻滅與新生
1998 超級公民
1999 火焰蟲照路
2000 一一走進那良夜
 
附錄 文學故事年表
 
 

編序

二○一八,百年降生

李時雍


  「一百年,一百個故事。」

  這是德國作家鈞特.葛拉斯(Günter Grass)寫在小說《我的世紀》(Mein Jahrhundert)前言裡的話,他說,源於「一個簡單的想法」,想為一個世紀,留下文學的記錄。二○一二年底,國立臺灣文學館曾展出鈞特.葛拉斯特展「鼓動的世紀」。那段時間,這本小說就擱在家中桌上,我偶爾翻讀其中的文字和繪畫,從戰爭與新技術揭開序幕的百年,有它的哀愁、它的疑惑、它的輝煌。
 
  「一百年,一百個故事。」也是我在寫給本書作者們最先的邀稿信中,為將展開的寫作計畫所做的最簡單的解釋。那幾年,我正主編《人間福報》副刊,在工作備忘裡,擬下暫名為「二十世紀.文學的島」的專欄想法。我想,如果一週寫一年故事,一年即走過半個世紀,再歷秋冬,就行過百年。「她要往何處去?」最初的我們,或也無法預期,但至少會留下一百個故事。二○一五年底,先邀請了何敬堯、盛浩偉、陳允元、楊傑銘四位,參與上半葉的寫作,這年代的範圍,主要含括於所謂的日治時期臺灣。專欄從二○一六年一月十八日起每週一登出,定名為「20世紀台灣文學故事」,第一篇〈一九○○:最終與最初〉,從一個世紀的盡處,跨進新世紀的源頭。

  最初看似簡單的想法,開始有了深刻而複雜的涵義。三個關鍵詞:「二十世紀」,有別於過往的斷代,無疑帶給我們一種觀看歷史的嶄新向度;回到每一年,卻又具有了充滿細節紋理的時間感。「臺灣文學」是敘事的主體,哀樂舞臺聚光下的主角。「故事」是敘述的形式,我們盛裝年月的盒子。

  下半葉,已進入戰後的臺灣,邀請了林妏霜、馬翊航、詹閔旭、蔡林縉、鄭芳婷、蕭鈞毅、顏訥,連同我共同執筆。

  所有參與寫作的朋友們,過去或創作小說、散文、劇場、詩,都是我們這個世代(一九八○年代出生)已深具故事風格的創作者。大家皆投身學術研究,各擅不同領域;但特別的是,作者群主要出自臺灣文學系所,或曾以此為研究領域,或已教學其中。

  何敬堯關注臺灣妖怪、推理等類型文本;盛浩偉的散文與評論都流露他深厚的日本文學底蘊;陳允元寫詩、也長期投入超現實主義風車詩社的史料工作;楊傑銘曾旅居香港,從事魯迅的思想傳播研究。他們寫下的上半葉故事,是交織於臺灣、日本、中國、世界之間,一個長夜,接連著另一個夜的黑;然而身在其中的人,卻總是等待著幻影盡頭的天亮。

  林妏霜小說充滿內面的特寫,像她心繫的電影鏡頭;馬翊航有詩人的眼睛,出生臺東卑南族,帶領讀者凝視山海的憂鬱;詹閔旭是當前馬華文學重要的討論者;蔡林縉從現代詩跨足後殖民理論;鄭芳婷則在戲劇的背景下,著重與臺灣文學、政治交錯的小劇場史;蕭鈞毅研究當代小說、也寫作小說;顏訥如她關注的臺港現代主義者,對時代總有越尖銳、越溫柔的目光。下半葉的故事,在他們的筆下,是一波接一波的新浪潮,帶來了雨水,也帶來光焰。

  整個寫作計畫為期兩年,最後一篇〈二○○○:一一走進那良夜〉於二○一八年一月八日刊出。幾個月之後,旋即展開這部《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的編輯工作。

  二十世紀的臺灣文學,是一場漫長的降生,徘徊著文學者們思考與困惑的身影。卻唯有在此刻,當一個一個故事匯集成《百年降生》,歷時逐篇細讀後,才令人察覺,最初不知往何處去的,初始看似無路的,其實早已有了人,有了路。更重要的是,故事的形式,照亮了歷史的空缺,留了微光,給所有在長夜寫作的人們、給底層的心靈、給無名者。你因此將看見一個人,默默結束了他的時代,會看見被遺忘的故事,會看見終戰之時,鏡頭的焦點,留在南洋的密林、留在忘了將死亡帶回來的那人;風車接收到光年外的電波,現代主義成為六○年代的底色,《劇場》反藝術的藝術家卻來到了臺前。故事的擇取,除反映寫作者敏銳的目光,確實也呈現了千禧後的二十年間,愈成熟、更新的文學研究成果。

  《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在此時編成,感謝所有參與寫作的朋友們;尤其感謝聯經出版公司,胡金倫總編輯、陳逸華編輯主任、黃榮慶編輯等人,為整部書所展開的細緻思考和編輯工作,朱疋為此書所做的影像設計。同時謝謝《人間福報》副刊當初所提供如此珍貴的平臺,現任主編覺涵法師的協助。亦感謝李時雋在專欄刊載期間,協助文章網頁運作,將故事傳播至更遠處。最後,由衷感謝這些在島嶼上寫下故事、傳遞故事、閱讀故事的人們。

  我想起一個傍晚,曾搭乘列車,前赴宜蘭礁溪,參與一場關於小說家黃春明的國際研討會。第一天會議結束的晚會上,春明老師帶著他的劇團,演出了幾段文學改編的戲,現場並投影老師的撕畫作品。那是一個溫柔的夜晚。有一刻,春明老師上了舞臺,與我們說了幾個笑中帶淚的故事。

  夜裡的礁溪,樹影扶疏,氣溫有點微涼,心卻莫名暖著。這幾年,往來了幾趟宜蘭,途經倒影著薄雲的水田,途經龜山島,因為小說家那幾行詩句,總也有一種遊子回家的感受。那晚上我帶著這樣的心情,返回留宿的房間,隱隱想起了擱在桌上的那本《我的世紀》。就在那晚,我決定開始這個寫作計畫。回臺北之後,寫了第一封信給朋友,我說,「一百年,一百個臺灣文學故事」。那是二○一五年十月中旬,發生在我心裡的,一件小小的故事。此刻,將它們交到你的手上。
 
 

內容連載

一九○○ 最終與最初
 
一九○○年,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年,台灣改隸第五年。翻開歷史年表,製糖會社的煙囪開始探出廣袤的原野,伸向殖民地的天空;一些近代律法如治安警察法、出版規則、保安規則等,也相繼穿過未經近代規訓的呼吸與身體,織疊成一張日漸嚴密的網。這是一九○○,斷代的最初與最終。在文學史上,似乎不是特別值得一提的年份,卻有甚麼正隱然發生。五月中旬,雨季到來,蔡秋桐、吳濁流、葉榮鐘陸續降生,但他們的舞台還在二十年後的未來;稍早一些的三月中旬,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民政局長後藤新平繼「饗老典」後又有新的策劃,邀請曾獲科舉功名的傳統士紳於台北府城西門內的淡水館,盛大召開「揚文會」。他們打著甚麼算盤?後來的研究者說,這是透過漢詩安撫籠絡這批前清遺臣,同時向之展示日本的威勢與近代文明(黃美娥),並藉他們的影響力推廣新學、培育新式人才(陳文松)。
 
日本時代,描寫進入新時代之舊仕紳最為生動者,當屬朱點人的短篇小說〈秋信〉(1936)。斗文先生十九歲中秀才,二十七歲那年正要上省應試,卻遇上台灣改隸。原來的人生勝利組,一夕間成為魯蛇(loser)。作為虛構人物的斗文,在設定上當然具備受邀參加一九○○年揚文會的資格;但按人物性格推想,他是不會參加的。「他的家裡藏著一本台灣的詳圖,當台灣要開始新政治的時候,因為不諳於台灣事情,好幾次要請他幫忙,但他不但執意不肯,而且還要謝絕一切的政客」。只是,看似隱居的斗文,胸中仍奔流著民族的熱血。他閱讀孫兒從上海寄來的《國事週聞》(柳書琴認為它的現實指涉是《國聞週報》),也曾在島內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之際成立詩社、提倡擊缽吟,挽救作為民族命脈的漢文。遺憾的是,斗文的努力終究不敵統治者以國家機器推動的新學(國語=日本語教育);他視為民族命脈的漢文,也在統治者的懷柔下成為應酬的酒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
    $210
  2. 二手書
    5
    $210
  3. 二手書
    58
    $245
  4. 二手書
    62
    $262
  5. 電子書
    65
    $273
  6. 新書
    7
    $294
  7. 新書
    75
    $317
  8. 新書
    79
    $332
  9. 新書
    79
    $332
  10. 新書
    79
    $332
  11. 新書
    79
    $332
  12. 新書
    79
    $332
  13. 新書
    85
    $357
  14. 新書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