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永恆王子的貓女伴
很久很久以前,在羅馬尼亞傳說著一則童話,一位很久未能生育的皇后出航,卻因偷吃蘋果而褻瀆神規,害得所孕育的女兒受到詛咒,長到十七歲後變成一隻貓。另一國的老國王則派三個兒子尋找珍寶和嬌妻以決定王位的傳承,最憨直的小王子遇上貓公主,在貓女的神奇決策下度過難關,兩人的愛與合作終讓貓女回復人形。當老國王背德地覬覦貓女媳婦的姿色,王子名正言順地興師革了父親的命,從此兩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其中雖不免諸多違反現實邏輯的情節,卻仍能讓一則則的童話流傳許久。
不那麼久的從前,在瑞士的湖光山色中,有一位精神科醫師榮格(Carl G. Jung),學得當時最先進的精神醫學知識,卻在獲得頂尖專業成就之時,辭去學術寶殿蘇黎世大學的教職,離開臨床聖堂伯格霍茲里(Burghölzli)精神專科醫院的要位,又與探索心靈的巨擘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息交,1919年後投入對自己內在心靈的探索之旅,1928年得到友人衛禮賢(Richard
Wilhelm)從遙遠的中國轉譯為德文的《太乙金華宗旨》並為之寫序後,有如證印所悟,自此全然地投入開創分析心理學的大業。猶如神話般高潮迭起,讀榮格的一生總讚歎他在浮沉後的深邃。
這之後1933年的某一天,一位18歲,出生於慕尼黑,從解體的奧匈帝國歸於奧地利籍,而後遷居瑞士的少女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修習校外見習時,在榮格神祕的城堡「塔樓」中,遇到了時年58歲的大師,從此迷上了分析心理學。進入大學後,她熱切地用主修的古希臘文和古拉丁文能力,幫榮格翻譯古代典籍,換得榮格為她進行分析,也從此讓她走進無意識的深沉世界,長年在榮格身旁鑽研分析心理學。如果更換一下人物角色和內容元素的話,這跟武俠小說裡得習神功的奇妙境遇簡直也可以套疊了。
之後馮.法蘭茲取得瑞士國籍,並獲古典語言學博士學位,更在榮格分析心理學開枝散葉之後,成為以蘇黎世為中心的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最經典的成就,除了對榮格既有的理論續予詮釋之外,更轉而把榮格原本在神話領域的集體無意識分析,以童話為材料,發展出更豐富的分析思路。尤其在她結構明確的文筆下,讀者容易循著故事的進展一路聯想,故事中不孕、航行、瀆神到懷孕各情節象徵什麼;貓象徵什麼;老國王和小王子又各象徵什麼;更推而回應歐洲基督文化這個老國王,在面對社會對新靈性探索的過程中面臨的困境。透過「擴大法」和「比較法」,馮.法蘭茲有條有理地讓讀者看到童話背後的絃外之音,而此音更呼應到跨民族、跨文化集體無意識的基調和絃中。君不見貓與女性融合在一起的意象,本就多次見於各種故事與創作中,在馮.法蘭茲的分析下,貓女成為催化陽性特質完成個體化歷程重要的阿尼瑪催化劑。在本書中,固然談到貓公主讓小王子一再轉化,終至在事業上有如弒父般成為國王;另一方面,若以貓公主為主體,則可以看到另一條脈絡的轉化,讓她從受詛咒遁回野性,經歷考驗,而重新回復人形,乃至晉位成后。童話與神話中的兩面互補,陰陽相成,總能讓分析的角度越來越豐富。
回到現實世界,榮格去世後,馮.法蘭茲理所當然地成為「蘇黎世榮格研究院」(C. G. Jung Institute Zurich)重要的講師之一,對鍊金術(alchemy)、永恆少年(puer
aeternus)等主題都極有貢獻。或許由於她長年跟隨在榮格旁的薰習,當蘇黎世榮格圈開始考慮引進其他分析觀念時,反而令她覺得極難接受,在1980年代,堅決以罷教表達她的立場,並成為之後在1994年自舊學院分裂而出的「深度心理學研究與培訓中心」(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in Depth
Psychology)的重要領導人物。這由該中心的副標題:「跟隨卡爾.榮格和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可見一斑。或許該說,每個人的心裡也都同時有著一部分陽性的慢慢長成英雄的小王子,和一部分陰性的暗中調弄催化的貓女,於是我們對王子和貓女的想像也就既不會停止,又與時俱進。
馮.法蘭茲晚年罹患帕金森氏症,行動上多所不便,但她擔心若使用藥物控制,將會干擾到她所珍視的無意識的運行,因而拒絕藥物治療。1998年辭世,結束了屬於她的這一段傳奇。
陳俊霖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臺灣榮格發展小組成員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