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推薦序
動物引領孩子進入充滿想像的自然世界 李偉文
台灣每年出版的新書就有四萬種左右,若以全世界近二百個國家來說,每年正式出版發行的新書數量至少也有數百萬種,若再加上沒列入統計的網路文章與數位資料,恐怕是個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
因此,能夠歷經時代考驗,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的經典名著,就非常難能可貴,而且經過無數人的研讀與討論,這些書本已經不再只是一些故事而已,也可以反映出時代的氛圍與共同的關注。
西頓的動物故事集就是這麼一套經典著作,西頓是個自然學家,也是作家和畫家,他所寫的動物故事之所以流傳一百多年,能夠被不同國家,不同年代的大人與孩子們喜歡,原因就是因為他說的故事精采感人,而且還奠基在正確的生態知識上,他寫的每個故事,每段文字還像是優美的散文,在如詩如畫的描述中,相信能夠激起孩子的想像力以及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
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森曾提出「親動物性假說」,認為人類在基因中就存在喜歡親近接觸具有生命的生物的天性。
的確,通常孩子小時候會對昆蟲,尤其某些甲蟲有興趣,隨著年齡成長而逐漸會對大型的動物產生好奇,而且不管是大人或小孩,走入大自然,總是會有愉悅及平靜的感受,大自然是每個人的心靈原鄉。
而且人的認知與發展,通常是從具象開始,然後慢慢進展到抽象概念,即使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也必須從具體的經驗中去整合與延伸。因此從剛出生的小嬰兒開始至長大成人,在真實世界中探索,是我們正常的學習歷程。
可是隨著世界愈來愈複雜,我們無法只從自己本身的生活經驗去學會一切該知道的事情,這時候「故事」就承擔了我們認識環境的重要角色,透過故事理解這浩瀚神祕的世界。
人人喜歡聽故事,看故事,而且往往看到精采的故事時會「啊!」一聲的感嘆,這個驚嘆,就是我們重新認識世界的時候,也就是對舊的經驗重新詮釋,對熟悉或不熟悉的事件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西頓動物記以生動且擬人化的方式來說故事,很能夠打動孩子的心靈。我們常常說大自然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大書,但是真正懂得閱讀的人,應該能夠將大自然的奧秘,轉化為對我們的生活,不管在精神或心靈上,都有所啟發與改變的機會,我相信對孩子來說,這一套動物故事,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因為生物成長中有所謂「銘印現象」,比如某些種類的雁鴨在破殼出生的那一剎那,出現在牠面前的生物就會被視為牠的母親。
我們相信人類也有銘印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成長與學習的關鍵期。我們應該要在孩子對自然生命感受力最強的關鍵期,讓這些動物故事內化為孩子面對以後各種難關的力量。
不過我希望當孩子看見這些故事之後,能夠有機會在大人陪伴下,在真實的世界中看到這些生命,觀察牠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牠們彼此的互動,體會到我們與這些動物共享著這個神奇豐富的世界。
(本文作者為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