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恐怖與懸疑,虛構與寫實──談《我們還沒玩完》
有些相當受到歡迎的大眾作家,其作品可說數十年如一日。他們能以冷靜自持的態度,打造出一本又一本水準固定的暢銷著作,彷彿時間不曾對他們的創作帶來任何影響,至於他們的人生經歷,也始終與筆下世界有著一定距離,使其敲打鍵盤或握筆的手彷彿機械一般,於故事情節、整體風格與敘事節奏等等方面,有著精準無比的一致性。
但史蒂芬.金不是這樣的創作者。
雖然從一九七四年的處女作《魔女嘉莉》至今,金的小說始終大受歡迎,但只要是他的長期書迷都知道,他在不同時期的著作,其實均相當程度地反應了他創作當時的思維與人生歷程。舉例來說,他在八○年代推出的《鬼店》與《戰慄遊戲》等書,便透露出他彼時深陷於酒癮及毒癮問題的困境;而一九九九年那場差點使他喪命的車禍意外,也曾變形成各種不同意外形式,出現在他的《捕夢網》(Dreamcatcher,
2001)、《莉西的故事》與《魔島》等書裡頭。
至於他自二○一四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推出一本的「霍吉斯三部曲」系列,則可以算是他近年作品與其個人狀況息息相關的另一明證,讓我們看見一九四七年出生的他,是如何以年近七十的作家視角,描繪出我們較為少見的冷硬派偵探小說面貌。
在三部曲的首作《賓士先生》中,金以極為細膩的方式描繪了警探霍吉斯退休後的生活,將冷硬派小說中主角的疏離、憤世嫉俗等常見設定,巧妙轉換為因年邁而起的厭世、迷惘等安排,甚至就連老年所帶來的身體病痛,也成為故事中影響主角安危的一大威脅。
不過,金畢竟仍是一名溫柔的作家,在接下來的故事發展裡,霍吉斯又再度尋回了人生方向,甚至也有了如同家人一般的夥伴,因此使續作《誰找到就是誰的》中的冷硬氣息比起前作被沖淡許多,再加上與瘋狂書迷有關的故事主題,更使《誰找到就是誰的》比《賓士先生》具有更為濃烈的金氏特色。
這種將金氏風格融入冷硬派偵探小說的情況,到了三部曲完結篇的《我們還沒玩完》,則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表現。這一回,故事引入了前兩本作品主線中並未出現的超能力設定(會這麼說,是因為《誰找到就是誰的》裡出現的超能力暗示只是《我們還沒玩完》的伏筆,與故事本身沒有太大關連),讓書迷們不禁於第一時間內便會聯想到他《燃燒的凝視》(Firestarter,
1980)、《死亡禁區》等經典作品的安排。但不同的地方在於,這回擁有超能力的人乃是故事反派,與主角霍吉斯在各個方面都可稱之為天平的兩端,因此也使霍吉斯陷入了比過往更為兇險的境地當中。不過,這種外在的兇險還不是霍吉斯最大的麻煩,身體的內在疾病,也繼《賓士先生》之後再度成為了他另一個難以逃脫的困境來源。
這樣的安排,對照起金在電視節目「CBS今晨」宣傳本書時的專訪內容來看,可說是更為有趣了。節目上,金被問到「恐怖小說與懸疑小說有何不同」時,表示自己十分認同知名導演希區考克對此的見解──炸彈突然爆炸算是「恐怖」,而你明知炸彈就藏在桌下,卻不曉得它何時才會爆炸,則是所謂的「懸疑」。
這樣的回答,或許正解答了金撰寫《我們還沒玩完》所想嘗試的事。表面上來看,本書故事的一半屬於「恐怖」的超自然元素,另一半則屬於「懸疑」的偵探查案情節。但如果就霍吉斯所面臨的困境,也就是故事的內在命題來看,我們則會發現,本書的一半其實則是超能力兇手可能突然奪命的「虛構」,而另一半則是由於身體病痛,使人難免得邁向生命終點的「寫實」面相。
這種既跨越小說類型,同時讓虛構與現實得以互為表裡的安排,很可能就是金在「霍吉斯三部曲」的最後所想完成的事──以全然自我的風格,寫出一部內外都完全屬於自己,與市面上多數作品有所不同的金氏偵探小說。
金成功了嗎?對我來說,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就像這本書的中文書名一樣,就算已年過七十,史蒂芬.金與我們這些書迷離「玩完」這兩個字,可說還遠得遠得很呢。
【城堡岩小鎮粉絲頁創立人】劉韋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