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歷史書,以我理工科的背景,自從離開學校後就鮮少有機會閱讀歷史類的書籍,沒想到翻了幾頁後,竟有一股想一口氣把它讀完的衝動。其實我從小就不喜歡「枯燥無聊」的歷史課,一堆與自己毫不相干的文字,為了考試不得不勉強背下來,一旦考完試就還給老師了,因此,即便有人說讀歷史可以有穿越時空讀故事的有趣感,但總引不起我的興趣。
但讀這本書確實讓我有穿越時空的故事感,它用淺顯且生活化的文字,像在對孩子說話的筆調描述歷史故事;譬如,他說如果一個人可以活到一百歲,則只要有二十個連續活到一百歲的人,兩千年前的事也不過就是第一個活到一百歲的那個人的故事,這就好比說當我們看到一座百年房屋時,如果阿公的年紀七十歲,那不就代表阿公的爸爸的朋友可能住過那間房子嗎?這樣的描述一下子把歷史給拉近了。
此外,通常歷史書會以縱向方式一段段獨立的談歷史,所以我們不容易清楚同一時代不同歷史事件間的關連,或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歷史發展,譬如當耶穌誕生時,中國正在發生哪些事?或孔子周遊列國時,歐洲人正在做什麼?而這本書試圖橫向的進行歷史的連結與探討,這使得讀這本書時視野變寬了;所以父母親其實可以買來跟孩子一起共讀。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前理事長 謝國清
推薦序
本書的作者抓住了義大利教育家瑪麗亞蒙特梭利的精神,以兒童為本位,把人類的故事、數千年中外的歷史,浩瀚如大海的材料,篩選成有趣、易讀的童書,相信定能激發小學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真是太好了!
台灣國際蒙特梭利小學副校長 李裕光
推薦序
人類歷史複雜而豐富,如同大自然一般,是讓孩子產生好奇與探索的重要媒材。這套書的大綱脈絡鋪陳了重要的歷史點,又能在各個歷史點上以故事的方式生動呈現。孩子會喜歡,家長也可以跟著重讀歷史而有「原來是這樣啊」的驚喜。
之道學習創辦人 鄭婉琪
推薦序
作者以總是能引起閱讀興趣的口語轉換成文字,透過聯繫性歷史典故的向前推演,精確又自然的吸引了讀者眼光,特別是孩童們。這些跨越時空、語言、文化的故事,突破重重限制完成出版,我們慶幸全世界的孩童與一般讀者,得以透過閱讀這一系列書籍,自然的強化了歷史、地理、藝術素養。希利爾校長的著作真的值得推薦。
全國教師工會理事長 劉欽旭
推薦序
要先給孩子史觀?還是史綱呢?或是只要講歷史故事就好了?這是我曾在體制外中學討論歷史課程的難題。如果當時看過《給中小學生的世界史》,就會找到答案了。這本書是絕佳的讀本,最棒的歷史教育書,我推薦給所有的孩子,與關心歷史教育的父母與老師。
暢銷書《沒有圍牆的學校》作者 李崇建
推薦序
在讀此書時,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先讓自己回歸到一顆「孩子心」、一雙「孩子眼」,書裡的每一個章節都照顧到孩子的胃口、眼界與興趣焦點!為孩子寫書,若不以此出發,絕對無法得到孩子的共鳴,尤其是記述眾多遙遠國度陌生糾纏的歷史演進。作者娓娓道來的用字遣詞、舉例討論,完全符合孩子的心智發展,孩子絕對能輕鬆的把自己牽進複雜的歷史脈絡之中。如果願意親子共讀,我覺得還會有一個更棒的收穫─「從孩子出發」的這套書能讓父母成為孩子最棒的說書人!
親子教養作家 彭菊仙 Chu-Chu 媽咪
推薦序
這本書很好,我會率先買幾本來送給孩子。
慧燈中學創辦人 林光義老師
推薦序
一直以來,我們給孩子的歷史書籍的文字、圖片,都是官方模式較多,而且都用很生硬、嚴肅的文字來敘述。我們都有同樣的經驗不是嗎?也都知道這種表層的陳述,只能用強記死背的方式來學習。
希利爾校長是一位高明的兒童文學家,深知兒童心理,以說故事的方式,用孩子的語言深入淺出,巧妙鋪陳,適時留下一些空白,讓孩子探討時間、地點、人物和原因。這樣含有人性化、加入批判性思考空間的方式,能良性引導兒童的閱讀,並啟發他們的同理心。他的教育方式是無形的,是平順自然的,能自然堆砌孩子學習台階乃至層層階梯,並且其中有很多探索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接續,還有層次及方向。我覺得這種明顯的、不辛苦的學習真好。
很喜歡這套書,誠心推薦給愛孩子閱讀的家長,讓您的寶貝能在快樂中學習歷史。
各級學校家長協會會長 李秀貞
推薦序
許多台灣兒童對人類歷史十分好奇,本書是很好的入門書,不僅滿足孩子對世界史知識的渴求,還教導孩子閱讀世界史的良好方法與態度。
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 唐光華
推薦序
這是寫給孩子一篇篇累積成歷史的故事書,像看故事一樣輕鬆,卻把世界歷史不知不覺留在腦海中;這本書像魔笛,循著歷史的笛聲孩子會不知不覺的進入歷史流裡,像我一樣,悠「游」其中。
暢銷書《最美的教室》作者、梅林國小老師 黃振裕
推薦序
孩子主動學習的動機源自好奇心,如何點燃孩子學習世界歷史的好奇火苗,持續閱讀的熱情呢?本書作者採取的方法是在歷史的時間框架內,用孩子容易理解的語句敘寫,適合他們閱讀的內容,並輔以實照、名畫或繪圖。
這套寫給孩子的世界歷史,適合台灣孩子閱讀嗎?我從任教的高年級學生中,隨機邀請男女生各五位,利用下課閱讀一個章節。他們不受下課吵雜聲影響,專注閱讀且能摘要說出所得,有些人甚至主動的前後翻看。以下是師生對話摘要。
師:好看!(學生點頭)為什麼?
生:好像作者在對我說故事。
生:我想知道很久以前,發生了什麼事?
生:作者要我們猜發生了什麼事?我會猜猜看,想往下看發生的事。
生:作者問「你有什麼想法?」「你發現了嗎?」我會停下來想一想。
師:跟你曾經讀過的課外書、社會課本或已經知道的歷史,有什麼不同?
生:這本書寫得比較仔細,寫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發生?
生:這本書舉許多例子,再配合看圖片,讓我知道事件的來龍去脈和重點。
生:讓我知道歷史人物做事,都有原因,事件和事件之間,也有關連。
生:對猶太人的印象是小氣,這本書讓我完整的認識猶太人。
從師生對話可知,本書提供學習世界歷史豐厚的養分,滿足小孩求知的渴望,激發小孩思考的火花。佩服作者睿智的精挑內容題材,善用類比譬喻,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使陌生的歷史因而真實;善用提問,開啟孩子的想像潛能,使生硬的知識因而鮮活。
河堤國小老師 連瑞琦
前言
鑑往知來,為之後的系統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孩子,這一頁不是寫給你們的,
而是寫給那些比你們年長的叔叔阿姨。
他們是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的大人,他們可能會翻一翻這本書,
會把這一頁叫做:前言
這套書,可以:
‧讓孩子了解一些「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就已經存在的事物」。
‧帶孩子「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閉塞生活」,不要以為那個封閉的小世界,就是一切。
‧開闊孩子的眼界、拓寬視野,同時鑒往知來。
‧熟悉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偉人、知曉其存在的時代,為將來的系統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附有歷史時間樓梯,可以對應將來學到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時間樓梯的時代。
這些,就是校長爺爺撰寫《給中小學生的世界歷史》的目的。
根據兒童的理解能力,架構出最適合的歷史教育
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多數美國孩子都和我一樣在美國長大,受到的歷史教育也僅限於美國歷史。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成長的,年復一年,直到八、九歲的時候。
對我而言,一四九二年是世界歷史的開端(哥倫布於一四九二年發現美洲大陸),發生在這一年之前的任何事件或人物,我都會放到大腦中,「神話故事」那一格裡。我只在主日學校聽過耶穌和祂的時代,但那對我來說是「純屬虛構」的故事,一點也不真實。因為我所讀過的任何歷史書裡,都不曾提及祂們,所以我認為祂們一定是人類的某種想像,並不存在於真實的時空當中。
只讓美國小孩學習美國歷史,就如同只讓美國德州的孩子學習德州歷史一樣狹隘。我們通常認為,這樣的歷史教育是種愛國主義行為,但其實只能培養出目光狹隘、自我中心的成人。這種自大建立在對其他民族和時代全然無知的基礎上,事實上,這是毫無根據、偏執的唯我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終於理解,孩子應該對其他國家和民族有一定的了解。這一點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唯有如此,孩子才可能不帶偏見的看待世間萬物。
所有教科書的編寫,都應該以孩子的理解力為出發點
孩子從九歲開始,就有強烈的好奇心,渴望知道過去發生過什麼事情,並且樂於領會世界歷史的概念。因此,多年來,在美國卡爾維特學校中(編註:本書作者為此校校長),九歲的小學生已經開始學習世界歷史了。雖然有一些老學究和家長用懷疑甚至敵對的眼光看待這樣的教學法,但是我注意到,大家已經慢慢接受這種歷史教育法,且通俗少兒歷史教科書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然而,為了讓孩子便於理解歷史的脈絡,我發現現存的所有歷史課本都需要大幅刪節,且補充一些解釋和評論。
近年來,研究美國兒童智力的機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該年齡層,大多數孩子可以理解和不能理解的訊息有哪些,包括:日期、修辭、辭彙、概括和抽象概念。因此,所有教科書的編寫,都要注意到孩子的智力基準,否則內容很可能會超出孩子的理解力,導致孩子根本無法理解我們所灌輸的知識。
儘管我已從事多年兒童教學工作,也經常接觸孩子,比起一般成人,更了解孩子的內心和智力水準,但還是發現,每一堂課結束後,教案內容都必須修訂,甚至重寫。雖然,我使用了自己認為「最簡單的語言」來撰寫教案初稿,但是每一個字詞和表達,都必須一再的透過「實際上課現場」來檢驗,最後才能確定教案該寫什麼和怎麼寫。
措辭顛倒或者模稜兩可的表達,經常會讓孩子出現不同的解讀,讓他們對這些訊息感到困惑。舉個例子來說,「羅馬在台伯河上」這個陳述句,經常被孩子逐字逐句的理解為「羅馬城正好建在河上」。他們的想像力豐富,想像羅馬城的房子都建在河水中,下面用一堆木樁當作地基。九歲的孩子還很小,或許仍然相信聖誕老人存在於世界上。他們在觀念上、辭彙上、理解力上,都沒有多數成年人想像中來得成熟。因此,傳授孩子新的知識,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即使教導他們的成年人是父母或老師。
所以,本書挑選的主題和內容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以能夠被孩子理解和喜歡的角度挑選。不管文字表述多麼簡單易懂,從政治、社會、經濟和宗教方面的大多數內容,都會超出孩子的理解範圍。畢竟,這本歷史書只是一本基礎讀物,沒必要把內容寫得太複雜、全面。
以編年史的方式,讓孩子有系統的了解世界歷史
市面上有不少取材於歷史的精彩傳記和故事,也可以給孩子閱讀,但是傳記不會提供歷史大綱,讓孩子可以將內容填入將來的學習之中。
事實上,除非那些內容已經被填入歷史大綱裡,否則就只是鬆散的故事,只會在孩子的大腦中像浮萍一樣各自漂泊,沒有時間也沒有地點的概念來架構。
因此,本書以編年史的方式來處理這些歷史題材,一個世紀接著一個世紀、一個時代接著一個時代,講述那些發生在過去的故事,而不是按照國家來講。一個國家的故事會被打斷,插入另一個國家的故事,就好像在小說裡,不同的線索會同時展開。這樣的撰寫方式,是為了讓孩子了解時代的全貌,不會單獨看待某個歷史事件。
本書並非把希臘史從頭到尾講完後,再把時間倒回去,從頭講羅馬史,然後再用同樣的方法繼續講述其他國家的歷史。書中只是概略的講述每個主題,在歷史框架內介紹事件的全景,細節則留待孩子在之後的學習中慢慢填充,就像畫家在描繪細節之前,必須先勾勒出基本輪廓。這種方法對歷史知識的有序分類,是必要的,就像辦公室裡的檔案系統。
歷史時間樓梯,讓孩子理解歷史的時間脈絡
前言後面附有「歷史時間樓梯」。這個階梯狀的圖表能讓孩子對於世界歷史的時間、範圍和發展階段有比較具體的認識。樓梯的每一層代表一千年,每一個「台階」代表一百年,也就是一個世紀。如果你有一面空牆,不管是在遊戲間、閣樓還是穀倉,不妨把這個「歷史時間樓梯」放大畫在上面,從地板往上畫,直到你搆得著的高度。要是再點綴上一些人物和事件的素描,就更有特色、更精彩了。如果牆壁正對著孩子的床,那會更好。當他躺在床上的時候,就可以不去想壁紙上的卡通圖案,而去想像「歷史時間樓梯」上那些紛繁眾多的歷史事件。無論如何,孩子在學習每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都應該不斷的參考這架「歷史時間樓梯」,或是其他時間表,直到大腦裡有了對過去時代的輪廓。
一開始,孩子肯定不了解時間的意義,對於聽到的數字和日期沒有概念。他們會胡亂說些:西元前二五○○年、西元前二五○○○年、西元前二五○○○○○年,因為這些數字對他們來說毫無區別。只有不斷的參考「歷史時間樓梯」,或者時間表上的位置,孩子才會對日期有概念。所以,在沒有對應時間表的情況下,如果有孩子說:「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時間是在西元七七六○○○年。」或者說:「義大利位於雅典。」「亞伯拉罕是特洛伊戰爭的英雄。」你可能覺得很可笑,但千萬不要對此大驚小怪。
比如說,有人一下子介紹了一屋子的陌生人給你,你就會知道,要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根本不可能,更不必說把名字和相貌對應起來了。所以,記憶人名和他們的面孔之前,先聽一下每個人的趣事是必要的過程。這種作法和講述世界歷史非常類似,諸多的人物、地點對孩子來說,也全都是陌生人,除了介紹名字之外,一定要多講一些與名字相關的事情。不過,每一次介紹的內容不能太多,否則他們會立即把人名和相貌忘得乾乾淨淨。經常重複新名字也很重要,這樣一來,孩子才能逐漸熟悉這些名字,不然這麼多陌生的人物和地點,會讓他們的腦子亂成一團漿糊。
時時刻刻檢視孩子吸收的狀況,才能真正轉化知識
本書的目的就是提供一個基礎的歷史大綱,以便將來孩子持續充實這些歷史知識,因此必須讓他們把「歷史時間樓梯」牢牢記住。孩子必須像背誦「九九乘法表」一樣,經常記憶,直到能夠詳細說出與每個日期相關聯的事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對古今世界歷史有一個大致的印象,並可以說出重要的歷史日期和事件。在講述過程中,不需要別人的提示和詢問,孩子也不會猶豫、不會犯錯。這個要求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高呢?如果按照本書的建議,把不同的事件按照因果關係聯繫起來,經常溫習這些事件和其中的歷史人物,這個要求就沒有聽起來那麼困難了。美國卡爾維特學校的上百名孩子,每年都按照這樣的要求施行,並且成功完成了任務。
不過,老師通常認為:「就算孩子把這些內容全都忘記了,腦海裡總會留下一些有價值的印象。」這其實是在為自己浮光掠影式的教學和孩子不求甚解的學習中,作出辯解。要記住,歷史年代和其他抽象的內容固然很難,但是透過努力學習、克服困難、學會牢牢記住它們,而不是在背誦之後就忘光光。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能和其他學科一樣,成為「智力訓練」。
孩子很容易就能記住故事的情節,但是「時間、地點、人物和原因」才是更重要、更需要他們嚴謹學習的部分。孩子不應該說:「從前有個人⋯⋯」而應該說:「一二一五年,約翰國王在倫尼米德⋯⋯因為⋯⋯」因此,這本書不是輔助讀物,而是基礎的歷史教材。書中對於歷史事件的敘述與分量不多不少,把握得恰到好處,這些敘述為歷史框架注入了血肉,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但是,這本書的理念是要做到內容盡量精簡而不是繁多,所以最終從一千多頁的篇幅縮減至不到一半,但是留下來的內容絕不是只有乾巴巴的骨架。
不管這本書以怎樣的面目呈現,最關鍵的,是孩子必須完成自己的任務,讓大腦動起來,學會這些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應該在孩子閱讀之後,要求他們複述每個故事,並且反覆向他們提問其中的人名、時間和內容,從而保證他們能夠記下,並吸收了所聽到的內容。
很久以前,有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小夥子,他來學校教他的第一堂歷史課。他富有熱情、又說又唱,還把地圖畫在黑板上、地板上、操場上;為了舉例說明某些歷史要點,他還畫圖、用課桌跳馬、甚至倒立。學生被這樣的講課方式徹底迷住了,都瞪著雙眼、豎起耳朵、張著嘴巴聽課。他們一點都沒有分心,帶著強烈的求知慾從老師滔滔不絕的話語中汲取知識。一個月過去了,和藹可親的校長建議這個年輕老師進行一次測驗,看看孩子學得怎麼樣了。他很有把握的給出了考題。
測驗只有三個問題:
一、說說你對哥倫布的了解。
二、說說你對詹姆士城(Jamestown,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半島的詹姆斯市縣,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的了解。
三、說說你對普利茅斯(Plymouth,位於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德豐郡,有豐富的航海歷史,也曾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船基地)的了解。
以下是其中一個孩子的回答,你可不要以為這個孩子沒有認真聽課,事實上,他對這位年輕老師的歷史課一直很感興趣,學得很認真。
他的回答是:
一、他是一個衛大(他把「偉大」寫錯了)的人。
二、他是一個衛大的人。
三、他也是一個衛大的人。
用孩子的語言述說歷史故事後,還是要時時刻刻的檢視孩子的學習狀況,才是知識真正的轉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