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與伊斯蘭:阿多尼斯與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對談

暴力與伊斯蘭:阿多尼斯與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對談
定價:320
NT $ 192 ~ 288
  • 作者:阿多尼斯
  • 原文作者:Adonis
  • 譯者:陳虹君
  • 出版社:南方家園
  • 出版日期:2018-05-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493882
  • ISBN13:9789869493888
  • 裝訂:平裝 / 208頁 / 12.5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自2011年開始發生在阿拉伯國家的事件,彷彿回退到原始人、野蠻人般。一個人可以因為他人想法不同而搶劫或殺人,殺掉不屬於順尼派或不同想法的人。在在顯現出人類的仇恨。就像我說過的,這些行為及穆斯林對此的沉默顯示穆斯林深信伊斯蘭是唯一、完整的宗教,是真主為其信徒所選擇的宗教。好像沒有伊斯蘭就無法生存般。為何會認為沒有伊斯蘭的世界便會失去意義?」─阿多尼斯

  在此書,阿多尼斯與精神分析學者師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透過對談,銳利剖析近年吞噬阿拉伯國家的暴力與戰亂—阿拉伯之春、ISIS的興起到敘利亞內戰,並追溯至伊斯蘭文明根源,反映出穆罕默德歸真後,伊斯蘭在權力衝突中,依各自利益解讀《古蘭經》,形成一場意識型態戰爭。伊斯蘭成為政治與經濟武器,用以追求權力,加劇部族的分裂,並形塑伊斯蘭文明暴力與禁止多元的觀念。

  阿多尼斯認為,阿拉伯的歷史是偽造的,被通篇捏造的。而創造阿拉伯/伊斯蘭文明與偉大功業的人,不是遭到放逐、定罪,就是被拒絕與監禁,甚至釘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必須以嶄新的觀點與人文精神重讀伊斯蘭文明,以為今日阿拉伯世界的暴力循環及困境提供一條突圍之路。

本書特色

  穆斯林眼中的阿拉伯文化逆子
  重讀伊斯蘭文明 ──《古蘭經》、女性、政治、西方、藝術、神話、詩歌
  顛覆批判伊斯蘭

  阿多尼斯第一部繁體中文版出版品

名人推薦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林長寬 審定 / 導讀
  世界新聞工作者張翠蓉 專文推薦


  當今最大膽、最具爭議性的阿拉伯詩人。—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

  阿多尼斯告訴我們,信仰如同愛情,不脫個人經驗的範疇。《暴力與伊斯蘭》探討了多重而複雜的現代性詮釋,不但促成各種形式的信仰,也帶來各種樣貌的殘暴作為。阿多尼斯以有力的世俗口吻,再次證明其為當代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V.S. 奈波爾(V. S. Naipaul)

  當今阿拉伯世界最偉大的詩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暴力與伊斯蘭》最吸引我之處,乃是它以一種對談的方式展現,而對談者就是同在伊斯蘭文化成長的精神分析師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這使得對談特别精彩。
  兩人就在互相的問答中帶出對政治伊斯蘭的多角度思考,引領讀者在歷史中了解傳統伊斯蘭的面貌,其多個派系鬥爭的纠葛,西方與伊斯蘭的交鋒,以及泛伊斯蘭主義的復興,和當今伊斯蘭世界的暴力成因等。一場對談,為我們解開了不少疑團。—世界新聞工作者‧張翠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多尼斯 Adonis


  原名Ali Ahmad Saïd Esber。著名詩人,一九三○年出生敘利亞。十七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並且借用古代腓尼基神祇阿多尼斯為筆名。曾獲德國、法國、義大利、土耳其與黎巴嫩等多國文學獎項。中文版詩集有《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時光的皺紋》。除詩集之外,亦有文化、文學論著與譯著,著作《停頓與變動》(Ath-thābit wa‘l mutaxawwil)被公認為研究阿拉伯文學及文化的經典作品。

對談者/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Houria Abdelouahed

  巴黎第七大學講師與精神分析學者。阿多尼斯著作的法語譯者。致力於研究視覺、語言與身分課題。著有Figures du féminin en Islam,以及與阿多尼斯合著Regard d’Orphée。

審定/林長寬

  伊斯蘭研究者,為推動台灣國內伊斯蘭研究,發起成立「台灣伊斯蘭研究學會」,並擔任第一、二任理事長。 現執教於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擔任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南亞文化學程召集人, 其研究領域為伊斯蘭世界之歷史、文化與文明,並致力促進多元宗教、文化之對話。

譯者簡介

陳虹君


  一九八二年生。曾修業於巴黎高等翻譯學院(ESIT)。自二○一四年於北非阿爾及利亞參與工作。翻譯作品有:紀實報導類書《黑暗大佈局─中國在非洲的經濟版圖》(早安財經);小說《出事情》(一人出版社)、《秀場後台》(一人出版社);視覺文學《聖堂黑幫:波吉亞家族》(套書2冊; 大辣出版社)、《緬甸小日子》(臉譜出版社)、《遠離巴黎》(臉譜出版社)等。
 

目錄

導讀  對話阿多尼斯的「伊斯蘭暴力」│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林長寬
推薦序  絶對主義的死胡同 │香港國際新聞工作者 張翠蓉

一、沒有燕子的春天
二、重新解讀的必要:歷史與認同
三、再思宗教之基礎
創教經典說了什麽?
女性與蜿蜒曲折的經典
四、地緣政治、經濟利益之外的推動力
五、狂熱的西方
六、藝術、神話、宗教
七、介於語言和道德箴言之間的詩歌
八、超越《書:昨日、空間、現在》
九、如何總結?
十、最後的話
反對本質主義:伊斯蘭「人與世界觀」中的進展概念

附錄:術語表

 
 

推薦序

絶對主義的死胡同


  我首次遇見這位知名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乃是二○○三年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一個舊皇宫,當時早已旅居巴黎的詩人專程從巴黎回到故鄉,出席為他而設的詩歌頌讀,不少大馬士革的文化人慕名而去,可謂是衣香鬢影。我驚嘆這個古老城市的文化氣息,雖然政治獨裁,但社會卻仍容許多元文化的存在。

  阿多尼斯頌詩時感情尤為豐富,他的作品不少是從回看阿拉伯傳統文化到對應時局的挑戰,由於非常「貼地」,即使非阿拉伯人如我們,也不期然產生共鳴,進而思考。

  例如在上述的頌詩會,阿多尼斯唸了他的一首新作,叫〈向巴格達致敬〉(Homage to Badghdad),令我內心激盪不已,立刻即場翻譯,一揮筆只消十分鐘一次過翻譯完成如下:

  把你的咖啡擱在一旁,唱喝一些別的吧!
  還有聽聽侵略者的話語︰「在上天保佑下
  我們上演了一場先發制人的戰爭,
  我們將會帶來生命之水 ,
  來自哈德遜河和泰晤士河的河水,
  並流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
 
  一場衝著河水與樹木而來的戰爭,
  也衝著鳥兒與孩子之臉孔而來。
  他們的手綻放著集束彈的煙花,
  泥土變為紅色與黑色,
  坦克與大炮的行使者,
  導彈猶如鯨魚般飛舞,
  偌大的火山在噴出它的唾液。
 
  我們是否應該相信,啊!侵略者,
  侵略可帶來解放的導彈?
  文明在核廢料中重生?」

  這首詩令我感到,西方帝國的暴力,與伊斯蘭恐怖主義實在不相伯仲。繼伊拉克後,現在輪到阿多尼斯的祖國敘利亞,處於一片伊斯蘭恐怖主義的陰霾裡。就在此時,我在香港的國際詩歌節重遇詩人,在私人飯局的談話中,開始時他只論風月,可是看得出他滿懷心事,臉上掩不住的憂傷,我首先打開了敘利亞戰爭這個話題,還有令人聞風喪膽的戰爭產品「伊斯蘭國」,我們彼此分享了一些看法。

  當然,大多時候我是在聆聽他的意見,從外國勢力如何塑造了今場所謂內戰,到政治伊斯蘭怎樣走向暴力極端主義,還有敘國阿薩德現政權,以及阿拉伯的現代化和民主化等等。阿多尼斯坦率地交待他的觀點,就是這份坦率,加上他的洞見,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當我閲讀《暴力與伊斯蘭》這本書時,竟然令我想起那次聚會,這由於討論話題是如此的相近。不過,該書最吸引我之處,乃是它以一種對談的方式展現,而對談者就是同在伊斯蘭文化成長的精神分析師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這使得對談特别精彩。

  兩人就在互相的問答中帶出對政治伊斯蘭的多角度思考,引領讀者在歷史中了解傳統伊斯蘭的面貌,其多個派系鬥爭的纠葛,西方與伊斯蘭的交鋒,以及泛伊斯蘭主義的復興,和當今伊斯蘭世界的暴力成因等。一場對談,為我們解開了不少疑團。

  已故美國學者亨廷頓 (Samuel Huntington) 提出「文明衝突論」,最為我們所熟知,他直指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之間的衝突,特別是伊斯蘭世界回應西方現代化的衝擊,所出現的伊斯蘭復興運動,當中還包括對抗性的政治伊斯蘭,令到「文明衝突論」被引伸到「伊斯蘭威協論」。

  信仰,在伊斯蘭世界始終先於民族有更強的身分認同。有不少西方學者便以此佐證,現代化難見容於伊斯蘭,並與西方文明由此發生衝突。

  不過,近代由西方基督教國家主導的西方工業文明及西方帝國和殖民侵略浪潮,令伊斯蘭世界陷入困境。伊斯蘭作為自足的宗教文化資源,擁有內在復興、不斷革新為特徵的發展邏輯,其教徒面對困境時,便會較易回到宗教來尋求出路。

  他們認為「宗教興則民族興」,這種傳統思維令伊斯蘭復興運動在歷史上多次出現。換言之,泛伊斯蘭主義的產生固然有外部的因素,但這又不纯粹是對抗西方殖民的工具式反彈,而是一場含有對伊斯蘭價值的保衛戰。當愈受外在環境擠壓或挑撥,又或给內部统治階層的利用,便會有教徒愈容易走向以宗教為掩護的激進政治暴力思想,並以「聖戰」形式出現,而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更以暴力手段推到極端的一面。

  凡是走向教條、基本教義式的極至,都會異化。無論是宗教信仰或是意識形態,如果只許一種邏輯,便會容易陷入絶對主義,走向排他性的獨裁特質,扼殺多元的發展。

  阿多尼斯本身雖然來自什葉派伊斯蘭教家庭,但他在書中對一神教不無反思,他主張多元與平權的社會。不過,他所指的理想社會卻又不是美式的資本主義社會,事實上,後者早已出現一種精神的危機,可是他又認為阿拉伯世界必須邁向具有現代意義的方向。那麼,何謂是現代意義呢?我在香港的聚會中這樣問他,而他在書中也有如此的解讀。

  阿多尼斯表示,其實一切違反人性的,不算現代化,而且屬病態。總之,不以人為中心的都不能視之為現代性。難怪他的詩歌都充滿對人道主義的呼喚。對,人道主義可能才是我們的救贖。

香港國際新聞工作者 張翠蓉
 

內容連載

Ch.1沒有燕子的春天

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以下簡稱胡):阿多尼斯,如何解釋阿拉伯之春的失敗?

阿多尼斯(以下簡稱阿):起初,阿拉伯起義讓人聯想到覺醒。一場美麗的覺醒。但隨著阿拉伯之春所引發的事件,顯示這並非一場革命,而是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卻取代反抗暴政而成為另一個暴政。當然,也有非訴諸暴力的反對派,只是因為起義所引發的事件連帶遭到破壞。此外,這場革命清楚顯示出宗教性、部族的,而非公民、穆斯林或是阿拉伯的。然而,阿拉伯社會狀況應該要澈底改變。

胡:說到澈底改變,我所理解的是要從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方面著手。

阿:完全正確。問題是,這種改變與宗教及政治權力—這個永恆的問題—相牴觸。權利受損的人民只顧著推翻政府,卻未充分重視制度、教育、家庭、女性與個人自由的問題,缺乏關於建立平民社會,即公民社會的反思。

胡:所以,錯誤可能在於那些受政治權力壓迫的人無法朝實際改變去努力,而且不敢想像既有的複雜性能有任何改變。

阿:當然。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假如這不是一個世俗化的社會,我們就不能在像阿拉伯這樣的社會進行革命。此外,外國勢力與自稱革命的反抗軍之間的聯盟是第二個錯誤。這些叛亂分子並非獨立思考,而是與外國勢力緊密結合。

胡:是這些叛亂分子尋求西方勢力的介入,抑或西方強權趁勢掌握起義一開始的控制權?

阿:兩者皆是,而且還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與外國聯盟破壞了這場運動。甚至可以說,武裝暴力是摧毀這場革命的重要因素。先進武器絡繹不絕地從外地進入。我們知道:沒有外國勢力介入,革命分子就無法擁有這些武器。結果,他們沒有撼動獨裁政權,反而摧毀了自己的國家。

胡:但是,如果我們以敘利亞為例,其政府也製造屠殺,甚至參與了破壞。

阿:沒錯。只是,一場希冀變革的運動不應毀了自己的國家。該政府殘暴是事實,但反叛者應該要避免國家陷入混亂。尤有甚者,基本教義主義者以更殘酷、更具組織的態勢進來了。雖然渴望看見更美好的日子,人們卻陷入蒙昧狀態。我們經歷的是一場災難,而不是充滿希望的變革。而且,這場運動對女性的自由緘默無聲。如果女性依然受控於傳統保守的伊斯蘭法,我們還能說這是一場阿拉伯革命嗎?以宗教之名將這場春天變成了地獄。宗教在設定好的意識形態下遭到解讀與利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6
    $192
  2. 新書
    78
    $250
  3. 新書
    79
    $253
  4. 新書
    79
    $253
  5. 新書
    79
    $253
  6. 新書
    79
    $253
  7. 新書
    85
    $272
  8. 新書
    9
    $288
  9.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