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導讀
以動物世界諷喻人世的寓言
寓言乃指以簡單的篇幅蘊含深刻的道理,是一種發展已久的文學體裁,其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古希臘、古羅馬以及古印度。最為人熟知的《伊索寓言》擁有豐富的內容和寓意,反映著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伊索寓言》是西方童話的搖籃,影響了後世無數童書創作,尤其是十七世紀法國詩人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 1621-1695)所創作的《拉封丹寓言集》。
拉封丹費時三十年創作《拉封丹寓言集》十二卷,總計二百四十二篇。他的寓言非自創,而是改編自《伊索寓言集》、古羅馬寓言家費德魯斯(Phaedrus,
約西元一世紀)的寓言以及古印度的《五卷書》。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拉封丹以他優雅的文筆,將大眾熟悉的寓言故事改寫成充滿音韻的詩篇,同時融匯十七世紀法國的封建背景,勇於抨擊社會上的不公不義與人性醜態,可說是化陳舊為新穎,將寓言推向新的文學高度。
自由自在的人生哲學
拉封丹是法國古典主義的代表詩人之一,也是個享樂主義者。他於一六二一年出生在法國中部香檳省的蒂埃利堡(Château-Thierry),一個距離巴黎七十多公里遠的小城鎮,他的父親是森林與水澤的管理員,在當地擁有一定的聲望。從小,拉封丹就時常跟隨父親到樹林間散步,因此他對自然、對動物都擁有濃厚興趣。不過由於他對生活總抱持輕鬆自在的態度,在學業上倒是沒什麼傑出的表現,更絲毫沒有顯露出他未來的種種才情。二十歲時,他到巴黎的神學院修習神學,不過只上了一年學就放棄了;後來改學法律,雖曾獲得巴黎最高法院律師的頭銜,卻從來沒有出庭辯護過。
拉封丹在二十六歲時結婚,妻子是當時才十五歲的瑪麗(Marie Héricart),這樁婚姻並非建立於兩人的情感之上,而是由於拉封丹的父親認為他總是成天無所事事、不務正業,便盼望能藉由家庭讓拉封丹走回「正途」。可惜,雖然瑪麗貌美又聰慧,卻和拉封丹話不投機,導致拉封丹更想逃離家庭。在妻子眼中,拉封丹是個愛做夢的人,有時甚至會將自己的家室拋諸腦後,兩人的婚姻形同虛設。
拉封丹的父親過世後留下了債務,雖然他不大在乎家庭,但為了維繫家產,他只好承襲父親的工作,在這段不長的期間內,他所做的事情也只是在林間漫步、享受溪水的沐浴而已。也許是因為內心隱含的詩人性格,拉封丹的人生從不汲汲營營,年輕時的他總是依循著自己的想法過活,像隻自由自在飛翔的鳥兒,不受任何人或價值觀拘束。
流轉於貴族世界的詩人
雖然以詩作聞名於後世,但拉封丹的文學創作是從劇作開始,他曾改編古羅馬劇作家泰倫提烏斯(Terentius)的作品,完成了喜劇《宦官》(L’Eunuque)並且出版,雖然沒有受到太多注意,但他對文學的喜愛並沒有因此而熄滅。相反地,拉封丹偶然讀到法國宮廷詩人馬萊布(Malherbe)的作品,喚醒了內心對於詩的熱情,他的靈魂終於因詩而得以完整。
一六五八年,拉封丹在友人的引薦之下認識了當時的財政大臣富凱(Nicolas Fouquet),拉封丹將詩作〈阿多尼斯〉(Adonis)獻給富凱,並成為他家中的食客,打進了巴黎的上流社會。在富凱的庇護和經濟支援之下,拉封丹終於能潛心寫詩,真正釋放他的天賦。即使在富凱遭到監禁之後,拉封丹仍幸運地得到其他貴族的援助,就這樣,拉封丹接下來的一生都專心投注於寫作上。
搬至巴黎後的拉封丹越來越不願受到家庭束縛,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想逃離家中。他為人和善、風度翩翩,因而交遊廣闊,與許多著名雅士成為好友,包括劇作家拉辛(Jean Racine) 、莫里哀(Molière)以及詩人布瓦洛(Nicolas Boileau-Despréaux),他們都是當時巴黎的傑出文人。
拉封丹的一生雖然不富裕,卻是相當幸運,即使他不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喜愛,但在眾多貴族的庇護以及朋友的相助之下,他能衣食無缺,無憂無慮地創作,馳騁他的才華。拉封丹在一六九五年因病過世後,法國詩人牟克瓦(François de
Maucroix)曾如此回憶拉封丹:「他擁有我從未見過的最真誠且率直的靈魂,他不曾背信忘義。我相信他這一輩子沒有說過謊言。」可見拉封丹高貴、真摯的性格與丰采。
拉封丹曾說:「多元就是我的座右銘。」他在創作上的確實踐了這句座右銘,他的詩作題材廣泛,尤以《故事詩》(Contes et nouvelles en vers)和《拉封丹寓言集》聞名於後世。《故事詩》的靈感來自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以及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等人的作品,優美的文字充分展現了他的才情,也受到巴黎文人的推崇。一六六五年,拉封丹出版了《故事詩》第一冊,推出當時相當受到歡迎,也讓拉封丹首度嘗到成功和名聲的滋味。不過《故事詩》描寫了不少淫穢場面,也有人批評這部作品傷害風俗、違背道德觀念,使得他晚年獲許進入法蘭西學術院的時間受到推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