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詮釋學:Oevermann與德國社會學的轉向

結構詮釋學:Oevermann與德國社會學的轉向
定價:280
NT $ 221 ~ 252
  • 作者:黃聖哲
  • 原文作者:Sheng-jer Huang
  • 出版社:唐山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02-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071552
  • ISBN13:9789863071556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Oevermann將詮釋學的德國系譜推向另一個理論高峰,「序列分析」的方法解決了阿多諾與波普在一九六○年代的實證主義論戰後所留下來的方法論難題,「生活實踐」理論所強調的「危機與常規的辯證」也形同推翻了Oevermann的老師哈伯瑪斯在《溝通行動理論》一書中所提出的理論架構。作為一種獨特的黑格爾辯證哲學與李維史陀結構主義的巧妙融合,結構詮釋學也超越了布迪厄略嫌僵化的結構主義社會學。

  Sociology 
  MIT
  系列叢書(唐山出版社)
  臺灣人對自己的家鄉—「臺灣」,所做的社會研究論集系列叢書
  主要是探討臺灣的人們自己所生活的地方
  為了讓大家清楚了解自己所接觸之人、居住的環境、城鎮之活動等社會現象
  收錄各種臺灣社會議題,正是此系列叢書存在之意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聖哲


  1964年生,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專任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最高學歷: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博士,師承Ulrich Oevermann的結構詮釋學學派。

  著作《美學經驗的社會構成》(唐山,2013)。
 

目錄

作者序

PART 1 方法論基礎
第一章 意義的結構:結構詮釋學作為社會學方法論的基礎
第二章 個案重建的邏輯

PART 2 社會學諸面向
第三章 社會性的雙重結構
第四章 危機與宗教性:論Oevermann的宗教社會學
第五章 危機與自我的形成:論Oevermann的社會化理論
第六章 生活風格的自我搬演
第七章 電視與公共領域

PART 3 經驗研究範例
第八章 電視新聞的自我搬演

參考書目
西文部分
中文部分
 

內容連載

節錄自〈電視與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是民主的自我統治之理想模型。電視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形式,曾經被設想為最能代表公共領域的具體展現。表面上,電視似乎是一個公共競技場的複合體,容許各種不同價值觀的個人或團體自由參與。電視似乎包容不同意識型態的修辭、論述,從而構成一個可以進行共同討論的社會空間。

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多元性」只是電視的表象。媒體社會學戳破了這層表象,而直接揭露電視背後看不見的行動結構。依循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Oevermann的研究發現,我們可以將這種電視背後獨特的行動結構界定為自我搬演的邏輯。從經驗研究中,我們也發現,這個自我搬演的結構邏輯同樣適用於對臺灣電視傳播運作的解釋上。  作為理論性的鋪陳,本文目前只能侷限於針對這個電視結構的相關理論問題上面,做為未來進行更大範圍的經驗研究之理論指引。
  
我們由經驗研究的成果得到以下的命題,並據以構築理論論述: 
  
第一,電視傳播的自我搬演之結構邏輯混淆了公領域與私領域的區分,並邏輯一致地使得哈伯瑪斯所設想的公共領域理想模型成為不可能。 

第二,電視不但沒有形成公共領域,反而製造出「假共同體」。它透過模擬人身親近關係的情緒共同體的方式,使得人類的社會關係重新封建化。

第三,電視生產出「假公共領域」。它壓制客體實在的紀錄及其傳送,以利於運作出自身的自我搬演。缺乏真摯性的電視之自我搬演,摒除了公共領域的理想,反而仍然在文化工業的理論範圍內進行變異。
 
一、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概念
  
「公共領域」的問題,由於哈伯瑪斯1962年出版的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而得到西方學術界廣泛的注意。  隨著其1990年代英譯本的出版,公共領域的議題,也在英語世界與臺灣學界得到廣泛迴響。公共領域變成是一個針對大眾媒體的規範性概念,形成對電視運作與大眾媒體進行批判的判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21
  2. 新書
    79
    $221
  3. 新書
    79
    $222
  4. 新書
    88
    $246
  5. 新書
    9
    $252
  6.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