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甲鎮瀾宮現存清代水陸法會掛軸研究》為大甲鎮瀾宮現藏清代時期留存下來的水陸法會圖掛軸,內容有三寶佛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悟達國師、梁武帝、天府、三山五岳、水府、地府、十殿閻羅、典刑、十八羅漢等15幅,呈現了臺灣民間信仰的需求,是臺灣清代時期少數留存下來的重要水陸法會掛軸,於今日的臺灣的文物資產而言,彌足珍貴。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敦厚
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碩士、國立中興大學文學博士。師承王靜芝先生書法、南派山水畫。臺中市立大甲國中退休教師。
現任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大甲媽祖教師研習團團長、社團法人臺中縣大甲鎮保生大帝會理事長、僑光技術學院兼任講師、財團法人裕珍馨文化基金會監事、馨世代編輯顧問。
黃敦厚
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碩士、國立中興大學文學博士。師承王靜芝先生書法、南派山水畫。臺中市立大甲國中退休教師。
現任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大甲媽祖教師研習團團長、社團法人臺中縣大甲鎮保生大帝會理事長、僑光技術學院兼任講師、財團法人裕珍馨文化基金會監事、馨世代編輯顧問。
目錄
序文
序
大甲鎮瀾宮現存清代水陸法會掛軸研究
前言
鎮瀾宮簡史與奉祀的神明
水陸法會掛軸的繪製、存放處與現況
水陸法會掛軸的製作年代與製作者
水陸法會掛軸於法會會場安排的空間結構
(A)三寶佛--中仙掛軸
(B)三寶佛--左尊掛軸
(C)三寶佛──右尊掛軸
(D)文殊菩薩掛軸
(E)普賢菩薩掛軸
略論三寶佛、普賢、文殊掛軸
(F)十八羅漢掛軸左一:
(G)十八羅漢掛軸右一
(H)梁武帝掛軸左二:
(I)悟達國師掛軸右二:
(J)天府掛軸左三:
(K)地府掛軸右三:
(L)水府掛軸左四:
(M)三山五岳掛軸右四
(N)十殿閻羅左五:
(O)典刑掛軸右五:
鎮瀾宮佛畫掛軸所呈現的思維
結語
序
大甲鎮瀾宮現存清代水陸法會掛軸研究
前言
鎮瀾宮簡史與奉祀的神明
水陸法會掛軸的繪製、存放處與現況
水陸法會掛軸的製作年代與製作者
水陸法會掛軸於法會會場安排的空間結構
(A)三寶佛--中仙掛軸
(B)三寶佛--左尊掛軸
(C)三寶佛──右尊掛軸
(D)文殊菩薩掛軸
(E)普賢菩薩掛軸
略論三寶佛、普賢、文殊掛軸
(F)十八羅漢掛軸左一:
(G)十八羅漢掛軸右一
(H)梁武帝掛軸左二:
(I)悟達國師掛軸右二:
(J)天府掛軸左三:
(K)地府掛軸右三:
(L)水府掛軸左四:
(M)三山五岳掛軸右四
(N)十殿閻羅左五:
(O)典刑掛軸右五:
鎮瀾宮佛畫掛軸所呈現的思維
結語
序
序文
林啟屏(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我與黃敦厚博士認識已經超過三十餘年!那時我們剛進入大學就讀,在美麗而迷人的輔園中,敦厚總喜歡在與大家的閒聊裡,透露他的故鄉―大甲的迎神賽會活動,並且將許多宗教儀式的種種規定與緣由,說得清楚而精彩。有時更在系上的刊物上看到他論述媽祖信仰的相關文章,在文字的敘寫之間,清晰地勾勒其中的意義。此外,當時我們的主任是王靜芝先生,他除了精於《詩經》學與韓非的思想,也是一位書畫雙絕的藝術家,我與敦厚同時從老師學習丹青之業,不過,我去了幾次後,因為個人的原因,沒有繼續學習,敦厚則一直跟著老師習畫寫字。畢業後,我進入研究所攻讀學位,敦厚則投入教學工作。大家在不同卻相關的領域裡,持續發展,並經常互通訊息,所以我知道敦厚的書畫之業不輟,也一直用心於媽祖信仰的研究,進而在教學之餘,進入了研究所深造。
2012年敦厚的博士論文完成,作的課題正是媽祖研究。這本論文對於媽祖信仰的相關問題,有其深入之觀察。近來,敦厚注意到大甲鎮瀾宮舊藏有法會圖一組,百年來閒置於庫房,外界鮮有知道者。敦厚本於對鄉土的熱誠,讀書之餘,詳加研究,自謙自己並非藝術之在行者,研究僅止於自娛。然而,他卻將這十五幅畫以文字加以闡述,並加上看畫的心得,相當值得參考。這一套法會圖原為民間信仰的廟宇舉辦法會所使用,既有民間信仰供奉道教諸神,也納入佛教的諸佛、菩薩,同時不排斥鄉土的神鬼,觀念則遵守儒家的倫理道德。這批法會圖可以讓大家看看在傳統制度性宗教之外,活潑的民間信仰如何裝扮信仰的神佛,並將人的觀念投射在想像的神佛世界、陰司地獄等諸神佛的身上,也藉此教育信眾。
人物畫並非老同學敦厚所長,但「大甲鎮瀾宮現存清代水陸法會掛軸研究」這本書,卻是他過去學畫看畫與研究民俗的心得。作為與他往來超過三十年的老友,很高興看到他在自己選擇的研究領域上,日日精進。
作者序
黃敦厚
感謝大甲媽祖的呵護,讓鎮瀾宮清代的水陸法會掛軸能夠保存了下來。感謝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先生、副董事長鄭銘坤先生,願意將塵封將近百年的文物公諸於世,讓世人重新認識清代的大甲與近二百年的民間宗教文物。
傳統中國宗教畫自南宋以來已染工、商業色彩,在文人偏重寫意水墨的意識下,金碧輝煌工筆重彩的畫,文人遂少有問津者。惟民間宮、觀、寺、庵、祠、壇的裝飾,神職人員舉辦法會的需求,工筆重彩的宗教畫,遂為職業畫家所擅場。
大甲鎮瀾宮保存的法會掛軸,呈現了臺灣民間信仰的需求。民間信仰稟承帝國的意識而存在,佛、道的信仰合流於此,神職人員依照民間的需求而舉辦法會,因之非佛非道,亦佛亦道,實則是帝國統治下民間信仰之本色。敦厚忝為大甲之子弟,有緣得窺箱封百年之文物,進而加以研究,似乎冥冥中自有安排。只是過去學畫為南宗山水畫,工筆彩繪人物並非所長,僅能略盡綿薄之力而已。且敦厚雖參與民間信仰活動,然於佛、道涉略未深,文中解釋不足之處,也懇請先進不吝予以指正。
林啟屏(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我與黃敦厚博士認識已經超過三十餘年!那時我們剛進入大學就讀,在美麗而迷人的輔園中,敦厚總喜歡在與大家的閒聊裡,透露他的故鄉―大甲的迎神賽會活動,並且將許多宗教儀式的種種規定與緣由,說得清楚而精彩。有時更在系上的刊物上看到他論述媽祖信仰的相關文章,在文字的敘寫之間,清晰地勾勒其中的意義。此外,當時我們的主任是王靜芝先生,他除了精於《詩經》學與韓非的思想,也是一位書畫雙絕的藝術家,我與敦厚同時從老師學習丹青之業,不過,我去了幾次後,因為個人的原因,沒有繼續學習,敦厚則一直跟著老師習畫寫字。畢業後,我進入研究所攻讀學位,敦厚則投入教學工作。大家在不同卻相關的領域裡,持續發展,並經常互通訊息,所以我知道敦厚的書畫之業不輟,也一直用心於媽祖信仰的研究,進而在教學之餘,進入了研究所深造。
2012年敦厚的博士論文完成,作的課題正是媽祖研究。這本論文對於媽祖信仰的相關問題,有其深入之觀察。近來,敦厚注意到大甲鎮瀾宮舊藏有法會圖一組,百年來閒置於庫房,外界鮮有知道者。敦厚本於對鄉土的熱誠,讀書之餘,詳加研究,自謙自己並非藝術之在行者,研究僅止於自娛。然而,他卻將這十五幅畫以文字加以闡述,並加上看畫的心得,相當值得參考。這一套法會圖原為民間信仰的廟宇舉辦法會所使用,既有民間信仰供奉道教諸神,也納入佛教的諸佛、菩薩,同時不排斥鄉土的神鬼,觀念則遵守儒家的倫理道德。這批法會圖可以讓大家看看在傳統制度性宗教之外,活潑的民間信仰如何裝扮信仰的神佛,並將人的觀念投射在想像的神佛世界、陰司地獄等諸神佛的身上,也藉此教育信眾。
人物畫並非老同學敦厚所長,但「大甲鎮瀾宮現存清代水陸法會掛軸研究」這本書,卻是他過去學畫看畫與研究民俗的心得。作為與他往來超過三十年的老友,很高興看到他在自己選擇的研究領域上,日日精進。
作者序
黃敦厚
感謝大甲媽祖的呵護,讓鎮瀾宮清代的水陸法會掛軸能夠保存了下來。感謝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先生、副董事長鄭銘坤先生,願意將塵封將近百年的文物公諸於世,讓世人重新認識清代的大甲與近二百年的民間宗教文物。
傳統中國宗教畫自南宋以來已染工、商業色彩,在文人偏重寫意水墨的意識下,金碧輝煌工筆重彩的畫,文人遂少有問津者。惟民間宮、觀、寺、庵、祠、壇的裝飾,神職人員舉辦法會的需求,工筆重彩的宗教畫,遂為職業畫家所擅場。
大甲鎮瀾宮保存的法會掛軸,呈現了臺灣民間信仰的需求。民間信仰稟承帝國的意識而存在,佛、道的信仰合流於此,神職人員依照民間的需求而舉辦法會,因之非佛非道,亦佛亦道,實則是帝國統治下民間信仰之本色。敦厚忝為大甲之子弟,有緣得窺箱封百年之文物,進而加以研究,似乎冥冥中自有安排。只是過去學畫為南宗山水畫,工筆彩繪人物並非所長,僅能略盡綿薄之力而已。且敦厚雖參與民間信仰活動,然於佛、道涉略未深,文中解釋不足之處,也懇請先進不吝予以指正。
內容連載
前言
位於中臺灣的大甲鎮瀾宮,揆其歷史,相傳始建小廟於清朝雍正十年(1732)至今民國一百零五年(2016),已經有二百八十餘年的歷史。自從乾隆年間鎮瀾宮建成大廟以後,地方上的鄉紳聘請漳州南山寺臨濟宗系統的和尚主持廟務,此後在廟內師徒法脈相承有九世之久,迄於日本時代大正十三年(1924)第八代住持因犯戒,被地方仕紳以臺灣總督府寺社課的命令將他革出,鎮瀾宮改組為街庄民所有制。二次大戰後,民生凋敝,對文物保存觀念淡薄,加上鎮瀾宮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拆除清代大木結構的廟宇重建,廟中原有的文件、文物部份佚失,所幸過去僧人於農曆七月辦理水陸法會使用的掛軸一套,雖因年代久遠,略有小損,然大體保存完整,為臺灣清代時期少數留存下來的重要水陸法會掛軸,於今日的臺灣的文物資產而言,實屬彌足珍貴。
鎮瀾宮簡史與奉祀的神明
相傳清雍正八年(1730)福建省莆田縣湄洲嶼人氏林永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臺,抵大甲定居,當時移民篤信媽祖,紛紛前來參拜,聖蹟昭著。地方縉紳人士見香火鼎盛,徵得林氏同意,擇地於現址,於雍正十年(1732)興建小祠奉祀。乾隆三十五年(1770),林對丹捐建「天后宮」,乾隆五十二年(1787)平埔族人獻地,武舉人臺灣北路淡水營都司陳峰毫、士紳吳偏等人發起重建,始見載於臺灣府淡水廳文獻中,其間清廷平定林爽文之亂,鎮瀾宮為臺灣中部海口廟宇,亦蒙乾隆皇帝賜匾。道光年間大甲巡檢宗覲廷發起獻地重修、增建戲臺,光緒十四年(1888)林鳳儀擴建,始有今日「鎮瀾宮」的規模。日本時代大正三年(1914)重修將木結構的門面改為石質結構。大正十三年(1924)完成後,住持離廟,遂改為街庄民所有制。昭和九年(1934)重修。十一年(1936)十月十六日落成時,舉行鎮瀾宮第二次「祈安清醮」大典。民國三十五年(1946)成立管理委員會,民國五十三年重修增建鐘鼓樓,聘施振洋雕刻神龕六座,陳天乞整修屋頂剪粘。民國六十七年成立財團法人。六十九年拆除舊廟改建,七十七年落成,舉行「五朝慶成祈安清醮」大典,同時舉辦各項民俗曲藝等文化活動。舊廟所有文物,部份保留新廟使用,餘均妥善存放於民國九十年落成的文化大樓內,輪流展示,讓人緬懷先人奉獻媽祖之虔誠,發思古之幽情。
位於中臺灣的大甲鎮瀾宮,揆其歷史,相傳始建小廟於清朝雍正十年(1732)至今民國一百零五年(2016),已經有二百八十餘年的歷史。自從乾隆年間鎮瀾宮建成大廟以後,地方上的鄉紳聘請漳州南山寺臨濟宗系統的和尚主持廟務,此後在廟內師徒法脈相承有九世之久,迄於日本時代大正十三年(1924)第八代住持因犯戒,被地方仕紳以臺灣總督府寺社課的命令將他革出,鎮瀾宮改組為街庄民所有制。二次大戰後,民生凋敝,對文物保存觀念淡薄,加上鎮瀾宮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拆除清代大木結構的廟宇重建,廟中原有的文件、文物部份佚失,所幸過去僧人於農曆七月辦理水陸法會使用的掛軸一套,雖因年代久遠,略有小損,然大體保存完整,為臺灣清代時期少數留存下來的重要水陸法會掛軸,於今日的臺灣的文物資產而言,實屬彌足珍貴。
鎮瀾宮簡史與奉祀的神明
相傳清雍正八年(1730)福建省莆田縣湄洲嶼人氏林永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臺,抵大甲定居,當時移民篤信媽祖,紛紛前來參拜,聖蹟昭著。地方縉紳人士見香火鼎盛,徵得林氏同意,擇地於現址,於雍正十年(1732)興建小祠奉祀。乾隆三十五年(1770),林對丹捐建「天后宮」,乾隆五十二年(1787)平埔族人獻地,武舉人臺灣北路淡水營都司陳峰毫、士紳吳偏等人發起重建,始見載於臺灣府淡水廳文獻中,其間清廷平定林爽文之亂,鎮瀾宮為臺灣中部海口廟宇,亦蒙乾隆皇帝賜匾。道光年間大甲巡檢宗覲廷發起獻地重修、增建戲臺,光緒十四年(1888)林鳳儀擴建,始有今日「鎮瀾宮」的規模。日本時代大正三年(1914)重修將木結構的門面改為石質結構。大正十三年(1924)完成後,住持離廟,遂改為街庄民所有制。昭和九年(1934)重修。十一年(1936)十月十六日落成時,舉行鎮瀾宮第二次「祈安清醮」大典。民國三十五年(1946)成立管理委員會,民國五十三年重修增建鐘鼓樓,聘施振洋雕刻神龕六座,陳天乞整修屋頂剪粘。民國六十七年成立財團法人。六十九年拆除舊廟改建,七十七年落成,舉行「五朝慶成祈安清醮」大典,同時舉辦各項民俗曲藝等文化活動。舊廟所有文物,部份保留新廟使用,餘均妥善存放於民國九十年落成的文化大樓內,輪流展示,讓人緬懷先人奉獻媽祖之虔誠,發思古之幽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26折$120
-
二手書46折$210
-
新書79折$363
-
新書79折$363
-
新書79折$364
-
新書85折$391
-
新書85折$391
-
新書88折$405
-
新書9折$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