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序
有清一代,紀曉嵐從小就有「神童」之譽,學問淵博。後來編纂著名的《四庫全書》,又將其心得寫了《四庫總目提要》。他還有一本重要的著作就是《閱微草堂筆記》,連一代文豪魯迅都對它有極高的評價:「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
本書作者王薀老師早年即通讀《四庫全書》及《閱微草堂筆記》,蘊藏胸中數十年,後又研讀儒、釋、道、各種經藏,遍訪各地名師、道長,了通精義。深知一切為心所造,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甚至受想行識,無一不和阿賴耶有著密切關聯的環扣關係。
人狐傳奇故事,古來即有之,最為人所熟知的是《聊齋》一書。狐仙是很有靈性的動物,透過修煉、高人指點或吸收日月精華或人氣,能夠化身成為人形。狐狸如果修煉經歷了千年以上,毛色會蛻變,最高品的狐仙,牠的毛色是紫黑色的,有著九把狐尾。據說紫黑狐他只要對著夜光登高吼叫,剎那間千軍萬馬的狐仙都會蜂擁而至。
狐狸的世界和凡人的世界有著極大的差異,要移形變性,幻化自在,必須先修煉五十年,如果要修成傾倒眾生的媚狐,那就得修持百年以上,如果繼續幫助百姓賑衣施藥,修繕鋪路,與人為善,累積至千善,修煉超越三百年以上,也可以知道人的過去、未來。狐仙如果碰上過去世有緣的人,對牠有恩的牠會知恩圖報,但有時也會作弄世人,令他家破人亡。
作者以其豐富之閱歷,淵博之知識,揭開人、狐之間不同的世界,奇幻幽邈,可說是見人所未見,聞人所未聞,開「奇幻」小說之先。然作者透過種種不同類型的人狐傳奇故事,不單只是爭「奇」鬥「玄」而已。其實貫穿的主軸在於因果、輪迴。正如書中太乙真人對烏玉的一番的開導:「你因為過去世算是有修到一些福分,此世也才能享受到一些福澤,但是福分是會用盡的,到頭來便會往三惡道去輪迴,對於人世間的無常,你要看透,多用慈悲心對待他人,不需狂心疾馳追求世間名利,當你夢覺黃粱時,一切都無所有,不要在煙雨之中眷花柳,休把風月情懷當話頭,急回頭,莫蹉跎。」而對於狐仙,也希望牠們能行使善業,多做布施,多做福慧,隨著因緣多累積福德。「要知道滴水雖小,漸積成河,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可以耍弄神通、隻手撐天,其實是逃不過佛菩薩的法眼。」
人、狐之間常有著累世的冤愆,端看如何化解。作者在書中教導大量的道教口訣、佛教的偈語和歷代成就祖師的行儀和風範,是本書精華之處,也是緊要之處。讀者若能聞弦歌而知雅意,則能得其三昧矣!
蔡登山/知名文史作家及編劇
名人推薦序
作者一生歷經奇幻玄妙之事,佛道兼修,超凡入聖。其博學妙聞勝似《西遊記》,其人狐傳奇勝比《白蛇傳》。本書寓託夢境之虛,實指輪迴意識流轉,肉身有盡,阿賴耶識無窮,道盡天上人間,兩地相思。
自由流暢的敘述結構,活潑靈活的場景調度,奇異而震撼的情節,人物立體鮮明,歷史呼之欲出,更將佛道教理縫織於故事之中,擬仿章回小說之說書,帶引讀者進入《閱微草堂》作者紀曉嵐精采的一生。
本書以說故事之筆,探究了生死、情愛、夢幻、仙凡、人狐、佛道的雜揉世界,既微觀自我的歷程,又綜觀了紀曉嵐的精彩一生,也帶引讀者展開全景幕式的閱讀之旅,渺不可及的前塵,阿賴耶識竟觸手可及,遙遠的人物召之即來,可謂咫尺天涯,天涯咫尺。
通過作者佛道修練之歷驗種種,假借說書之筆,演說各種人生的命運交織,同時也圓滿回答了纏繞於你我腦中的問題:阿賴耶識的真諦為何?阿賴耶識是如何牽連起我們的生生世世?這一生是夢是幻?何虛何實?
一本絕妙奇書,讓人拍案叫絕,我們跟著作者夢旅渺不可及的他方,一起走看幽冥兩界,聽人狐哀訣、嘗生死風光、嘆情愛幻滅、警無常迅速……。
鍾文音/知名文學作家
編輯部推薦序
發現《阿賴耶》的故事真相
前言:對現代人而言,發生於輪迴中的前世今生已經不再是秘密,但是串連著人類前世今生的密碼,卻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王薀老師筆下的《阿賴耶》,看似記述著我們耳濡目染的歷史、傳奇故事,卻破解了這些故事背後對現代人的教育價值,以及人類智慧傳承中,千古不換的因果定律。
以下是編輯部藉著對《阿賴耶》一書作者王薀老師的訪談,讓我們更近距離了解作者如何將人類深層的智慧寶藏,透過《阿賴耶》傳達給現代讀者? ( 編輯部簡稱「編」,作者簡稱「王」 )
編:我們知道所謂的「阿賴耶」,是隱藏在人類意識深層中一種時空連結的記憶庫,也就是記錄每個人過去、現在、未來所有靈魂轉換的藏寶盒,但是這個藏寶盒當中究竟蘊藏著什麼樣的生命密碼?從古到今始終是一個謎團……。然而老師在《阿賴耶》書中藉由開啟阿賴耶寶庫,揭發了一段驚人的時空連結──簡單地說,一位現代台灣少年遇見是清朝學術巨擘的大學者紀曉嵐的化身!讀者們首先一定想知道這個故事是否具有真實性?
王:如果各位相信輪迴轉世,那麼《阿賴耶》所呈現的只是一個靈魂不滅的例子,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再來的人,誠如我在故事開頭就說的:「這個人生劇場一切如夢似幻……是實是虛全憑讀者自由心證。」
編:如果這本書只是輪迴轉世的小說,或是鄉野傳奇的故事,對於現代人來說又有什麼樣的特別意義呢?
王:《阿賴耶》意味著人類的意識具有過去、現在到未來的延伸性,所以對於那些曾經在史上發光發熱的古人們,他們所淬鍊的人生智慧絕不會隨著肉體的死亡而埋沒在歷史古卷裡,相信這些智慧也會記錄在阿賴耶中不斷傳遞至今,也許你、我的意識中都深藏著這樣的智慧種子,只是尚未發芽。我希望透過這個故事的敘述,讓現代人更清楚洞悉,一位人們津津樂道的歷史人物,他真實的思想世界和處世方式,這些都是現代人沒有辦法在課堂上或教科書中學習到的智慧,但它們也許早就存在我們每個人的深層意識當中。
編:您是說,每個人都可能具備了紀曉嵐這樣的聰明智慧,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
王:如果我們夠用功,除了可以藉由閱讀各種書籍吸收知識以外,更可以和自己的內心作溝通,只要懂得用對方法,所有的心念都能夠轉化為行動的智慧,不過如果方法錯了,那麼心念就會帶給自身不好的負能量。
編:如何檢查自己的心念是否用在對的地方?
王:這要回到《阿賴耶》這本書中,我們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心念?基本上還是要從行為的修正做起,古人讀四書五經,也是不離做人處世的道理;即使《阿賴耶》書中,主人翁隨著他的道家師父修習仙道之術,再深的功夫也都是從基本的修身養性練起。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薰習心念、品格養成的基礎,這些正向的基礎教育,有助於喚醒潛藏阿賴耶中的人性光明意識。
編:可以舉更具體的例子說明嗎?
王:我們看所有歷史人物當中,偉大情操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甚至不限於這一生這一世的薰習。《阿賴耶》中所講到的道門仙宗的修煉者,都是從日常生活的極細微處開始修起,師徒之間不僅是丹功道術的傳授,更蘊涵著一代接一代相承不息的修道者風範,而修道人慧命所繫的積德內修功夫,其實這不也是現代人立身處世上最缺乏的心靈導引啊!
編:書中生動描寫了鄉野傳說中的靈異情節,不論發生在人、狐之間或人、鬼之間,這對現代人了解自己的心念有關聯嗎?
王:天地間的生靈離不開六道輪迴,所以即使是修煉千百年的狐仙,或是化成了怨鬼的魂魄,只要脫離不了心念當中負面的貪、瞋、癡、慢、疑,我們生生世世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會一一完整地藏錄在阿賴耶中,只是藉由不同的生命型態呈現,這就意味著:人終究逃不過因果循環力。所以這個如影隨形的宇宙定律,是每個人終究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編:生活在這個眾仙早已駕鶴西去的二十一世紀,是所有的仙術秘笈和傳統道風瀕臨絕響的年代,我們無法遇見一位修煉精深的方外高士,那麼該如何去面對這樣終極的人生課題呢?
王:我們必須清楚認知,自己並非單一的個體,而是存在於宇宙中無所逃脫的輪迴網羅中,每個人唯有向內察覺自己心念,並且虛心地學習,尋找能夠啟發我們自性的智者。唯有開展自心的覺知力,圓滿這一期生命的大道才能無限寬廣。
《阿賴耶》序
隱藏於人類意識深層中的「阿賴耶」,是時空錯雜交織的記憶庫,是蘊涵過去、現在、未來所有靈魂轉換密碼的藏寶盒,一旦揭開這個藏寶盒,我們會發現哪些現實生活中無法經歷到的另類接觸?
本書中所講的故事背景完全改編自作者王薀老師的親身經歷與聽聞。從少年時期的他便已遍覽經典古書,又孜孜矻矻地追逐各類奇術、相術、占卜,對於鄉野傳說能夠不厭其煩地探究,是什麼動力趨使一個平凡少年如此熱切地啃嚼古人智慧?又是什麼命運讓年少的他不斷巧遇到修道高人的指點?
王薀老師不但遇到了一位真實具備仙家修為的道教師父,也有機會修煉師父傳授的竅訣和功夫。在這個眾仙早已駕鶴西去,所有的仙術秘笈和傳統道風瀕臨絕響的年代,一位修煉精深的方外高士,如何為了傳續道業,而對弟子「如蔽唇焦」地諄諄教導;我們看到那師徒之間不僅是丹功道術的脈傳,更蘊涵著一代接一代相承不息的修道者風範,修道人慧命所繫的積德內修功夫,不也正是現代人立身處世上最缺乏的心靈導引嗎!
本書藉由紀曉嵐--曾經是大清帝國的第一才子,統領《四庫全書》的編輯群,但在帝王腳下卻又成了不斷壓抑自我的一個菸鬼,他有多少深埋內心無法宣洩的情懷,而在兩百年後托於化身再現今世?但見作者筆下的文字穿梭於今古之間,既含攝古人的神韻又能抓住現代人的語言,而對深奧的宗教術語、人生哲理的解析,更是藉由歷史人物的機智巧慧將自性智慧通透靈活地自然流露。對於每每在生活職場、人際關係受挫的現代人而言,看到紀昀這番堅持德行操守的風骨又不失宛轉幽默的智慧,正好作為今人的處世教材。
阿賴耶不僅包藏了作為人身在輪迴中世世流轉中的意識紀錄,這些紀綠甚至在不同的生命型態也無法抹滅掉。鄉野傳說中的狐仙,如何化為人身再續前世未了的情緣?作者發掘到這樣人、狐相戀的故事,確實曾發生在現世人的生活當中,並非只是傳奇小說。既然我們生生世世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會一一完整地藏錄在阿賴耶中,這就意味著:人終究逃不過因果循環和遲早要償報的業力。
天地宇宙間是否存在永恆不變的真理?隨著王薀老師引領讀者進入「阿賴耶」的時光隧道中,我們清楚見證了如影隨形的宇宙定律──輪迴。在這無所逃的網羅下,每個人唯有虛心地學習,尋找能夠啟發我們自性的智者,儘可能以懺悔心化解累世的冤結。唯有開展自心的覺知力,圓滿這一期生命的大道才能無限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