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個關於藝術的故事
宋珮
這本圖畫書用一個幽默的故事和小讀者探討藝術,作者巧妙的概括了藝術的重要特質,畫家則呈現出藝術的不同風格。故事的主角是個愛畫畫的男孩,每星期六都去美術館上藝術課,從老師的提問和同學的回應中,他體會了藝術收藏品具有的各種特質。故事裡關於藝術的簡短描述和對話,配合著相應的畫面呈現,讓小讀者看到來自不同時代、地域的展示品,以及它們的差異與獨特之處,從古希臘的陶瓶、非洲雕像、東方水墨畫,到十九世紀的印象派、後印象派、立體派和二十世紀的普普藝術、垃圾藝術都囊括在內。
聽過老師對藝術展覽的解說後,小男孩發現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品,基於這樣的了解,他認為心愛的奶奶也擁有和藝術品相同的特質,因此想把奶奶送給美術館收藏展示,卻被美術館館長拒絕了。於是,他開始嘗試為奶奶畫像、做雕塑,並且自己辦了一場展覽。這段情節說明:必須透過創作者的思考與技巧,將現有的事物轉化,才能產生藝術作品,或者說,現實需要經過藝術的手法再創造,才能讓觀賞的人超越事物的外表,看見內蘊的價值。
故事主要採取男孩第一人稱觀點敘述,至於不同角色的對話和他們內心的想法,則是由畫家用泡泡對話框處理,讓讀者有一種看漫畫的輕鬆感,而主要的畫面也是以漫畫手法繪製,配合水彩上色。不過,當畫家描繪美術館裡的藝術品時,用的則是較細膩的寫實手法模擬原作,讓讀者感受到不同的材質和肌理。故事最後,男孩在家人的協助下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不僅作品的主題圍繞著奶奶,他還根據奶奶的不同特質變化藝術風格,使主題與風格能夠完美結合。此外,觀賞者的評論也恰好呼應故事前段,再把藝術的賞心悅目、富故事性、美感、趣味和獨一無二等面向敘述一遍,使讀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這本書除了用幽默的情節探討藝術特質外,也藉著文圖間的互補,讓我們看到這個男孩不只是愛畫畫,他跟奶奶、家人和兩隻貓之間都有溫暖的互動,因為有這樣的親密關係,他才能在展現技巧和風格之外,自然融入發自內心的情感,而情感絕對是藝術的重要元素。
(本文作者為藝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