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老虎先生》
偶爾瘋狂一下又何妨
有一回在高鐵休息區等待搭車,對面正好坐著一對母女,媽媽忙著低頭滑手機,三、四歲大的小女孩可能太無聊了,便自顧在座椅上「活動」起來。她先是左右扭動搖擺身體,接著高高伸起雙手,在空中畫出圓弧緩緩放下,反覆幾次後,她開始向前踢腿,把雙腳直直的抬舉到與地面平行的高度。正當我為她肢體伸展的靈活和柔軟感到讚歎時,她突然從座椅上一躍而下,開始跳起舞來了,一會兒蹦蹦跳跳,立定旋轉,一會兒扶著椅子單腳站立,把另一條腿高高抬起。
然而,就在我聚精會神、興致盎然的欣賞她優美的舞姿時,身旁一直低頭的媽媽猛然抬起頭來。「嘿!」她怒目斥責:「妳怎麼就不能乖乖坐好?跟妳說過幾次了,乖、乖、坐、好!」語畢,她繼續低頭滑手機,小女孩則悻悻然坐回椅子上,默然不語……
家長都希望小孩聽話守規矩,處處表現得像小紳士和小淑女,一來不必操心管束,二來也容易博得美名讚揚。但事實上,這實在有違小孩的本性。小孩天生喜歡有趣好玩、多彩多姿的生活,他們最難忍受「無聊」,只要一覺得無聊,就會想辦法自己找樂子,加上他們擁有無窮的想像力,要他們「乖乖坐著」什麼都不做,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大的酷刑。
這本書的作者彼得.布朗坦承,自己小時候也是如此,他最怕被迫和父母去參加沒有其他小孩的大人聚會或聚餐,他常常會因為無法忍受無聊找樂子玩而闖禍挨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重複發生,後來他養成隨身攜帶紙筆的習慣,只要是他覺得無聊的場合,就拿出隨身的筆和小本子開始寫寫畫畫。於是,年僅六歲,他便創作了自己的第一本手製繪本。他中學開始寫故事,進入設計學院後對圖像創作深深著迷,所以畢業後除了從事動畫繪製工作,也將自己滿腦子的奇思妙想盡情展露在圖畫書的書頁中。
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充滿異想天開的角色和場景,而且設計感十足。尤其是書中的角色幾乎沒有「乖乖聽話」、「規規矩矩」這回事,總是喜歡調皮搗蛋或顛覆常規,藉此彰顯自我的特質、呈現多元的思維和觀點,也增添許多生活與閱讀的樂趣。
這本書中的老虎先生便是典型一例。當大家都安於規規矩矩度日的時候,他卻興起「瘋狂」的念頭。其實,他的瘋狂也不過是「回歸本性」,只是當大家都被禮教和規範緊緊束縛而遺忘本性的時候,他的舉動便教人難以接受。但是,他的瘋狂舉動,不但讓自己飽受壓抑的生活適時得到舒坦解放,也產生了意外的影響和改變,為生活帶來新的可能和情趣。
其實,許多對現今而言是習以為常的事,在過去可能是教人難以接受的瘋狂行徑;許多現在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東西,也可能源於過去被人認為瘋狂、不可能實現的想法。這就是偶爾瘋狂帶來的正向改變,只是,作者也不忘提醒我們,瘋狂的舉動也必須因時地制宜,否則不僅會遭人非議、惹人生厭,不能見容於社會群體,也會令自己備感孤寂,那就得不償失了。
──劉清彥(本文作者為兒童文學工作者)
導讀
《我的老師是怪獸!(不,我不是!)》
良師、益友、大怪獸
這本書的創作者彼得.布朗說,大概沒有什麼人會像他這麼喜愛老師了。因為,不但他的媽媽、阿姨和外婆都是老師,他的許多好朋友也都是老師。既然如此,他又為什麼要創作這本將老師「醜化」為怪獸的圖畫書呢?
當然箇中有因。
彼得.布朗坦言,這是他的親身經歷。他小時候是個非常細心、敏感的小孩,偏偏剛踏上小學殿堂,就遇上一位不茍言笑、沒有幽默感又嚴厲的老師。在他眼中,那位常常在課堂上如獅子般吼叫的老師,宛如一頭齜牙咧嘴的可怕怪獸。他以為老師不喜歡他,所以一整年的時間,他都是默默的和老師保持遙遠的距離,連一句話都不敢說。
直到有一次上美勞課,老師看見他畫了一幅描繪鄉間景致的圖畫,畫中有一條由近而遠不斷延伸的小路,路旁林立著許多電線桿,隨著道路向前延伸,景物也由大變小。這幅畫讓那位「怪獸老師」驚為天人,除了讚許他小小年紀就懂得用「單點透視法」(one-point-perspective)構圖,還將他的作品拿給學校高中部的專任美術老師和校長看,甚至後來還安排他上美術班的進階課程,接受美術老師的指導,為他日後的藝術創作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彼得.布朗說,他當時只是憑自己的印象與想像作畫,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單點透視法」。然而來自「怪獸老師」的肯定和讚美,卻給他前所未有的自信與熱情,致使後來,儘管必須面對父母離異與生命中各種難度的關口,他依然可以在繪畫中獲得抒發與慰藉。怪獸老師不僅成為扭轉他人生的良師,也是離開學校後一直維繫緊密關係的益友。
於是,他將自己的童年經歷,原原本本呈現在這本圖畫書裡。
故事中的怪獸老師與在教室裡射紙飛機的麻煩製造者,各自被彼得.布朗賦予雙重性格。小男孩的名字以「羅伯特」(Robert)和「小羅」(Bobby/英文對Robert的暱稱)代表調皮搗蛋和乖巧英勇的兩種性格;而「柯比老師」在故事前面是孩子們眼中的怪獸老師,到了後面則變成平易近人的親切長者。兩個角色、四種性格彼此擦撞,產生了許多有趣又發人深省的火花。
首先是孩子的觀點與感受。小孩常常視課堂上嚴厲的老師為怪獸,卻不知道老師離開教室後,也可能是幽默風趣的人。因此,作者刻意讓羅伯特眼中的柯比老師,具體而直接的以暴怒的綠色大怪獸形象登場,一來馬上吸引小讀者的目光,也獲得他們的同理感受;然後,透過他們對角色的信任,讓小羅成為掃除偏見陰霾的引導者。
公園的不期而遇是整本書的重心。從兩個人在長椅上同坐、勉強擠出交談話題的尷尬處境,到一陣大風吹走柯比老師的帽子,讓小羅有機會翻身為英雄,最後兩個人一起在河邊逗鴨、上山賞景,並且發現彼此都對射紙飛機很感興趣。他們彼此的距離愈來愈近,話題愈來愈多,小羅的神情與老師的面貌也不斷在改變,小羅臉上緊繃的肌肉漸漸放鬆,露出可愛的笑容;老師的怪獸面容也逐漸回復人形。一次偶然的相遇,一個愉悅的星期六早上,偏見迷霧散去,他們看見了彼此的真心與真性情。
一如他過往作品,彼得.布朗在這本書裡依舊不讓角色規規矩矩、乖乖聽話,這不僅是他對讀者的思維挑戰,也是孩子們的真實樣貌與心聲。看似輕巧有趣,但這不是他憑空想像而來,除了自身經驗,更是他走進學校和老師與小朋友一次又一次懇談和記錄的成果。
我們永遠不能「以貌取書」,正如我們不能「以貌取人」一樣。
──劉清彥(本文作者為兒童文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