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洹生死書》
中國傑出的當代藝術家張洹・第一本授權中文傳記
他所行的非常人所想、非常人所能為
他的藝術永遠在更新
這段修行的一切,皆為了質問:生存為何?真實為何?
張洹,早期以行為藝術震驚世人,而今在全新的「香灰畫」領域,為藝術界注入了嶄新的活力。在張洹的身上,好似有無限待爆發的能量,過去,這股能量透過他的身體來展演;現在,他的能量進化成冥想式的、精神式的,他不再選擇蒼蠅、蚯蚓、鐵箱、生肉等驚駭甚至危險的素材來表達心靈訴說的衝動,但他帶領創作的諸多大型裝置,依然在世界各個角落造成極大的震撼──對於靈魂的探索,永遠都是人類最終極的命題。
這位備受國際關注的世界級知名藝術家,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是無法複製的一頁,但在中文世界,卻依然是一個傳奇般的人物。這本傳記為張洹從北京、紐約、上海、甚至西藏的人生與藝術旅程,留下完整的軌跡。張洹的名字與事蹟將不能僅透過他人的口述來瞭解,唯有真正站在張洹的作品前,才能真正體會他的另類、他的難以捉摸、他的孤獨、他的解脫與他的開拓。
這本書,就是真實張洹的化身。
《生來破碎》
從叛逆詩人到涅槃畫家
用生命創作,歸向圓滿與永恆
這是胡軍軍的第一本詩集,她寫詩,她的一生也充滿跌宕的詩性。從與人格格不入的「女憤青」,到決心投入涅槃創作,追尋佛性中的真理與平靜,這趟不可思議的人生旅程,為胡軍軍的詩歌與畫作,投注了面貌千變的生命力。在這本書中,精選胡軍軍的創作,並收錄胡軍軍的生命自述,從文字、詩韻、圖像,完整呈現一位藝術家心靈和哲思的結晶、一段靈魂自我拷問的追索,最後成就一個值得靜觀品味的美學世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沈鬱
藝術從業者,前媒體人,曾服務於《iLOOK》雜誌、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現為美式Barber理髮師和自由撰稿人,工作及生活在上海。善於觀察並發掘事物背後隱藏的情感,寫作和藝術是畢生熱愛。
胡軍軍
一九七一年生於中國上海,浙江紹興人。九○年代混跡北京,從事詩歌繪畫創作,一九九五年獲劉麗安詩歌獎。一九九八年移居紐約八年,二○○六年回上海定居至今。曾舉辦「山外有山」、「常觀無常」等繪畫展覽,並創立「高安基金會」,在教育和佛法推廣方面有廣泛贊助;同時和張洹籌備「阿虛博物館 Ash Museum」。自二○一五年起創作「涅槃」系列,以繪製佛像為弘法心願。
沈鬱
藝術從業者,前媒體人,曾服務於《iLOOK》雜誌、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現為美式Barber理髮師和自由撰稿人,工作及生活在上海。善於觀察並發掘事物背後隱藏的情感,寫作和藝術是畢生熱愛。
胡軍軍
一九七一年生於中國上海,浙江紹興人。九○年代混跡北京,從事詩歌繪畫創作,一九九五年獲劉麗安詩歌獎。一九九八年移居紐約八年,二○○六年回上海定居至今。曾舉辦「山外有山」、「常觀無常」等繪畫展覽,並創立「高安基金會」,在教育和佛法推廣方面有廣泛贊助;同時和張洹籌備「阿虛博物館 Ash Museum」。自二○一五年起創作「涅槃」系列,以繪製佛像為弘法心願。
目錄
《張洹生死書》
序 張洹和我/胡軍軍
前言
第1章 河南往事:我的少年時代
第2章 衝突與釋放:北京東村時期的行為藝術
第3章 從紐約到全世界:把內心的石頭扔進大海
第4章 回到上海:一個關於藝術和生活的選擇
第5章 藝術創作實驗:打造全球最大的藝術工作室之一
第6章 靈魂歸處:從藝術家到天葬師
番外一 對話張洹:下半生都會花在電影上
番外二 張洹工作室歷年公共藝術專案
附錄:
張洹簡歷
張洹作品公共收藏機構
《生來破碎》
序
涅槃之愛/張洹
詩性屬於我們一生/陳嘉映
飛矢不動/牟森
自序 我為什麼停止寫作
冷的上演(1995年)
紅樓殘影(1995年)
江南的含義(1995年)
圈套(1995年)
驚醒(1995年)
撞擊(1995年)
沉淪(1995年)
預言(1995年)
真相(1995年)
向杜拉斯致敬(1996年)
哲學家生平(1996年)
水的個性(1996年)
對上帝的十個疑問(1996年)
小提琴手的妻子(1996年)
為何我們不是相依為命的兄弟(1996年)
我與索德格朗(1996年)
樂園(1996年)
遺書(1996年)
對個體的三維剖析(1997年)
昏厥,骨頭(1998年)
深入的寂寞(2000年)
掌心的房間(2000年)
番外一
胡軍軍答客問:生命包含的潛力,連你自己都驚嘆
番外二
絕代佳人
關於劉麗安詩歌獎和劉麗安
序 張洹和我/胡軍軍
前言
第1章 河南往事:我的少年時代
第2章 衝突與釋放:北京東村時期的行為藝術
第3章 從紐約到全世界:把內心的石頭扔進大海
第4章 回到上海:一個關於藝術和生活的選擇
第5章 藝術創作實驗:打造全球最大的藝術工作室之一
第6章 靈魂歸處:從藝術家到天葬師
番外一 對話張洹:下半生都會花在電影上
番外二 張洹工作室歷年公共藝術專案
附錄:
張洹簡歷
張洹作品公共收藏機構
《生來破碎》
序
涅槃之愛/張洹
詩性屬於我們一生/陳嘉映
飛矢不動/牟森
自序 我為什麼停止寫作
冷的上演(1995年)
紅樓殘影(1995年)
江南的含義(1995年)
圈套(1995年)
驚醒(1995年)
撞擊(1995年)
沉淪(1995年)
預言(1995年)
真相(1995年)
向杜拉斯致敬(1996年)
哲學家生平(1996年)
水的個性(1996年)
對上帝的十個疑問(1996年)
小提琴手的妻子(1996年)
為何我們不是相依為命的兄弟(1996年)
我與索德格朗(1996年)
樂園(1996年)
遺書(1996年)
對個體的三維剖析(1997年)
昏厥,骨頭(1998年)
深入的寂寞(2000年)
掌心的房間(2000年)
番外一
胡軍軍答客問:生命包含的潛力,連你自己都驚嘆
番外二
絕代佳人
關於劉麗安詩歌獎和劉麗安
序
序
《張洹生死書》
張洹和我
胡軍軍
初識張洹,一九九四年底,在朋友的聚會上,我並沒有石破天驚的印象,也不記得從哪天開始了戀情。
這個瘦削而雙目有神的男人,在北京的藝術圈有點「臭名昭著」,有點出格。
我當時住在長椿街附近,通過朋友幫忙,租住了一間廉價的小公寓。認識了張洹以後,本來不算太平的日子更加不太平,這個醉酒之徒到了深更半夜,就在門外大叫大嚷,連踢帶砸,非要強行入屋。這樣的情景演繹了多遍以後,馬上引起了左鄰右舍的強烈抗議,本來他們對我這個剃著光頭、菸不離手的頹廢女憤青早就看不順眼了,現在他們找到了充分的理由,終於要把我徹底轟出這個小區了。
身無分文,走投無路,只好捲鋪蓋走人,先把那些破畫框和支離破碎的自己搬去張洹那兒暫居,沒想到,這一搭伙同居,居然延續至今,算來已二十年有餘。不僅如此,在後來的日子裡,我們還孕育了一子一女,長子韵慈,幼女紫家。我自嘲,兩個最不正常的人,現在過著最正常的日子。
那時的張洹一貧如洗,有時靠借錢度日,九○年代中期,圓明園的畫家憑藉波普畫風已經開始得到西方畫商的青睞,過上了不錯的日子,但張洹幾乎賣不掉任何作品,他的苦悶和徬徨可想而知。
我自己的狀態也很糟糕,還在寫詩畫畫,但是低落和絕望占據了大部分生活。那幾年,我有著關於貧困落魄的記憶,卻鮮少溫馨浪漫的片刻。張洹和我,都面臨一籌莫展、前途渺茫的未來。
就算張洹的天性中有著異乎尋常的樂觀精神,但是對這樣一個充滿野心、志向遠大的人來講,現實未免太殘酷了!
一九九八年九月,張洹受邀去紐約參加展覽,我們賣掉了所有家當,估計也就兩、三百美元,一起到了紐約。從此,張洹充滿戲劇性的「傳奇大片」開啟了。
上天終於眷顧了張洹,他的「美國夢」在美利堅生根開花。他的作品海報開始在紐約地鐵裡出現,藝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肯定和歡迎,《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給予了高度評價,各大博物館的展覽邀約不斷。他的名字變成了藝術市場炙手可熱的寵兒。沒錯,他征服了紐約,征服了美國,他成了藝術界的明星。
張洹在北京的早期作品有著鮮明的個人化特徵,像「12平方米」,幾乎是時代的烙印,是難以踰越的一個標誌。在後來二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從來不固步自封,他獨一無二的作品充滿了新奇和爭議,在我看來,這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因為誰也不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麼。
張洹有稜角分明的五官,對陌生人通常不苟言笑,外界對他有個極不容易接近的印象。其實,在我的了解中,張洹的樸實和真誠貫穿了前前後後,在最激進、最前衛的藝術型態下,他像個混沌未開的孩童,始終對世界保持好奇和高度的新鮮感。
這是個被上天選擇的人物,在我認識的所有人中,張洹是最最精力充沛的一位。他是出了名的工作狂,長年樂此不疲。從二○○六年初我們正式回國定居上海,張洹開始建立他龐大的工作室,他天馬行空般的點子終於在巨大的舞台上一一呈現了。那幾年,他找到了以香灰為材料,進行繪畫和雕塑創作,一個天才,終於在合適的時間、恰好的地點,全面綻放了。
他所涉及的材料媒介,各種藝術型態的探索、廣度和深度,常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所有的一切,後面的真相是,張洹比常人付出了不止是幾倍而是幾十倍的努力。
張洹用強大的氣場證明了他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存在。不管你喜不喜歡,他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頗有意味的是,他在歐美國家的聲譽和收藏家的認知程度,要遠遠大於在中國本土。幾乎西方所有重要的博物館和收藏家都擁有張洹的作品,但在中國,他依然飽受爭議。說到底,張洹說了,就怕沒爭議。我也執著地相信,在若干年後,在中國,他的藝術地位會被重新置於一個高度,因為,作品本身會說話。
在張洹的藝術生涯裡,我多少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我生性孤僻,對熱鬧的場合退避三舍。在張洹不計其數的採訪裡,我沒有露過面,也沒接受過任何採訪。所以現在的這一篇,也算稀奇之物。
張洹集物成癖,收藏品種五花八門,從藏醫的手術刀到寺院的老鐘,從古籍繪本到大宅院的門板,只有你想不到的。最近五、六年,我也參與其中,進行系統而專業化的收藏,主要集中在北朝時期佛教造像和各個朝代的棺槨石刻,藏品不乏國寶級的文物,祈求諸佛護佑,將來建立一個博物館,與社會共享中國的藝術瑰寶。
二○○三年春我在紐約,有緣跪拜禪宗高僧為師,從此踏入佛門禪海,對我的世界宇宙觀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對我的藝術創作也有深遠的影響。二○一五年夏,經過長期的佛法薰陶,加上對佛教造像的癡迷研究,我決定以畫涅槃佛像為下半生的創作方向,以此報答我累生累劫被關愛過的佛恩蕩蕩。因緣如此不可思義,我成了一名「涅槃畫家」。
回首過往,兩個不名一文的年輕人,在北京因為對藝術理想的嚮往而相遇,在世界各地摸爬滾打幾十載,今天居然變為收藏大家,命運垂青,豈堪擔當?只有心懷回饋之心,將來有所建樹。
張洹曾經稱呼我為「戰友」,這名副其實,我們並肩作戰度過了眾多難關和挑戰,我們共同經歷了太多,以致我不得不以盤根錯節來形容,我們的骨頭已經長到了對方的身體裡。
張洹在人群中從來不是個乏味的人,他幽默有趣,熱愛招朋喚友,他有他的心量,跟各種人群打成一片。在家人面前,他更加肆無忌憚,施展渾身解數,他甚至能伴著音樂模仿四小天鵝的芭蕾舞動作,逗樂大人、小孩。感謝張洹成全我「樂善好施」的習性,我們共同在中國的貧困山區建設了幾十座學校,以及在數量眾多的佛教寺院和文化項目中,有過慷慨的巨額捐助。我願將所有的功德迴向給他,沒有他日以繼夜的全身心的工作,這一切善舉將無從談起。
感謝張洹對一切理想的堅持,其中包括對妻子的堅持。他包容了我的任性怪誕,他撫平了我與生俱來的憂傷,他讓我的生命得以完整,他給予的溫度,讓我確信愛的存在,是如何照亮對方的世界。
曾有那麼一天,我給張洹傳送了一個短短的信息:「整整二十年,你終於融化了我。」他回應我:「在二十年前見妳的第一眼,妳已經融化了我。」我想像不出這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精采的回應。
情也無常,我不敢斷言所謂的地老天荒,也不敢臆測我們共同的人生還可能經歷什麼,我只曉得,這一生我曾經遭遇一個人,就算我靈魂出竅,我也願意回來,死心塌地的,與洹偕老。
《生來破碎》
涅槃之愛
張洹
她就是我相依為命的兄弟
她就是我生死患難的戰友
她就是我朝暮相處的同志
她就是我三生有幸的情侶
她就是我世世有緣的女人
在追求自我一意孤行的北京,
我終生難忘那一刻,
第一次遇到她時,
有種預感將發生什麼,
當時的心跳像昨日一樣記憶猶新!
她終於出現了!
我一直在尋找的女孩!
她是我的!
從山外有山到常觀無常
從荷塘殘蓮到寂靜涅槃
從放蕩不羈的詩人到兒女雙全的母親
從我行我素的孤獨者到布施好善的佛法踐行者
她從寂靜的革命終究修成正果。
涅槃之愛!
《張洹生死書》
張洹和我
胡軍軍
初識張洹,一九九四年底,在朋友的聚會上,我並沒有石破天驚的印象,也不記得從哪天開始了戀情。
這個瘦削而雙目有神的男人,在北京的藝術圈有點「臭名昭著」,有點出格。
我當時住在長椿街附近,通過朋友幫忙,租住了一間廉價的小公寓。認識了張洹以後,本來不算太平的日子更加不太平,這個醉酒之徒到了深更半夜,就在門外大叫大嚷,連踢帶砸,非要強行入屋。這樣的情景演繹了多遍以後,馬上引起了左鄰右舍的強烈抗議,本來他們對我這個剃著光頭、菸不離手的頹廢女憤青早就看不順眼了,現在他們找到了充分的理由,終於要把我徹底轟出這個小區了。
身無分文,走投無路,只好捲鋪蓋走人,先把那些破畫框和支離破碎的自己搬去張洹那兒暫居,沒想到,這一搭伙同居,居然延續至今,算來已二十年有餘。不僅如此,在後來的日子裡,我們還孕育了一子一女,長子韵慈,幼女紫家。我自嘲,兩個最不正常的人,現在過著最正常的日子。
那時的張洹一貧如洗,有時靠借錢度日,九○年代中期,圓明園的畫家憑藉波普畫風已經開始得到西方畫商的青睞,過上了不錯的日子,但張洹幾乎賣不掉任何作品,他的苦悶和徬徨可想而知。
我自己的狀態也很糟糕,還在寫詩畫畫,但是低落和絕望占據了大部分生活。那幾年,我有著關於貧困落魄的記憶,卻鮮少溫馨浪漫的片刻。張洹和我,都面臨一籌莫展、前途渺茫的未來。
就算張洹的天性中有著異乎尋常的樂觀精神,但是對這樣一個充滿野心、志向遠大的人來講,現實未免太殘酷了!
一九九八年九月,張洹受邀去紐約參加展覽,我們賣掉了所有家當,估計也就兩、三百美元,一起到了紐約。從此,張洹充滿戲劇性的「傳奇大片」開啟了。
上天終於眷顧了張洹,他的「美國夢」在美利堅生根開花。他的作品海報開始在紐約地鐵裡出現,藝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肯定和歡迎,《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給予了高度評價,各大博物館的展覽邀約不斷。他的名字變成了藝術市場炙手可熱的寵兒。沒錯,他征服了紐約,征服了美國,他成了藝術界的明星。
張洹在北京的早期作品有著鮮明的個人化特徵,像「12平方米」,幾乎是時代的烙印,是難以踰越的一個標誌。在後來二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從來不固步自封,他獨一無二的作品充滿了新奇和爭議,在我看來,這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因為誰也不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麼。
張洹有稜角分明的五官,對陌生人通常不苟言笑,外界對他有個極不容易接近的印象。其實,在我的了解中,張洹的樸實和真誠貫穿了前前後後,在最激進、最前衛的藝術型態下,他像個混沌未開的孩童,始終對世界保持好奇和高度的新鮮感。
這是個被上天選擇的人物,在我認識的所有人中,張洹是最最精力充沛的一位。他是出了名的工作狂,長年樂此不疲。從二○○六年初我們正式回國定居上海,張洹開始建立他龐大的工作室,他天馬行空般的點子終於在巨大的舞台上一一呈現了。那幾年,他找到了以香灰為材料,進行繪畫和雕塑創作,一個天才,終於在合適的時間、恰好的地點,全面綻放了。
他所涉及的材料媒介,各種藝術型態的探索、廣度和深度,常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所有的一切,後面的真相是,張洹比常人付出了不止是幾倍而是幾十倍的努力。
張洹用強大的氣場證明了他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存在。不管你喜不喜歡,他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頗有意味的是,他在歐美國家的聲譽和收藏家的認知程度,要遠遠大於在中國本土。幾乎西方所有重要的博物館和收藏家都擁有張洹的作品,但在中國,他依然飽受爭議。說到底,張洹說了,就怕沒爭議。我也執著地相信,在若干年後,在中國,他的藝術地位會被重新置於一個高度,因為,作品本身會說話。
在張洹的藝術生涯裡,我多少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我生性孤僻,對熱鬧的場合退避三舍。在張洹不計其數的採訪裡,我沒有露過面,也沒接受過任何採訪。所以現在的這一篇,也算稀奇之物。
張洹集物成癖,收藏品種五花八門,從藏醫的手術刀到寺院的老鐘,從古籍繪本到大宅院的門板,只有你想不到的。最近五、六年,我也參與其中,進行系統而專業化的收藏,主要集中在北朝時期佛教造像和各個朝代的棺槨石刻,藏品不乏國寶級的文物,祈求諸佛護佑,將來建立一個博物館,與社會共享中國的藝術瑰寶。
二○○三年春我在紐約,有緣跪拜禪宗高僧為師,從此踏入佛門禪海,對我的世界宇宙觀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對我的藝術創作也有深遠的影響。二○一五年夏,經過長期的佛法薰陶,加上對佛教造像的癡迷研究,我決定以畫涅槃佛像為下半生的創作方向,以此報答我累生累劫被關愛過的佛恩蕩蕩。因緣如此不可思義,我成了一名「涅槃畫家」。
回首過往,兩個不名一文的年輕人,在北京因為對藝術理想的嚮往而相遇,在世界各地摸爬滾打幾十載,今天居然變為收藏大家,命運垂青,豈堪擔當?只有心懷回饋之心,將來有所建樹。
張洹曾經稱呼我為「戰友」,這名副其實,我們並肩作戰度過了眾多難關和挑戰,我們共同經歷了太多,以致我不得不以盤根錯節來形容,我們的骨頭已經長到了對方的身體裡。
張洹在人群中從來不是個乏味的人,他幽默有趣,熱愛招朋喚友,他有他的心量,跟各種人群打成一片。在家人面前,他更加肆無忌憚,施展渾身解數,他甚至能伴著音樂模仿四小天鵝的芭蕾舞動作,逗樂大人、小孩。感謝張洹成全我「樂善好施」的習性,我們共同在中國的貧困山區建設了幾十座學校,以及在數量眾多的佛教寺院和文化項目中,有過慷慨的巨額捐助。我願將所有的功德迴向給他,沒有他日以繼夜的全身心的工作,這一切善舉將無從談起。
感謝張洹對一切理想的堅持,其中包括對妻子的堅持。他包容了我的任性怪誕,他撫平了我與生俱來的憂傷,他讓我的生命得以完整,他給予的溫度,讓我確信愛的存在,是如何照亮對方的世界。
曾有那麼一天,我給張洹傳送了一個短短的信息:「整整二十年,你終於融化了我。」他回應我:「在二十年前見妳的第一眼,妳已經融化了我。」我想像不出這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精采的回應。
情也無常,我不敢斷言所謂的地老天荒,也不敢臆測我們共同的人生還可能經歷什麼,我只曉得,這一生我曾經遭遇一個人,就算我靈魂出竅,我也願意回來,死心塌地的,與洹偕老。
《生來破碎》
涅槃之愛
張洹
她就是我相依為命的兄弟
她就是我生死患難的戰友
她就是我朝暮相處的同志
她就是我三生有幸的情侶
她就是我世世有緣的女人
在追求自我一意孤行的北京,
我終生難忘那一刻,
第一次遇到她時,
有種預感將發生什麼,
當時的心跳像昨日一樣記憶猶新!
她終於出現了!
我一直在尋找的女孩!
她是我的!
從山外有山到常觀無常
從荷塘殘蓮到寂靜涅槃
從放蕩不羈的詩人到兒女雙全的母親
從我行我素的孤獨者到布施好善的佛法踐行者
她從寂靜的革命終究修成正果。
涅槃之愛!
內容連載
《張洹生死書》
前言
張洹來自中國河南歷史悠久的古都安陽,二十世紀九○年代初到北京闖蕩,後成為獨立藝術家。在北京生活的八年,他創作了一大批引起廣泛社會輿論的行為藝術作品,並與其他當時生活在北京東郊大山莊的藝術家們共同創立藝術聚落地「北京東村」,以獨立、反叛、針對現實、身體行為等創作特點,形成了有別於中國藝術史上著名的「圓明園西村」的另一派自由藝術生態。
「我的靈感來源於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事,如每天吃飯、睡覺、工作、拉屎,在這些極不被人注意的平淡生活中去發現和體會人性的本質。」他說:「在作品過程中我努力要體驗的是生存、身體和真實,而厭惡作品中的表演成分。」秉持這一理念,他的行為藝術呈現出未經粉飾的真實,狀如一顆尖釘,小而強硬,拒不淹沒在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中,在時代重錘的擊打之下,發出了屬於個人小而頑強的聲音。
九○年代末期,張洹隻身前往美國,以紐約做為起點,將他的行為藝術版圖擴展至全球,成為最早在國際上引起迴響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他的行為藝術表演經歷了從個人出發並跨越國界與文化的歷程,最終成為當代藝術史上一個獨特的存在,既富有爭議,也值得研究。
「12平方米」、「65KG」、「為無名山增高一米」、「為魚塘增高水位」、「朝聖——紐約風水」、「龍之夢」、「我的澳大利亞」、「家譜」、「水痘」、「朝聖聖地牙哥」、「我的日本」、「梨花飄香」、「上海家譜」、「我的紐約」、「漢堡種子」、「出走」、「日出」、「和平」、「五十顆星」、「舍利子」、「我的悉尼」、「窗」……。北京八年,紐約八年,張洹帶著自己的身體與大腦走遍了世界,他的行為藝術既是個人生活的一種見證,也讓他在求新求變的路上愈走愈遠。最終他選擇放棄行為藝術,只因不願意重複自己。
前言
張洹來自中國河南歷史悠久的古都安陽,二十世紀九○年代初到北京闖蕩,後成為獨立藝術家。在北京生活的八年,他創作了一大批引起廣泛社會輿論的行為藝術作品,並與其他當時生活在北京東郊大山莊的藝術家們共同創立藝術聚落地「北京東村」,以獨立、反叛、針對現實、身體行為等創作特點,形成了有別於中國藝術史上著名的「圓明園西村」的另一派自由藝術生態。
「我的靈感來源於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事,如每天吃飯、睡覺、工作、拉屎,在這些極不被人注意的平淡生活中去發現和體會人性的本質。」他說:「在作品過程中我努力要體驗的是生存、身體和真實,而厭惡作品中的表演成分。」秉持這一理念,他的行為藝術呈現出未經粉飾的真實,狀如一顆尖釘,小而強硬,拒不淹沒在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中,在時代重錘的擊打之下,發出了屬於個人小而頑強的聲音。
九○年代末期,張洹隻身前往美國,以紐約做為起點,將他的行為藝術版圖擴展至全球,成為最早在國際上引起迴響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他的行為藝術表演經歷了從個人出發並跨越國界與文化的歷程,最終成為當代藝術史上一個獨特的存在,既富有爭議,也值得研究。
「12平方米」、「65KG」、「為無名山增高一米」、「為魚塘增高水位」、「朝聖——紐約風水」、「龍之夢」、「我的澳大利亞」、「家譜」、「水痘」、「朝聖聖地牙哥」、「我的日本」、「梨花飄香」、「上海家譜」、「我的紐約」、「漢堡種子」、「出走」、「日出」、「和平」、「五十顆星」、「舍利子」、「我的悉尼」、「窗」……。北京八年,紐約八年,張洹帶著自己的身體與大腦走遍了世界,他的行為藝術既是個人生活的一種見證,也讓他在求新求變的路上愈走愈遠。最終他選擇放棄行為藝術,只因不願意重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