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是從建築專門雜誌『日經Architecture』(NA)到目前為止所揭載的、關於日建設計的報導中選出重讀價值高的內容,再搭配全新撰稿書寫的文章所編輯而成的。「NA建築家系列」的第五輯。
本系列到目前為止,針對伊東豊雄氏、隈研吾氏、內藤廣氏、藤森照信氏,就其個人的設計活動或個人所率領的設計組織的活動作近距離的採訪與報導。本次則一改之前的作風,而以職員高達1700人、日本最大建築家集團的日建設計來作為探討的對象。或許讀者會覺得「為什麼會突然做這樣的題目?」,不過其實在決定製作本系列的企劃之際,就已經打算要製作日建設計的專集了。
本系列所列舉的伊東豊雄氏、隈研吾氏這些建築家,並不僅止於建築界,連一般社會大眾都相當注目。那麼在相較之下,日建設計又如何呢?雖然覺得只要是從事建築相關行業的應該不會有人不知道日建設計,但是
知道日建設計名字的一般人應該還是絕對性的少數吧。例如,東京天空樹即便如此熱烈地成為話題,一般媒體還是鮮少會介紹「東京天空樹是日建設計所設計的作品」。如果說那是隈研吾氏所設計的,那麼就肯定會附上「這是隈研吾氏所設計的~」的這類字眼。媒體之所以不說出日建設計的名字,想必沒有甚麼特別的意圖,我想應該是這些作傳播的人們並不怎麼了解日建設計的緣故吧。
實際的都市裡,並不是由單一的建築家所設計的建築所組成的。構成都市的建築物,多數都是像日建設計這樣的組織型設計事務所,或者大型建設公司的設計部門。不過即便如此,他們的資訊卻幾乎難以被傳遞到一般人或者發包建造建築物的企業經營者們的身上。
日經Architecture從平常就很注重「建築的社會性」,因此創辦雜誌加以發行。在「建築的社會性」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有責任將日建設計這種組織型事務所的活動,不僅該以專業者為對象發出訊息,同時也應將相關的資訊傳達給一般人們。
之所以一直以來有這樣的思考,是認為若社會仍持續抱持著「建築家=單一明星建築家」這個認知的框架,那麼對於都市的批判與評論將難以產生的緣故。人們對於不知道作者是誰的東西,就無法認真地加以評論。若沒有評論,改良與進步的速度將會變鈍。這對建築界、對於都市生活者們來說都是負面的。正因位東京天空樹與澀谷Hikarie這兩個具有話題性的設計案相繼在2012年的春天完成,因此我們認為是將日建設計到目前為止的活動好好做個整理的機會到了。
話說回來,日經Architecture創刊(1976年)以來,關於日建設計的報導可以說累積了龐大的數量。那麼又如何從中選出要再刊載的內容呢。在本書中,先選出代表各時代的15個關鍵人物,再進一步地將他們代表作的設計案與訪談收錄進來。
比較難以引起一般人之關心的理由之一,是因為組織型設計事務所經常被認為
「比較難見得到個人的臉」。那其實並不僅止於一般人。剛才雖然寫到「只要是建築相關行業,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日建設計」,但實際上就算是建築專業者,腦海中能夠浮現日建設計中之個人名號的,了不起也只有3~4位吧。這種難以看見個人的難度,令人真實感受到就算是在建築界中要傳達日建設計的活動也同樣具有非常高的難度。於是這本書與其是一網打盡式地、以時間序列的方式來呈現出大量的設計案,還不如更傾向透過「個人」的這個括號,而以“留下記憶”來作為整體雜誌版面構成的主要目標。
當然,支持著日建設計活動的,並不僅止於本書中所列舉的人們而已。設計意匠領域中也有許多優秀的設計者,就如同也有p296的岡本慶一社長的訪談中所提到的那樣,同樣也擁有著如都市計劃與BCP(事業繼續性)這類有別於設計意匠之領域中的一流技術人員在。本書充其量只能呈現日建設計的一個側面。希望透過本書,讓更多的人們也能開始關心像日建設計這種建築家集團的活動,並能深化對於都市的思考。
日經Architecture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