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5個步驟,教出孩子迎戰未來的調整力

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5個步驟,教出孩子迎戰未來的調整力
定價:400
NT $ 300 ~ 357
 

內容簡介

孩子老是叫不動、講不聽、皮到不行、靜不下來?
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壓力大!
與其仰賴「抗壓力」,不如找出壓力源,培養「調整力」!
所有怪、懶、壞、笨、慢,迎刃而解。

  ★《出版人週刊》:「棘手的親子關係有解!」
  ★《柯克斯評論》:「這本書可以幫助所有年齡的孩子,從混亂狀態中回復平靜。」

  沒有問題小孩,只有不被了解的孩子!當孩子大吵大鬧,或退縮不前時,
  別急著:矯正孩子言行,貼上「壞孩子」、「怪小孩」標籤。
  先看出:孩子對你發出的求救訊號、覺察何時壓力失衡了。
  5個步驟,自我調整,幫大人重塑觀點,幫孩子找回學習焦點。

  孩子的「問題行為」,其實是對大人發出的求救訊號!

  ‧孩子好皮,根本靜不下來
  →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安靜」是什麼感覺,又要如何冷靜。

  ‧孩子好懶,叫也叫不動
  →長期放空的孩子,並非「軟弱」或「不夠努力」,他們只是經驗太多壓力。

  ‧孩子好兇,老是生氣頂嘴,嫌爸媽好煩!
  →不要只聽孩子說了什麼,而要去聽他如何表達。孩子失控使壞,無關自制力不佳,或意志力不堅,那只是孩子讓大人知道「他好痛苦」、「遇上難題」了。

  ‧孩子不聽話,講也講不聽
  →在孩子聽得進去時才說。要他再怎麼努力聽話也沒用,除非先解決壓力問題。

  ‧孩子太膽小,不敢跟人說話
  →看似孤僻,可能只是不知如何與人互動,不代表孩子不渴望社交活動。

  如何找出孩子的壓力源?
  生理 × 情緒 × 認知 × 社交 × 利社會,5個領域,著手處理:
  是否座椅不好坐,讓孩子坐不住?是否環境太混亂,讓孩子過度緊張焦慮?孩子是需要社交活動,還是好好獨處休息?孩子在何時因何事,出現反社會行為或品格缺失?如說謊、霸凌。

  發現「問題行為」當下,正是培養調整力的寶貴時機。5個步驟,自我調整:

  1.解讀訊號,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
  2.偵測壓力,找出孩子的壓力源和固定模式。
  3.減少壓力。
  4.自我覺察,幫助孩子意識到何時壓力過大。
  5.做出回應,找出有助於冷靜休息、恢復的方法。

名人推薦

  從全新的角度看孩子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麗芳 《孩子只是卡住了》作者
  幸佳慧 兒童文學作家、閱讀推廣推手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許瑞云 哈佛醫師心能量系列作者
  陳安儀 親職專欄作家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楊俐容 親職教育、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真心希望這一本書,可以讓台灣的父母看到孩子行為背後想要吶喊的痛苦,進而幫助孩子真正的無壓力成長。──《孩子只是卡住了》作者,王麗芳

  閱讀完本書,我回到自己身為母親的角色,很多問題彷彿又獲得解答,很多困境似乎又看見希望。──諮商心理師,許皓宜

  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我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台灣的家長和老師也會開始陪伴孩子學習自我調整,而非一味要求孩子自我控制。──哈佛醫師心能量系列作者,許瑞云醫師

  現在的孩子,自小就經驗了過多錯綜複雜的壓力,若能從小學會如何自我調整,對未來的發展肯定有很大幫助。──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藹玲

  協助孩子發展自我調整策略,將這項終生受用的機制,逐漸移轉為孩子自覺且內化的大能力。這個歷程,是我陪伴孩子成長、投入情緒與親職教育一直以來所堅信的……更是我之所以推薦本書的主要原因。──親職教育、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楊俐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沈克爾博士Dr. Stuart Shanker


  加拿大約克大學心理學與哲學的傑出研究教授,也是美利德中心(The MEHRIT Centre)的創辦人,兒童早期發展協會(Council of Early Child Development)前任主席。在多倫多大學拿到學士及碩士學位,並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得哲學博士。許多國家都曾尋求沈克爾博士的專業協助,他也在加拿大及美國的政府機構擔任兒童早期發展的顧問。

巴克Teresa Barker

  新聞記者,也是在兒童發展及教養、教育、心理學、靈性、健康及老年領域的非小說類書籍寫手。

譯者簡介

郭貞伶


  畢業於政治大學心理系與哲研所,曾任職出版社多年,喜歡閱讀、文字、故事與探索真理,著有《回家》,譯有《駭客迷宮》、《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生命的自主權》、《品格》、《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等
 
 

目錄

推薦序1 幫助孩子真正的無壓力成長 王麗芳
推薦序2 孩子們最需要的愛,是能被父母所理解 許皓宜
推薦序3 陪伴孩子學習自我調整,而非自我控制 許瑞云
推薦序4  調整力,讓孩子終身受用的大能力 楊俐容
前言 世上沒有壞孩子

第一部 調整力,生活與學習的原動力
第一章 自我調整的強大力量
第二章 找出孩子壓力大的真正原因
第三章 神奇的間腦:寶寶溝通與調整的特殊管道
第四章 自我調整的五大領域模型

第二部 五大領域,培養孩子的調整力
第五章 生理領域:進食、遊戲、睡眠問題
第六章 情緒領域:躲在閣樓裡的怪物
第七章 認知領域:保持冷靜、警覺心,找回學習力
第八章 社交領域:社交發展的新觀點
第九章 同理心與利社會領域: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三部 青少年飽受誘感,家長倍感壓力
第十章 青少年的力量與危機
第十一章 再多都不夠:為什麼青少年總是好無聊、好想要?
第十二章 飽受壓力的父母,何去何從?

謝辭
譯後記 不只改變孩子,也改變你的人生 郭貞伶
 
 

推薦序

幫助孩子真正的無壓力成長
《孩子只是卡住了》作者 王麗芳


  拿到這一本書的翻譯稿時,我用了快一個月慢慢細讀,愈讀我就愈慶幸這一本書可以在台灣發行,真心的希望這一本書可以改變很多父母的觀念。從我開始寫親子文章記錄孩子的成長開始,就一直苦口婆心想讓很多大人知道,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壞孩子,只有用錯方式表達困難的孩子,去看孩子本身的行為不重要,重要的是行為背後的原因,因為只有解決源頭,才能真正給予孩子幫助。

  我遇過一個男孩,是學校家中的頭痛人物,母親形容他過動,甚至有些暴力傾向,我看過小男孩東西被搶走的時候,狠狠將對方咬到手臂血流不止。這位媽媽非常努力安排很多很多活動,一直相信這樣的孩子只要耗完電,就會好了。於是這個男孩每天就是一堆的體育活動,直到整個人累到睡著,這是很多台灣的父母堅信的,以為讓孩子把電耗盡,就是幫助孩子情緒控制的最好方式。

  運動的確是一種很好的舒壓方式,但不是所有問題的解方。只因為孩子的壓力還是在,他不知道如何不傷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他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他的暴力是一種展示自己挫敗的方式,就如同本書作者一直強調的概念,大人一直試圖的讓孩子「安靜」,卻不知道這個孩子從來沒有體驗過「平靜」的感覺。

  在我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才了解孩子長大的過程有多麼不簡單,當孩子不懂怎麼破題跟別人互動時,孩子是有壓力的站在一旁看著別的孩子玩,不會分辨別人無形的意涵時,是多麼容易誤解別人的好意;聽不懂別人話語後面的意思時,是多麼容易被罵白目;不懂拿捏力道,是多麼容易被誤解是暴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的能力又更複雜,學習的障礙沒被發現,只是一直被戴上「不用功」的帽子,其實更讓孩子挫折。

  這一本書讓父母可以引導父母去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可以提供父母更好的方式協助孩子,真心的希望這一本書,可以讓台灣的父母看到孩子行為背後想要吶喊的痛苦,進而幫助孩子真正的無壓力成長。

孩子們最需要的愛,是能被父母所理解
諮商心理師 許皓宜


  我相當喜歡這本書的書名:「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

  確實,這也是我從諮商工作中獲得的經驗:即便是看似偏差的問題行為,也只是孩子的表達方式而已。許多大人總以為,孩子內在有什麼心情,自己會說出來,殊不知他們可能更善於用「行為」來表達自己。

  然而作者提出了許多相當不錯的觀點,告訴我們,面對孩子的問題時,首先我們要理解孩子所面臨的壓力。沈克爾博士透過他在心理學領域的專業,從五個面向引導我們去思考孩子的壓力,並且透過一些可依循的流程,協助孩子在某些看似危機的狀況下,將挫折時刻轉成培養自我調整能力的時機。

  閱讀完本書,我回到自己身為母親的角色,很多問題彷彿又獲得解答,很多困境似乎又看見希望。

  是的,我們對孩子的愛是不停歇的;而孩子們最需要的愛,則是能被父母所理解。

陪伴孩子學習自我調整,而非自我控制
哈佛醫師心能量系列作者、花蓮慈濟醫院社區醫學部副主任 許瑞云醫師


  市面上有不少教養孩子的書,大多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本書作者沈克爾博士,則提出一個更有效的方式──讓孩子學習自我調整。

  作者常受邀到世界各地去協助各式各樣的「問題」孩子,他發現其實沒有難以管教的孩子,更沒有所謂「沒救的壞孩子」,那些被視為「有問題」的孩子或大人,其實只是壓力過大,卻不知如何自我調整。

  壓力過大或身體能量過低時,孩子會有封閉自己(自閉)、行為衝動(過動)、產生暴力傾向或沉迷於網路遊戲、拒絕上學等行為。書上分享的真實案例,很多都是讓父母師長感到萬分頭痛的孩子教養問題,這些孩子如果沒有用對的方法去引導,往往會使狀況持續惡化。

  作者除了案例分享,也教導讀者詳細的自我調整步驟,包括如何辨識和處理孩子的壓力源,例如:父母之間的關係、聲音、光亮度、氣味、觸覺、溫度、姿勢、睡眠、運動量不足和營養不均衡等因素,都可能使孩子感到壓力。每個孩子對壓力源的敏感度不同,某個孩子覺得很舒服的光亮度,可能會讓另一個孩子備感壓力和痛苦。

  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我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台灣的家長和老師也會開始陪伴孩子學習自我調整,而非一味要求孩子自我控制,更不是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

調整力,讓孩子終身受用的大能力
親職教育、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楊俐容


  我家地處臺北邊陲地帶,大女兒就讀位於市中心的高中時,偶爾需要晚歸,如果又碰到爸爸不在,我就會帶著還在讀小學低年級的二女兒去接她。有一天正準備出門,二女兒突然跟我說:「我還是不要跟你去接姊姊比較好。」我正納悶著,她又接著說:「因為開車開很久,如果到了學校,還要在車裡頭等很久,我會覺得身體裡面好像有一把火要跑出來,姊姊一上車,我就很想和她吵架。」

  「這小女生還真有自覺,」我邊想邊回應她:「哇!是很像噴火龍那樣嗎?」接著母女倆就「噴火龍什麼時候會發火、身體有什麼樣的感受」,進行了一番討論之後,我又問:「嗯,媽咪也不想讓噴火龍坐太久的車子,可是沒有大人在家,又不能把你單獨留在家裡,怎麼辦才好呢?」只見她蹙眉想了一會兒,認真說:「要不,你找個地方停車,陪我在人行道上散散步、跑一跑,我的火就會變得小一點。」於是我們提早出門,在學校附近走動了好一會兒,等姊姊上車,一向情感深厚的姊妹倆嘰嘰喳喳聊起天來,事情也就圓滿落幕了。

  對於如我家二女兒這般活動量偏高、衝動性較強的孩子來說,能夠辨識來自內在的衝動、從外在線索研判哪些因素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並進一步找出自我調整策略,以打破情緒和壓力帶來的惡性循環,是幫助他們保持自我、卻又能日漸成熟不可或缺的經驗。然而,如果沒有大人的協助和引導,孩子很難自行發展出這種自覺與調整的能力。

  透過辨識出孩子何時壓力過大(無論來自生理、情緒、認知或社交),找出並調降孩子的壓力源,可以降低孩子失調的機率;接著再善用這些成功經驗,引導孩子自我覺察,並協助他們發展自我調整的策略,將這項終生受用的機制,逐漸移轉為孩子自覺且內化的大能力。這個歷程,是我陪伴孩子成長、投入情緒與親職教育一直以來所堅信的,也是本書所闡述的要義,更是我之所以推薦本書的主要原因。
 
 

內容連載

世上沒有壞孩子
 
我因為工作關係,常往返加拿大、美國及世界各地,已經數不清見過多少孩子了。孩子各式各樣,但壞孩子,我從沒遇過。
 
孩子可能表現自私、不敏感,甚至讓人感覺似乎不懷好意;拒絕專心;動不動就大叫或動手推人;或者講不聽,直接對人充滿敵意⋯⋯。我很清楚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因為我也是個父親。但是壞孩子?我從未見過。
 
我們都曾不假思索,就把孩子貼上「壞孩子」標籤,說他們「無法管教」、「沒救了」、「問題兒童」,或者使用臨床上的標籤,像是過動症或是對立性反抗症,無論你怎麼形容,都太嚴厲苛刻了。
 
有一天,我在街上散步時,遇到鄰居正跟他四歲的兒子出來蹓狗。當我彎下身子拍拍狗時,冷不防被狗咬了一口,那位父親苦笑著向我道歉:「阿方斯只是條狗。」但是他的小孩卻立刻斥責那條狗,還摑了牠的鼻子。那位父親見狀,火大了。狗咬人可以,四歲小孩打狗就不行了。我們都有可能會像這位父親一樣,一時激動,頭腦未經冷靜思考,就對小孩做出同樣反應。
 
孩子的種種行為,是因他們對身邊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像是聲音、噪音、注意力分散、不舒服及情緒等,無法在當下做出回應。但是我們卻把這些問題,視為孩子的性格或氣質。更糟的是,孩子自己也相信了。
 
若能以理解與耐心相待,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導向正軌,活出有意義的人生。但是孩子「難以管教」的刻板印象,卻會蒙蔽我們的觀點;為人父母的希望、夢想、挫折與恐懼,也會阻礙我們看清真相。別誤會我的意思:有些孩子確實比較具有挑戰性。但我們對一個孩子的負面評價,往往只是種防衛機制,也就是把我們碰上的麻煩,怪罪到孩子的「本質」上。這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反抗、防衛、焦慮或者退縮。但是事情不必然如此發展,從來就不是非得如此。
 
我曾經在一場會議上,跟兩千名幼兒園教師分享以上想法。有個聲音從後排傳來:「嗯,我教到一個壞小孩。他的爸爸也是個壞痞子,他的祖父更是壞到骨子裡了。」每一個人都笑了,我卻深感興趣。我想,「好吧,任何規則總有例外。我真的很想見見這個孩子。」於是那位老師便安排我去學校,跟她口中的問題小孩碰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75
    $300
  2. 新書
    79
    $316
  3. 新書
    79
    $316
  4. 新書
    88
    $352
  5. 新書
    89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