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發展與設計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專業與永續的核心。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長、主任與教師更應具備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理論知識,並輔以落實在教學層面貫徹的執行力,才能開創出具生命力的課程方案與教學內容,以促進學生學習關鍵素養而能永續傳承卓越優質的教育薪火。
本書的結構與編排係符合當代圖像思考與學習的需求,將文字內容加以重新整理安排,並利用學習的原理,將課程發展與設計的內容加以圖像化、表格化,一頁文字及一頁圖表的搭配,促進閱讀者閱讀興趣,並輔以一頁重點文字摘述,也引導閱讀者文字閱讀能力,最後提供課程發展與設計的實務案例,提供實務參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敬世龍
學歷
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研究所博士(主修課程與教學、正向心理學)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
曾任國民中學校長、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中小學專業學會理事、台南縣教育會理事、台南市彰化師大校友會理事長、中華六藝國際交流學會理事、家庭教育中心婚姻與家庭教育講師、救國團張老師諮詢委員等
國立台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長榮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等,教學及演講對象包含小學、國中、高中、大學教師及成人
榮譽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第四十四屆傑出校友、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教育部營造空間美學優等、教育部品德特色學校、台南市教學卓越特優、台南市營造空間美學特優、永康市模範青年等
敬世龍
學歷
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研究所博士(主修課程與教學、正向心理學)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
曾任國民中學校長、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中小學專業學會理事、台南縣教育會理事、台南市彰化師大校友會理事長、中華六藝國際交流學會理事、家庭教育中心婚姻與家庭教育講師、救國團張老師諮詢委員等
國立台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長榮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等,教學及演講對象包含小學、國中、高中、大學教師及成人
榮譽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第四十四屆傑出校友、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教育部營造空間美學優等、教育部品德特色學校、台南市教學卓越特優、台南市營造空間美學特優、永康市模範青年等
目錄
第一章 課程的理念與內涵
第二章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意涵與派典
第三章 課程設計模式
第四章 課程組織與選擇
第五章 課程實施與評鑑
第六章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
第七章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意涵.實施與應用
第八章 課程領導
第九章 課程結構與課程意義
第十章 課程探究形式與研究
第十一章 十二年基本國教的課程改革
第二章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意涵與派典
第三章 課程設計模式
第四章 課程組織與選擇
第五章 課程實施與評鑑
第六章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
第七章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意涵.實施與應用
第八章 課程領導
第九章 課程結構與課程意義
第十章 課程探究形式與研究
第十一章 十二年基本國教的課程改革
序
序
課程發展與設計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專業與永續的核心。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長、主任與教師更應具備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理論知識,並輔以落實在教學層面貫徹的執行力,才能開創出具生命力的課程方案與教學內容,以促進學生學習關鍵素養而能永續傳承卓越優質的教育薪火。
本書作者敬世龍校長,從事課規劃與設計與學校教學工作二十多年,兼具教育行政、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心理輔導實務專長,將其多年教育功力透過一頁文字及一頁圖表的搭配,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將課程理論與實徵研究心得和實務經驗匯撰成書。
本書的結構與編排係符合當代圖像思考與學習的需求,將文字內容加以重新整理安排,並利用學習的原理,將課程設計與發展的內容加以圖像化、表格化,促進閱讀者閱讀興趣,並輔以一頁重點文字摘述,也引導閱讀者文字閱讀能力,最後提供課程設計與發展的實務案例,提供實務參酌。
本書全文在第一章包含課程的理念與內涵,包含基本概念、課程發展與課程設計的意義、課程的基礎、課程發展的專業化與科學化、課程設計與發展的重要原則及課程目標的重要性與意義等部分;第二章課程發展與設計意涵與派典,分別介紹課程發展意涵、人員、層次與種類和相關系統以及學科取向、社會取向、科技取向、學生取向與專業主義取向等派典;第三章課程設計模式內容有模式的意義與應用、目標模式、泰勒模式、過程模式、情境模式與實踐模式等;第四章 課程組織與選擇包含課程組織、學科課程、活動課程、核心課程及課程選擇的意涵、重要性與課程內容選擇和統整課程意涵(實施原則)等部分;第五章課程實施與評鑑則分別說明課程實施的意涵、觀點、層次與障礙以及課程評鑑與階段;第六章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則介紹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影響因素、必要性、程序與步驟、實施原則和鄉土教育的意涵、理論基礎和發展模式等;第七章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分別介紹九年一貫課程改革重要性、基本理念、理論分析、學習內容和美學論述及檢討建議;第八章課程領導內容有課程領導的意義、發展階段、有效策略、課程領導者和相關問題與展望;第九章課程結構與課程意義則分別說明課程結構與意義、顯著課程、潛在課程、懸缺課程/空無課程和課程即科目、課程即經驗、課程即計畫、課程即目標與課程即研究假設;第十章課程探究形式與研究則有課程探究的形式、研究的目的特性及歷程、課程探索與研究的方法、課程研究方法論的爭議、課程研究的政策取向、課程研究的全球化取向、課程研究的建構主義取向、課程研究的再概念化取向與課程研究的轉變與省思等單元;第十一章十二年基本國教的課程改革分別有十二年基本國教的願景理念與目標、入學形式、十二年基本國教與適性入學、課程發展與教學活化、總綱研修要義及十二年國教之核心素養(competence)的意義等。
閱讀本書建議,將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理論及教學現場實務加以結合,無論是適合剛進入教學現場教師的教室層級運用、進入教學現場一段時間教師的充電與創新及有意從事教育經營與管理者規劃校務指引均可以充分運用本書,教師在現場實務遭遇問題可與書中的理論、策略、原則、方法與實際案例等進行對照,並在現場有效轉化為個人在教室層級與學校層級之具備個人特色的課程設計與發展獨特模式,進而進行典範轉移與革新。
課程發展與設計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專業與永續的核心。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長、主任與教師更應具備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理論知識,並輔以落實在教學層面貫徹的執行力,才能開創出具生命力的課程方案與教學內容,以促進學生學習關鍵素養而能永續傳承卓越優質的教育薪火。
本書作者敬世龍校長,從事課規劃與設計與學校教學工作二十多年,兼具教育行政、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心理輔導實務專長,將其多年教育功力透過一頁文字及一頁圖表的搭配,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將課程理論與實徵研究心得和實務經驗匯撰成書。
本書的結構與編排係符合當代圖像思考與學習的需求,將文字內容加以重新整理安排,並利用學習的原理,將課程設計與發展的內容加以圖像化、表格化,促進閱讀者閱讀興趣,並輔以一頁重點文字摘述,也引導閱讀者文字閱讀能力,最後提供課程設計與發展的實務案例,提供實務參酌。
本書全文在第一章包含課程的理念與內涵,包含基本概念、課程發展與課程設計的意義、課程的基礎、課程發展的專業化與科學化、課程設計與發展的重要原則及課程目標的重要性與意義等部分;第二章課程發展與設計意涵與派典,分別介紹課程發展意涵、人員、層次與種類和相關系統以及學科取向、社會取向、科技取向、學生取向與專業主義取向等派典;第三章課程設計模式內容有模式的意義與應用、目標模式、泰勒模式、過程模式、情境模式與實踐模式等;第四章 課程組織與選擇包含課程組織、學科課程、活動課程、核心課程及課程選擇的意涵、重要性與課程內容選擇和統整課程意涵(實施原則)等部分;第五章課程實施與評鑑則分別說明課程實施的意涵、觀點、層次與障礙以及課程評鑑與階段;第六章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則介紹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影響因素、必要性、程序與步驟、實施原則和鄉土教育的意涵、理論基礎和發展模式等;第七章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分別介紹九年一貫課程改革重要性、基本理念、理論分析、學習內容和美學論述及檢討建議;第八章課程領導內容有課程領導的意義、發展階段、有效策略、課程領導者和相關問題與展望;第九章課程結構與課程意義則分別說明課程結構與意義、顯著課程、潛在課程、懸缺課程/空無課程和課程即科目、課程即經驗、課程即計畫、課程即目標與課程即研究假設;第十章課程探究形式與研究則有課程探究的形式、研究的目的特性及歷程、課程探索與研究的方法、課程研究方法論的爭議、課程研究的政策取向、課程研究的全球化取向、課程研究的建構主義取向、課程研究的再概念化取向與課程研究的轉變與省思等單元;第十一章十二年基本國教的課程改革分別有十二年基本國教的願景理念與目標、入學形式、十二年基本國教與適性入學、課程發展與教學活化、總綱研修要義及十二年國教之核心素養(competence)的意義等。
閱讀本書建議,將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理論及教學現場實務加以結合,無論是適合剛進入教學現場教師的教室層級運用、進入教學現場一段時間教師的充電與創新及有意從事教育經營與管理者規劃校務指引均可以充分運用本書,教師在現場實務遭遇問題可與書中的理論、策略、原則、方法與實際案例等進行對照,並在現場有效轉化為個人在教室層級與學校層級之具備個人特色的課程設計與發展獨特模式,進而進行典範轉移與革新。
內容連載
第一章 課程的理念與內涵
課程理論建構的價值常被視為比實務應用價值更為優越,因為理論是一套嚴謹的知識體系,且經過不同時代的彙整,可呈現系統性檢視解釋、預測理解與批判反思課程實務現象。因此,本章針對課程設計的基本概念、課程的意義、課程的基礎、課程發展的專業化與科學化、課程設計與發展的重要原則、課程目標的重要性與意義等進行介紹,作為教師課程設計與發展的參酌。
1-1課程的基本概念
課程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研究領域是從1918年美國巴比特(Bobbit)出版《課程》(The Curriculum)一書開始,主張教育上的一切問題,應該都用科學的客觀方法求得解答(黃光雄、蔡清田,1999)。以下針對課程的基本概念進行介紹。
1970年以前,課程均受到行政學與實用性的影響(Pinar, Reynolds, Slattery, & Taubman, 1995),泰勒原理(Tyler’s rationale)則是當時重要的課程依循規準(Tyler, 1949)。
課程的字面意義,就英文而言是curriculum,最早出現在1633年的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方德隆,2001)。而在牛津字典的curriculum之字根是currere,原意是跑道,引申為學習中的歷程,將課程當成學習或訓練的過程。
將課程視為狹義的單一學科或全部學科,除了靜態的學習內容,也包含動態的學習過程。就中文而言,「課程」一詞最早在唐朝孔穎達替《詩經‧小雅‧巧言》之文句所作的疏:「以教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得依法制也」,其意為君子善盡監督之責使其秩序井然,其義並無學校課程之意思。
學者對課程的定義並無共識,依據不同研究方法進行不同定義(王文科,1988:14-21;黃政傑,1991:65-76),分別有:
1.將課程視為學科:最通俗的定義就是將課程視為教學科目、學科或是教材。以現行國民中小學課程而言,課程就是依據各階段課程綱要為準則,劃分不同教學領域並發展教材綱要,進而編纂教科書、教師手冊、學生學習紀錄簿等。
2.將課程視為目標:符應科學管理理論而將系統分析運用在學校教育,將課程當成一系列目標的組合,內容包含教育目標、學科目標、行為目標,課程為預期的學習成果。
3.將課程視為計畫:將教師教學計畫與學生學習計畫視為課程主要內容,整個課程與學習的歷程都視為課程。
4.將課程視為經驗:課程為在學校指導下,學生學到的一切經驗,包含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重視學生的學習歷程與知識、技能和態度。
課程理論建構的價值常被視為比實務應用價值更為優越,因為理論是一套嚴謹的知識體系,且經過不同時代的彙整,可呈現系統性檢視解釋、預測理解與批判反思課程實務現象。因此,本章針對課程設計的基本概念、課程的意義、課程的基礎、課程發展的專業化與科學化、課程設計與發展的重要原則、課程目標的重要性與意義等進行介紹,作為教師課程設計與發展的參酌。
1-1課程的基本概念
課程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研究領域是從1918年美國巴比特(Bobbit)出版《課程》(The Curriculum)一書開始,主張教育上的一切問題,應該都用科學的客觀方法求得解答(黃光雄、蔡清田,1999)。以下針對課程的基本概念進行介紹。
1970年以前,課程均受到行政學與實用性的影響(Pinar, Reynolds, Slattery, & Taubman, 1995),泰勒原理(Tyler’s rationale)則是當時重要的課程依循規準(Tyler, 1949)。
課程的字面意義,就英文而言是curriculum,最早出現在1633年的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方德隆,2001)。而在牛津字典的curriculum之字根是currere,原意是跑道,引申為學習中的歷程,將課程當成學習或訓練的過程。
將課程視為狹義的單一學科或全部學科,除了靜態的學習內容,也包含動態的學習過程。就中文而言,「課程」一詞最早在唐朝孔穎達替《詩經‧小雅‧巧言》之文句所作的疏:「以教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得依法制也」,其意為君子善盡監督之責使其秩序井然,其義並無學校課程之意思。
學者對課程的定義並無共識,依據不同研究方法進行不同定義(王文科,1988:14-21;黃政傑,1991:65-76),分別有:
1.將課程視為學科:最通俗的定義就是將課程視為教學科目、學科或是教材。以現行國民中小學課程而言,課程就是依據各階段課程綱要為準則,劃分不同教學領域並發展教材綱要,進而編纂教科書、教師手冊、學生學習紀錄簿等。
2.將課程視為目標:符應科學管理理論而將系統分析運用在學校教育,將課程當成一系列目標的組合,內容包含教育目標、學科目標、行為目標,課程為預期的學習成果。
3.將課程視為計畫:將教師教學計畫與學生學習計畫視為課程主要內容,整個課程與學習的歷程都視為課程。
4.將課程視為經驗:課程為在學校指導下,學生學到的一切經驗,包含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重視學生的學習歷程與知識、技能和態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74折$206
-
二手書74折$206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2
-
新書85折$238
-
新書85折$238
-
新書9折$252
-
新書9折$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