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與我之間
- 作者:塔納哈希.科茨
- 原文作者:Ta-Nehisi Coates
- 譯者:宋瑛堂
- 出版社:衛城出版
- 出版日期:2016-10-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351824
- ISBN13:9789869351829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本書出版後引起廣泛爭議,使科茨屢屢成為種族問題討論的代表人物。《經濟學人》書評稱,「科茨的書信體不僅形式陳舊,而且滿腔憤怒。」然而科茨不是在控訴,而是深刻呈現種族不平等的影響。
他也不販賣絕望,鼓勵兒子要奮鬥下去。《在世界與我之間》既是傑出的回憶錄也是美國民權運動史的批判之作。
名人推薦
本書出版後引起廣泛爭議,使科茨屢屢成為種族問題討論的代表人物。《經濟學人》書評稱,「科茨的書信體不僅形式陳舊,而且滿腔憤怒。」然而科茨不是在控訴,而是深刻呈現種族不平等的影響。他也不販賣絕望,鼓勵兒子要奮鬥下去。《在世界與我之間》既是傑出的回憶錄也是美國民權運動史的批判之作。
鮑德溫(James Baldwin)死後留下一片智識真空,誰能遞補?我納悶許久。這人顯然是柯茲。《在世界與我之間》的字句如作者的人生旅途,直探內心深處,辯才無礙,救贖意味淒美。檢視男性黑人生活的險境與希望時,文筆既深刻又具啟示性。這本是必讀之佳作。──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
震撼力與熱情兼具……感人至深……令人切身感受今日美國黑人辛酸。──角谷美智子,《紐約時報》
卓絕之作……作者以沉痛筆調寫信給青少年兒子,字裡行間帶有父愛,也充滿身為家長的恐懼,道盡美國歷年來對黑人施行的暴力,教導兒子明瞭非裔年輕人極容易遇上冤獄、被警方施暴、坐牢比例超高。──大衛.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紐約客》雜誌
筆法精湛……扣人心弦,省思美國族群關係的現狀……。作者亮出渾身火力炮轟,令人嘆為觀止;身為文壇中生代的他醉心於當紅議題,在全國事件風向與個人觀點一致時,順勢使盡重量級的筆力。 ──《華盛頓郵報》
融合歷史、報導文學、回憶錄,承襲鮑德溫的傳統,呼應艾理森(Ralph Ellison)的《看不見的人》(Invisible
Man),言之有理……。本書比較不像書寫特定時地的典型回憶錄,倒比較接近美國黑人軀體的自傳……作者的筆調溫婉,尤其是在寫到妻小和大家族成員時,此外他的文字也直率坦白……。作者在本書與其他方面之所以成功,主因是論理清晰,秉持與生俱來的尊嚴,更因為他尊重自己和其他人。他拒絕對白人讀者頤指氣使或說教,也不願懇求白人接受:他從不問世人為何不能放棄成見、和好相處。他明白,在政府政策之下,和好相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波士頓環球報》
這本必讀的薄書裡有家庭歡樂,也有嚴苛的奮鬥,以無神論者自豪的科茨不斷間接請大家以「阿門」應和……他已成為美國種族議題上最熱門的知識圈名嘴,原因不難理解。《在世界與我之間》……擴大並精煉黑人在美國的生存意義,而美國早年並不指望黑人存活。本書說穿了是黑人的剛強、韌性、風度的禮讚……。科茨以果決、生動的文筆直戳美國黑人界的心坎。──《洛杉磯時報》
在世代覺醒的此刻,本書具有關鍵地位。──《紐約客》雜誌
《在世界與我之間》是一本分量與時效性兼具的書,想觀察美國社會標杆的人必讀之新作。 ──《娛樂週刊》
科茨以優美抒情的筆調,在美國種族歧視紛爭頻傳的當前,呼籲大家覺醒……。《在世界與我之間》與《下一次將是烈火》(The Fire Next Time)可相提並論,意在喚醒讀者……,訓誡世人擦亮眼睛。──《衛報》
近年來少見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作品……明晰論述之水準直逼艾理森的經典《看不見的人》……。科茨對美國生活的見解不容嚴肅學者或有擔當的國民漠視。──《外交期刊》(Foreign Affairs)
言辭懇切感情奔放、刀刀見骨,科茨寫下當代新經典。──Vogue
強有力。──《經濟學人》
《在世界與我之間》呈現罕見的美感,坦誠而具啟發性……是在道德拉警報之際寫下的情書,下筆精準如驗屍刀,力道不輸驅魔儀式,讓病灶無所遁形……。在當前種族課題方面,科茨常獲讚譽為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但這種說法未免太輕估他了﹕科茨是當今美國任何課題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博才多學,知識廣涵文學、熱門音樂、法國哲學,乃至於南北戰爭,才情在書中每一頁上呼之欲出,淬煉成深省,學問淵博卻從不流於賣弄。
──Slate雜誌
尖刻控訴美國制度或觀念對黑人逐代相傳而來的暴力。 ──《芝加哥論壇報》
我知道這本書針對的是作者的兒子,同樣可引為借鏡的是可能誤闖鬼門關的有色人種年輕人。但我覺得,科茨也針對身為父親的我直言,將心比心,對我傳授說,真勇氣是坦承脆弱的勇氣,是承認自己不及格的勇氣;能在面對仇恨和謊言時,保持心胸開放,繼續好奇;能在不便宜行事、輕易相信的情況下,持續質疑;能承認保護子女有時力有未逮;最困難的是,能理解一個事實:保護心切反而為子女增加負擔。而這一份父母心,我們遲早必須秉持智慧和勇氣拋棄。
──麥可.謝朋(Michael Chabon)
科茨是當代的鮑德溫,而本書是他的激情訴求。正值筆力巔峰的他展現精湛思維,將四百年歷史和個人苦悶與智慧蒸餾為獻給愛子的祈禱文,同時呼籲美國覺醒。《在世界與我之間》是現世經典,是送給大家的一份禮物。──依莎貝爾.威克森(Isabel Wilkerson),著有《他鄉暖陽》(The Warmth of Other Su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