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雕塑

如何看懂雕塑
定價:690
NT $ 460 ~ 690
 

內容簡介

很多人教你看畫,卻很少人教你看雕塑!
看畫,要到美術館,但雕塑,隨處可見。
 
第一本雕塑完全欣賞指南,從古典到現代,超過200個經典圖例!
用最簡易的圖文解析,帶你一窺雕塑的立體視界。

  雕塑怎麼看?

  ◎同樣是《大衛像》,為什麼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高大無比?多納泰羅的大衛卻小於真人比例?雕塑的尺度大小有什麼重要?

  ◎羅浮宮裡的《勝利女神》,展開雙翼大步邁前,充滿力量與戲劇性,把它擺到戶外,是否同樣令人震撼?空間環境對雕塑的影響力?

  ◎為什麼古希臘著名的《里亞切青銅戰士像》,完美無瑕的健美體格,成為各個時代男性的美好典範?而當代雕塑家奎恩卻雕出懷孕且缺乏雙臂的女子形象,雕塑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甚至,雕塑還具有紀念的意義,海德公園角的《皇家砲兵紀念碑》,緬懷追悼陣亡的戰士即為一例。
學會用不同的觀看方式及思考,你我都能輕鬆欣賞雕塑的奧妙!

  生活中處處是雕塑,一棟建築物、一尊人物像、一件大型裝置甚至是一個玻璃杯、一把椅子、抑或汽車的引擎,這些都可以是雕塑。它融入我們的周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雕塑離我們這麼近,我們卻常常忽略它,它既熟悉又陌生,然而要看懂它卻又是一門大學問。

  熟稔藝術史與長年推動大眾藝術教育的作者瑪莉.艾克頓,透過簡潔易懂的文字、搭配豐富的案例圖示,用圖片說雕塑的方式,帶領我們分析並充分體驗從古到今不同類別的雕塑藝術;從古典傳統的源頭和雕塑類型的發展,到各種不同類別的雕塑探討;乃至雕塑在空間的擺放,它與建築、繪畫、工業設計的關係,以及現代雕塑的進展與變化,一步步帶領讀者進入雕塑的世界,領略與感受雕塑之美。同時,作者更引入雕塑背後的故事及意涵,讓讀者在咀嚼精彩故事時也彷彿遊歷了整個雕塑史現場,進行一趟雕塑史之旅。

  書末所列的雕塑術語彙編、延伸閱讀文獻,以及欣賞雕塑時該有的問題思考,則讓如何看懂雕塑變得更加簡單入手。

  觀看雕塑時的10個思考問題
  1. 雕塑擺放位置與你所在位置的相對關係為何?
  2. 你能否繞著雕塑行走,觀看它的不同面向?
  3. 雕塑的形式與周邊空間的關係為何?
  4. 雕塑的尺寸為何?它是真人尺寸,還是小於或大於真人尺寸?
  5. 雕塑的類別為何?它是浮雕、半身像,還是人物立雕?
  6. 雕塑的媒材為何?是青銅、大理石、木材、金屬,還是其他媒材?
  7. 雕塑表面有何特徵?它是否光滑、完成度高和/或經過拋光?
  8. 雕塑位於室外還是室內?這會改變你觀看它的方式嗎?
  9. 光線如何照射在雕塑上?這會改變你觀看它的方式嗎?
  10. 雕塑是否具有或曾經具有某種功能?它是已完成還是未完成?

  專業推薦

  王志文  雕塑創作者
  吳順令  朱銘美術館館長
  林慶祥  長榮大學美術系所教授
  陳愷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劉柏村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雕塑系專任教授
  劉俊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教授兼有章藝術博物館館長
  蔡坤霖  英國曼徹斯特大都會大學創新設計學院(MIRIAD)雕塑比較研究博士候選人
  蔡懷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簡志達  藝術家
  簡俊成  臺北市立復興高中美術教師兼圖書館主任
  顧世勇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所長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瑪莉.艾克頓(Mary Acton

  曾擔任英國牛津大學教育推廣學院的藝術史本科文憑暨高級文憑課程主任,卸任後持續以自由講師身分在牛津大學授課迄今。著有《如何看懂繪畫》(Learning to Look at Paintings, 1997、2009)及《如何看懂現代藝術》(Learning to Look at Modern Art, 2004)等暢銷書籍。

譯者簡介

王聖智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政治大學國際研究英語碩士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著有 Transatlantic Space Politic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bove the Clouds(London: Routledge, 2013)及國際期刊論文。現為眾多藝術、學術及政府機構特約譯者(readerptsacc.blogspot.tw/)。
 

目錄

作者序
 
導論
 
Chapter 1 古典傳統的影響及雕塑類別的發展
緒論
理想的身體
崇拜偶像與大、小尺度的重要性
浮雕及敘事概念
群雕:兼論人物、人類與獸之間的互動
半身像:雕塑與肖像
近代的變革與延續
結論
 
Chapter 2 人物立雕及其遺緒
緒論
換置
人物立雕與空間
人物立雕與背景環境
人物立雕與富表現力的表面
寫實主義與逼真性
仿製品及其用途
不完美的身體與殘片
結論
 
Chapter 3  群雕:形式之間的互動
緒論
人與獸的互動:騎馬者型態的紀念碑
各種形式的小型動物雕塑
一大一小的人物關係
同等尺寸的人物關係
多重人物群雕
結論
 
Chapter 4  浮雕及其用途:紀念、裝飾及敘事力
緒論
訊息的傳遞
以象牙、瑪瑙或珠寶製成、主要用於裝飾的極淺浮雕
浮雕與雕刻的關聯
浮雕與裝置概念
結論
 
Chapter 5 半身像:雕塑與肖像
緒論
古典半身像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復甦
半身像與紀念的概念
其他與半身像相關的可能性
結論
 
Chapter 6  雕塑、回憶與紀念
緒論
墓碑雕塑
建築物與紀念碑
結論
 
Chapter 7  雕塑及其背景環境
緒論
雕塑與建築的關聯
雕塑與內部構造
雕塑與景觀
結論
 
Chapter 8  雕塑與素描
緒論
素描與解剖學
雕塑、素描及繪畫
雕塑與裸體素描
空間素描
結論
 
Chapter 9  後記:視立體設計為雕塑的觀點
緒論
素描、金飾工藝及陶藝
美,及其於玻璃設計與製造中的應用
家具及其雕塑方面的可能性
雕塑與工業設計
結論
 
附錄一  欣賞雕塑時應自問的問題
附錄二  雕塑術語彙編
圖版列表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文獻
索引
 

內容連載

導論
 
倘若我們純粹把欣賞雕塑這件事等同於感受立體物的各種特質,我們的生活周遭便盡是雕塑。舉例而言,我們不時會聽到人們談論花園及園林植栽配置當中的雕塑形式。雕塑並不會因為我們忽視這些特點而就此消失,它依然存在於各種公共空間,尤其是都市環境當中。我們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看見雕塑的機率,就如同在美術館中看見雕塑的機率一樣。雕塑也可能成為建築物的一部分,而它在建築設計上的連結,和其背景環境的任何部分均同等重要。然而,我必須盡早在此表明,本書宗旨並非全面性地探討幾乎無所不在的雕塑。
 
《如何看懂雕塑》(以下簡稱本書)與《如何看懂繪畫》(Learning to Look at Paintings)及《如何看懂現代藝術》(Learning to Look at Modern Art)所闡述的內容均圍繞著「觀看」(looking)這件事,而本書更進一步探討觀賞立體藝術的不同體驗。涵蓋範圍包括所有歷史階段,除了著重於古希臘羅馬時期到今日的西方雕塑作品外,也會配合討論對西方雕塑產生影響的民族誌(ethnographic)塑像與東方和遠東雕塑。20世紀初葉的藝術隱含各種非主流文化(alternative cultures)元素,便是西方雕塑受到影響的顯著案例之一,而《如何看懂現代藝術》亦曾概略闡述這個案例。這種內容上的部分重疊是本書刻意營造的特點,目的在使本書與《如何看懂繪畫》及《如何看懂現代藝術》成為可供讀者相互參照的套書。據此,本書將以不同案例,以及諸多關於立體視覺感受的觀點來探討如「裝置」(installation)等其他兩本書曾闡述的主題。藝術領域,尤其是地景藝術(land art)的發展和不同雕塑媒材的運用,自1960及1970年代以降歷經持續且深刻的變化,展現出截然不同於古典傳統的風貌。然而,如同某些堅持傳統的畫家一樣,有些雕塑家,例如葛姆雷(Antony Gormley)或穆克(Ron Mueck),依然採用傳統題材進行創作,並且保持對人類形體的偏好。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7
    $460
  2. 二手書
    71
    $490
  3. 新書
    79
    $545
  4. 新書
    79
    $545
  5. 新書
    79
    $545
  6. 新書
    9
    $621
  7. 新書
    9
    $621
  8. 新書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