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今2015年「淡江戰略學派」年會經過三天密集的討論,終於順利落幕,達到一定程度的豐碩成果。三天研討會議程包括:第一、全國戰略社群博碩士論文發表會與全民國防論文發表會;第二、第十一屆紀念鈕先鍾老師國際戰略學術研討會,以及第三、全英文進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相關研討主題聚焦於:近期國際關係理論的爭辯與對話、位於十字路口的台灣的經濟安全、國家安全戰略的理論與實際。一言之,三項主題涵蓋國際事務與戰略課題,而其最終目標在於累積本所學術研究成果,持續建構「淡江戰略學派」的能量,這也就是本「淡江戰略學派叢書」出版的主要目的。
首先,在國際關係理論中,「安全研究」、「戰略研究」與「軍事研究」的對話與融合過程,是一個學界不斷辯論的過程。從學理上言,「政治學」是一個大的家族,「國際關係」屬於其次級體系,「安全研究」與「戰略研究」又是其下的另一個次級研究層次,「軍事研究」、「戰爭研究」則內含於「戰略研究」之中。雙方長期以來爭辯的焦點在於:國際關係與戰略之間的邏輯辯證關係,「安全研究」與「戰略研究」的相互「從屬性」與其「關連性」問題,換言之,上述研究範疇不在於其間的互斥性,必須從「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層次加以解析,以及如何從理論與實際的互為印證下,相互取得國際關係學理上的精進之道。
例如:曾尹亮之「中共與日本競爭釣魚台列嶼主權之評析:以洛克文化觀點」、王信力之「敵手共生:中日在釣魚台爭端中建構敵意的文化基礎」等兩篇文章從社會建構主義角度分析,行為體互動形成不同無政府文化,導致身份決定利益,利益決定政策的過程。曾尹亮認為中日建構「擦槍不走火」的規範,重新定義「擱置爭議」的社會現實,保持雙方「鬥而不破」的競爭態勢;王信力透過建構主義的「敵我共生」模式,分析中日兩國敵意上升,卻未發生戰爭的因素,透過此種身份認同的戰略性操作,對於中日未來關係的影響。以上兩篇論文顯示出建構主義國際安全理論在當代分析國際事務的熱門性,有別於傳統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所認定的一種「無政府狀態」,以及從「權力」與「利益」的觀點分析國家間互動的不足。
至於,周宗漢之「武警在中國國家安全的角色與定位」詳細分析中國的三大武裝力量,在當代全球化變遷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也進行裁減,多數被移轉至武警,在全球化下非傳統安全日益重要,因此,在「穩定壓倒一切」的大戰略思考下,武警也被賦予更多維繫內部秩序穩定與政權永續的角色。陳健全之「衝突解決之戰略建構:中東和平進程雙層賽局埃以大衛營協定與以巴奧斯陸協定之比較與檢驗」運用「賽局理論」深入分析「衝突解決」的理論與途徑,透過假設:衝突解決是國際政治的演變與國內政經互動的外交決策過程,透過兩個實際案例,得到實證性的成果。宋修傑之「從安理會否決巴勒斯坦建國探討以巴爭端的前景」同樣都聚焦於聯合國安理會在當代國際安全可以扮演的角色與實際發揮的功能。事實上,聯合國安理會除了面臨組織與職權的調整,相關國際維和行動與區域安全地維護功能有限。而張廖秋鄉之「聯合國『國家保護責任』的實踐與障礙:以伊斯蘭國為對象」從「國家保護責任」概念的具體實踐與障礙,透過「伊斯蘭國」案例,分析對於非國家行為體的制約效用、國家主權與人道干預問題,面臨何種挑戰與全球國家的因應之道。
宋修傑提出安理會否決巴勒斯坦建國為案例,以釐清以巴爭端的結構性因素為何與美等大國的「干預性」與「正當性」的相互邏輯性關係。最後,林穎佑之「必也正名乎:從國家安全角度討論網軍本質」,既有國際關係理論的運用,又有戰略研究的內涵,主要在於「網路安全」牽涉到「傳統」與「非傳統」安全議題的重疊性,未來結合「大數據」研究,攸關台灣的國家安全考量,更有其未來的發展空間。
同時,從傳統與現代角度詮釋「戰略」(strategy),透過對戰略泰斗鈕先鍾老師著作的「文獻檢閱」與詮釋學研究途徑的分析,了解戰略與國際關係理論的結合的必要性。此方面的文章包括:翁明賢之「反思與建構:地區安全複合體理論適用性:兼論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是從哥本哈根學派的「區域安全複合體理論」角度,分析中國國家安全戰略下的歐亞區域「一帶一路」戰略,點出北京嘗試透過「安全共同體」的組建,整合亞歐大陸的整體利基,並為中國新國際經濟發展戰略奠定基石。此一研究凸顯出「淡江戰略學派」的研究主軸在於跨學科領域、政策實用為導向,以台灣主體意識為原則的戰略研究思考。
而李大中之「歐巴馬政府參與亞投行政策評析兼論台灣參與」,則是從華盛頓角度著手,分析現階段美中戰略競逐下,從全球安全戰略,轉向亞太區域經整合的重要政策議題,為何美國對於「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IIB)的消極態度,中國參與國際多邊機制的主導性,凸顯出美中新型大國關係的組建上有一段冗長的磨合期。
另外,施正權、張明睿之「戰略與安全關係的理解:以鈕先鍾戰略思想為解釋範疇」,基本上作者嘗試「釐清」或是尋找出「戰略」與「安全」的辯證關係,透過以鈕先鍾老師的畢生著作為文本,充分的解析鈕老師超越國際關係安全與戰略研究的藩籬,建構出一套兼具東西戰略思想的精華,值得戰略學術深入探討的主題。至於江昱蓁之「論先秦時期儒家將道思想及在當代之轉化與示」、巫穎翰之「中國戰略文化的底」等兩篇文章,都是從傳統中國歷代戰略思想出發,論辯其內在實質的精華,淬煉出不受時空影響的戰略三要素:力量、空間與時間的變化軌跡,嘗試圖出使用於當代戰略研究的範例,透過軟、硬實力包括戰略文化的分析,具有「推陳出新、耳目一新」的價值。其中,江昱蓁提出先秦時期儒家的「將道思想」內涵,及其與當代「戰爭形態」與「作戰方式」的辯證關係;巫穎翰提出「戰略文化」研究可以補充現實主義的戰略文化研究與以國家決策傾向與偏好為主體的戰略文化研究;兩篇文章都具有理論與實際運用的成效。
而陳麒安之「中國不聯盟戰略初探」、蔡東杰之「安全化下的亞太戰略環境:兼論台灣之挑戰與選項」、林廷輝之「台灣未來南海戰略的選擇與挑戰」,則是具體提出國家如何運用戰略在其對外安全政策上,包括陳麒安分析北京的不結盟戰略的「來龍去脈」,與「獨立自主」外交取向的關係,及其對於現階段中國對外政策的影響性,而台灣的亞太戰略選項如何也受到牽動。林廷輝提出面對美中參與南海競逐下,美國挑戰中國「填砂造陸」,台北應該如何推動兩大難為小的南海政策,凸顯太平島為「天然島」俱有國際海洋法所賦予的各項權利,藉由「太平島」深入東協組織的南海衝突解決機制,以維護台灣最大的國家利益。
邱垂正分析「福建自貿區對台戰略與政策」一文,提出福建成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地區,台灣可將金門視為次區域合作的「中介區」,評估兩岸經貿發展之國民待遇的可能性。作者提出台灣可以區分與中國經濟整合的優先層次問題:從「福建自貿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再到「海西經濟區」,以確保台灣的經濟自由度與效益,亦可提供政策性的參考。
另外,「圓桌論壇」的主題在於面臨美中台戰略三角關係下,台灣如何增進本身的國家利益,如何因應美中在亞太地區戰略對峙下,求取台灣的國家安全利益。與會者從三面討論台灣的戰略選擇,台灣如何增進與強化本身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台灣應該如何強化本身的國防武力,以及如何建軍備戰等等。事實上,在「和中、友日、親美」三種戰略抉擇衝突下,如何進行「平衡」思維,對台灣而言是一個高度挑戰科目,或許台灣應該採取另類思維,以「台海和平」為主要目標,在無實力有效「抗衡」兩強與不願意「扈從」任何一方的途徑之外,積極的採取「和平中立」應該也是可行的戰略考量。
總之,透過嚴格的「叢書出版委員會」的審查過程,精挑細選三天會議的中、英文專論,經過作者修改之後,編輯成書,中文專書定名為《台灣的安全挑戰》,英文專書《台灣的經濟安全》Taiwan's Economic
Eecu¬rity,就是要呈現一個現實崛起的中國對於全球戰略情勢、亞太區域環境與兩岸關係的衝擊。針對「中國崛起」一事,目前國際關係與戰略學界有兩種不同的聲音出現,類似美國學者David Schambagh強調中國衰弱論、John Mearsheimer認為美中兩強勢必有一戰,Henry
Kissinger出版《世界秩序》一書,認為美中兩強勢必要緊密協調世界事務。是以,目前如火如荼演變的「美中新型大國關係」,未來在兩岸關係、亞太區域與全球戰略的影響層面如何?尤其是台灣究竟要如何來自我定位,以及確定與中國交往的戰略與政策為何?將是未來「淡江戰略學派年會」重點課題所在。
本書能夠順利付梓,首先,感謝張校長家宜博士對於學校同仁的學術鼓勵與支持不遺餘力,其次,由本所陳文政老師率領的「淡江戰略學派」年會的系列研討會連續三年的工作小組,不僅有效掌握會議進行節奏,順利完成年會活動,還能夠迅速、有效的整理相關稿件審查與修改工作,居功厥偉。另外,為了儘快讓讀者能夠共享研討會的精華,在本所助理陳秀真的督導下,協同博士候選人江昱蓁的統領下,研究生劉宛禎等人協助下,加上,淡江大學出版中心「一如往昔」專業協助叢書的集結出版,希望在既有的出版成果之下,再度累積與創造「淡江戰略學派」的研究能量與學術成果,維繫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持續領先的品牌地位。
翁明賢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誌於2015年6月8日
淡水校園驚聲大樓T1209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