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空間,有傳遞情感的魔力
記憶裡,小時候一直在搬家,從北京到香港、到台北,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只有六歲離開北京那天,感覺上有些不安,大概隱約地知道這會是個很大的轉變吧!之後的搬家都像是遊戲。我喜歡看到空間裡一團亂
、一堆紙箱(這好像貓的行為喔),東西被翻出來分類,丟棄或打包,這一切充滿著不確定性,但又充滿了一切的可能。就這樣,每一次的離開都讓我眼睛發亮,期待在另一個陌生的空間裡堆積情感,再把這些情感記憶打碎或打包、帶走再重組。而空間,就有這種傳遞情感的魔力。
二○○七年的暑假,陪父母去了一趟巴黎。因為爺爺在二○年代時曾在那兒留學,我們刻意去找了他當年就讀的「La Grande Chaumiére 大茅屋學院」。
因為正值暑假,學校沒有開放,還是一位像工友的老伯幫我們開了門,也大概介紹了一下學校的現況。其實現在的大茅屋比較像一般的畫室,只有一間教室,裡面不大,也顯得斑駁,而且學生多半是來自日韓的短期遊學生。在這個遙遠老舊,又充滿松節油氣味的空間裡,卻有一種說不出的熟悉感。看著父親拉了一張小板凳在畫室中間坐了許久,我想,我了解他的感受。我對爺爺的印象不深,記憶裡他是有著一頭白色亂髮的老人,據說,我還常因這頭白髮而嚇哭。自六歲離開北京後,就沒再見過他了。我接下來對他的認識,大多來自父親的口述或一些書上的資料。但所有這些模糊零星的片段,都因這個遙遠的畫室而變得清晰且真實。家人們對繪畫的情感,透過了這個空間傳遞。熟悉的畫架、熟悉的凌亂、熟悉的松節油味,和陌生卻又熟悉的爺爺。
從遷移變動的空間,到感受情感的空間,近十年,因為生活和工作上的需要,前後整理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家人的窩。過程很磨人,但又十分有趣值得。在這兩次灰頭土臉卻又充滿驚喜的經驗中,梳理出了自己看待空間的方式。因為自己不是設計師,所以是從繪畫的角度切入,把空間想像成一幅巨大立體的畫布,融入了對結構、比例、色彩、質感的概念。這一切都不容易,所以要特別感謝前後兩位設計師好友,為我落實了天馬行空的想法,把一切的「似乎」、「也許」、「可能」,化為真實的存在,讓所有的夢都有了一個最適切的位置,也讓我有機會和大家分享對空間美學的想法。
人,是個體,如同一個「點」,而人和家人朋友的關係,交織錯落形成了不同的「線」,居家空間就像能呈現這種關係的「面」。當我們加入了個人的喜好、故事、生活形態等,如同注入了更多的肌理質感,再經過時間的醞釀,空間像個有機體,逐漸形成了一個有人味和溫度的家。
這,就是我對空間的想像。
推薦序
「空間美感」藏在血液中
認識她快十五年,她是藝術家,我是設計師,前幾年我們幾乎沒有感覺到這兩個範疇,會有太密切的交集。
後九年因為《龐銚敲敲門》,才發現她的﹁空間美感﹂是藏在血液中的。就好像貓一樣,進到一個不同的空間,馬上知道什麼是「門」?哪裡有窗?
哪裡有通道?哪裡有好玩的?一下子就搞清楚,別想唬弄她這個不行,那個有困難,一切都是天生的。
就好像貓總是叫我幫牠們開門:妳少來,我知道裡面!我進去一次就知道,這是個可以通到哪裡的門,裡面有什麼好東西。妳給我開門!
對,她就是這樣,不管什麼樣的空間,她都可以優雅的,用不同的角度,找到在裡面翻滾的方式。
設計師╲潘昭樺
推薦序
一種「剛剛好」的生活感
龎銚這本書像午後三點剛烤好的吐司,微焦的慢拍雷鬼味道加上一咪咪的橘子醬,搭配咖啡剛剛好。
我常覺得建築空間裡最迷人的應該不是形式,也不是有著閃亮稱謂的風格,而是氣味,以及莫可名狀的既視感。
比如春天窗台旁邊的嫩草氣息與夏天雷雨後曬在陽台上的日光味道,又如秋天院子裡落在石板地上的枯葉那股堅果大叔味兒與飄浮在冬夜火爐旁的泥煤威士忌尾韻,這些都是帶著情緒來到空間裡跟我們的五感相認的美好記憶,我們在旅行時夾進無形的相本,也在日常裡收藏著。
龎銚的屋子就是她自己,她住在自己裡面也跟自己遊戲著,這裡的主角除了陽光、空氣、擅長發呆的植物和水,還有那隻優雅如女巫的貓與黑色,一種「剛剛好」的生活感。
帶著這本書,讓身體與心情安放在一個最能懶懶窩著的角落,找到屬於自己的氣味吧!
建築師╲林淵源
推薦序
想像與記憶
記得有次和龎銚對談,我們都對「生活中的許多過程和儀式應該持續存在」有所共鳴。
像是做麵包,可以選擇使用預拌粉,按下麵包機,不用多久,就有香噴噴的麵包可以吃。
但是,如果有一天,試著由新鮮蘋果開始培養酵母,每日餵養,成長後,和進麵團等待發酵,再手揉成形進爐烘烤;當入口咀嚼的那一刻,就會明顯感受其中風味的不同。
而和龎銚聊空間,常常是這種生活歷程的重新拾回。因為交換到的,不單是空間的再造基準;更多的時候,是擷取來自記憶、旅行、生活軌跡,拼貼與構成空間的諸多想像。
設計師╲毛家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