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又名《詩》《詩三百》《三百篇》,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集子。春秋時期,孔子教訓他的兒子孔鯉時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可見對《詩經》的推崇。——陳致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本書導讀及譯注
陳致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院長、文學院署理院長、創意研究院副院長、中文系講座教授。主要從事《詩經》、古史、史傳文學、金文與清代學術方面的研究,有多種相關論著在內地、香港、台灣及歐美等地的學術刊物和學術機構發表及出版。著作包括《詩書禮樂中的傳統:陳致自選集》、《從禮儀化到世俗化:詩經的形成》、《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研究》、《中國詩歌傳統與文本研究》、《余英時訪談錄》、《簡帛‧經典‧古史》、The Shaping of Book of Songs: From Ritualization to Secularization等,並且創辦《饒宗頤國學院院刊》、《諸子學刊》、策劃《早期中國研究叢書》等。
黎漢傑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碩士,前《聲韻詩刊》總編輯。編有《二○一一香港詩選》、《二○一二香港詩選》、《二○一三香港詩選》,著有個人詩集《漁父》。
本書導讀及譯注
陳致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院長、文學院署理院長、創意研究院副院長、中文系講座教授。主要從事《詩經》、古史、史傳文學、金文與清代學術方面的研究,有多種相關論著在內地、香港、台灣及歐美等地的學術刊物和學術機構發表及出版。著作包括《詩書禮樂中的傳統:陳致自選集》、《從禮儀化到世俗化:詩經的形成》、《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研究》、《中國詩歌傳統與文本研究》、《余英時訪談錄》、《簡帛‧經典‧古史》、The Shaping of Book of Songs: From Ritualization to Secularization等,並且創辦《饒宗頤國學院院刊》、《諸子學刊》、策劃《早期中國研究叢書》等。
黎漢傑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碩士,前《聲韻詩刊》總編輯。編有《二○一一香港詩選》、《二○一二香港詩選》、《二○一三香港詩選》,著有個人詩集《漁父》。
目錄
《詩經》導讀
國風
周南
關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漢廣
汝墳
麟之趾
召南
鵲巢
采蘩
草蟲
采蘋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靁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
何彼襛矣
騶虞
邶風
柏舟
綠衣
燕燕
日月
終風
擊鼓
凱風
雄雉
匏有苦葉
谷風
式微
旄丘
簡兮
泉水
北門
北風
靜女
新臺
二子乘舟
鄘風
柏舟
牆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鶉之奔奔
定之方中
蝃蝀
相鼠
干旄
載馳
衛風
淇奧
考槃
碩人
氓
竹竿
芄蘭
河廣
伯兮
有狐
木瓜
王風
黍離
君子于役
君子陽陽
揚之水
中谷有蓷
兔爰
葛藟
采葛
大車
丘中有麻
鄭風
緇衣
將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雞鳴
有女同車
山有扶蘇
蘀兮
狡童
褰裳
丰
東門之墠
風雨
子衿
揚之水
出其東門
野有蔓草
溱洧
齊風
雞鳴
還
著
東方之日
東方未明
南山
甫田
盧令
敝笱
載驅
猗嗟
魏風
葛屨
汾沮洳
園有桃
陟岵
十畝之間
伐檀
碩鼠
唐風
蟋蟀
山有樞
揚之水
椒聊
綢繆
杕杜
羔裘
鴇羽
無衣
有杕之杜
葛生
采苓
秦風
車鄰
駟驖
小戎
蒹葭
終南
黃鳥
晨風
無衣
渭陽
權輿
陳風
宛丘
東門之枌
衡門
東門之池
東門之楊
墓門
防有鵲巢
月出
株林
澤陂
檜風
羔裘
素冠
隰有萇楚
匪風
曹風
蜉蝣
候人
鳲鳩
下泉
豳風
七月
鴟鴞
東山
破斧
伐柯
九罭
狼跋
雅
小雅
鹿鳴
四牡
皇皇者華
常棣
伐木
天保
采薇
出車
杕杜
魚麗
南有嘉魚
南山有臺
蓼蕭
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
六月
采芑
車攻
吉日
鴻雁
庭燎
沔水
鶴鳴
祈父
白駒
黃鳥
我行其野
斯干
無羊
節南山
正月
十月之交
雨無正
小旻
小宛
小弁
巧言
何人斯
巷伯
谷風
蓼莪
大東
四月
北山
無將大車
小明
鼓鐘
楚茨
信南山
甫田
大田
瞻彼洛矣
裳裳者華
桑扈
鴛鴦
頍弁
車舝
青蠅
賓之初筵
魚藻
采菽
角弓
菀柳
都人士
采綠
黍苗
隰桑
白華
緜蠻
瓠葉
漸漸之石
苕之華
何草不黃
大雅
文王
大明
緜
棫樸
旱麓
思齊
皇矣
靈臺
下武
文王有聲
生民
行葦
既醉
鳧鷖
假樂
公劉
泂酌
卷阿
民勞
板
蕩
抑
桑柔
雲漢
崧高
烝民
韓奕
江漢
常武
瞻卬
召旻
頌
周頌
清廟
維天之命
維清
烈文
天作
昊天有成命
我將
時邁
執競
思文
臣工
噫嘻
振鷺
豐年
有瞽
潛
雝
載見
有客
武
閔予小子
訪落
敬之
小毖
載芟
良耜
絲衣
酌
桓
賚
般
魯頌
駉
有駜
泮水
閟宮
商頌
那
烈祖
玄鳥
長發
殷武
名句索引
國風
周南
關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漢廣
汝墳
麟之趾
召南
鵲巢
采蘩
草蟲
采蘋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靁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
何彼襛矣
騶虞
邶風
柏舟
綠衣
燕燕
日月
終風
擊鼓
凱風
雄雉
匏有苦葉
谷風
式微
旄丘
簡兮
泉水
北門
北風
靜女
新臺
二子乘舟
鄘風
柏舟
牆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鶉之奔奔
定之方中
蝃蝀
相鼠
干旄
載馳
衛風
淇奧
考槃
碩人
氓
竹竿
芄蘭
河廣
伯兮
有狐
木瓜
王風
黍離
君子于役
君子陽陽
揚之水
中谷有蓷
兔爰
葛藟
采葛
大車
丘中有麻
鄭風
緇衣
將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雞鳴
有女同車
山有扶蘇
蘀兮
狡童
褰裳
丰
東門之墠
風雨
子衿
揚之水
出其東門
野有蔓草
溱洧
齊風
雞鳴
還
著
東方之日
東方未明
南山
甫田
盧令
敝笱
載驅
猗嗟
魏風
葛屨
汾沮洳
園有桃
陟岵
十畝之間
伐檀
碩鼠
唐風
蟋蟀
山有樞
揚之水
椒聊
綢繆
杕杜
羔裘
鴇羽
無衣
有杕之杜
葛生
采苓
秦風
車鄰
駟驖
小戎
蒹葭
終南
黃鳥
晨風
無衣
渭陽
權輿
陳風
宛丘
東門之枌
衡門
東門之池
東門之楊
墓門
防有鵲巢
月出
株林
澤陂
檜風
羔裘
素冠
隰有萇楚
匪風
曹風
蜉蝣
候人
鳲鳩
下泉
豳風
七月
鴟鴞
東山
破斧
伐柯
九罭
狼跋
雅
小雅
鹿鳴
四牡
皇皇者華
常棣
伐木
天保
采薇
出車
杕杜
魚麗
南有嘉魚
南山有臺
蓼蕭
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
六月
采芑
車攻
吉日
鴻雁
庭燎
沔水
鶴鳴
祈父
白駒
黃鳥
我行其野
斯干
無羊
節南山
正月
十月之交
雨無正
小旻
小宛
小弁
巧言
何人斯
巷伯
谷風
蓼莪
大東
四月
北山
無將大車
小明
鼓鐘
楚茨
信南山
甫田
大田
瞻彼洛矣
裳裳者華
桑扈
鴛鴦
頍弁
車舝
青蠅
賓之初筵
魚藻
采菽
角弓
菀柳
都人士
采綠
黍苗
隰桑
白華
緜蠻
瓠葉
漸漸之石
苕之華
何草不黃
大雅
文王
大明
緜
棫樸
旱麓
思齊
皇矣
靈臺
下武
文王有聲
生民
行葦
既醉
鳧鷖
假樂
公劉
泂酌
卷阿
民勞
板
蕩
抑
桑柔
雲漢
崧高
烝民
韓奕
江漢
常武
瞻卬
召旻
頌
周頌
清廟
維天之命
維清
烈文
天作
昊天有成命
我將
時邁
執競
思文
臣工
噫嘻
振鷺
豐年
有瞽
潛
雝
載見
有客
武
閔予小子
訪落
敬之
小毖
載芟
良耜
絲衣
酌
桓
賚
般
魯頌
駉
有駜
泮水
閟宮
商頌
那
烈祖
玄鳥
長發
殷武
名句索引
內容連載
《詩經》導讀
一、《詩》之為「經」
《詩經》又名《詩》《詩三百》《三百篇》,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集子。最初,《詩經》就稱作《詩》。春秋時期,孔子教訓他的兒子孔鯉時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只稱之為「詩」,而不是「詩經」。那《詩經》的名稱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東漢的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已經明明白白提到,「《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詩經》之名,似乎已經明列其中。但今人如屈萬里先生認為,這裏斷句應該是:「《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並且認為,《詩經》真正作為書名,是晚到宋代的廖剛寫《詩經講義》一書的時候。屈先生的解釋固有其道理,但我們不同意此說。戰國文獻如《禮記.經解》提到 「述六經」,這六經當然也包括《詩經》,《莊子.天運》也提及「六經」,《莊子.天道》言及十二經,《莊子.天下》又云:「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在這些先秦的文獻中,《詩經》之名雖未直接出現,但已經是琵琶在抱,呼之欲出了。
我認為,《詩經》之名,實際上在漢代已經出現。《史記.儒林列傳》記載,申公教授《詩經》,「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其弟子王臧、趙綰,皆由於修習《詩經》而飛黃騰達,王臧做了太子的老師,趙綰官至御史大夫。這裏所說的「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已經明確地提出了《詩經》之名。東漢王充在《論衡.正說》中說:「或言秦燔《詩》、《書》者,燔《詩經》之『書』也,其經不燔焉。」《詩經》之名在漢代似乎並不少見。最詭異的是晉代干寶在《搜神記》裏面講的一個故事:
漢談生者,年四十無婦。常感激,讀《詩經》。夜半,有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顏服飾,天下無雙,來就生為夫婦之言,曰:「我與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後,方可照耳!」
這也許是古語「書中自有顏如玉」較早的故事來源。後來,談生不聽這女子之言,未滿一年,就用火燭照她,結果二人終至仳離。這故事情節很像是古本的《白蛇傳》。到唐太宗時,孔穎達作《毛詩正義》,已經屢屢提到「詩經」一詞。所以,可以說在漢代已經有了《詩經》的名稱。
一、《詩》之為「經」
《詩經》又名《詩》《詩三百》《三百篇》,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集子。最初,《詩經》就稱作《詩》。春秋時期,孔子教訓他的兒子孔鯉時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只稱之為「詩」,而不是「詩經」。那《詩經》的名稱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東漢的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已經明明白白提到,「《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詩經》之名,似乎已經明列其中。但今人如屈萬里先生認為,這裏斷句應該是:「《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並且認為,《詩經》真正作為書名,是晚到宋代的廖剛寫《詩經講義》一書的時候。屈先生的解釋固有其道理,但我們不同意此說。戰國文獻如《禮記.經解》提到 「述六經」,這六經當然也包括《詩經》,《莊子.天運》也提及「六經」,《莊子.天道》言及十二經,《莊子.天下》又云:「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在這些先秦的文獻中,《詩經》之名雖未直接出現,但已經是琵琶在抱,呼之欲出了。
我認為,《詩經》之名,實際上在漢代已經出現。《史記.儒林列傳》記載,申公教授《詩經》,「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其弟子王臧、趙綰,皆由於修習《詩經》而飛黃騰達,王臧做了太子的老師,趙綰官至御史大夫。這裏所說的「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已經明確地提出了《詩經》之名。東漢王充在《論衡.正說》中說:「或言秦燔《詩》、《書》者,燔《詩經》之『書』也,其經不燔焉。」《詩經》之名在漢代似乎並不少見。最詭異的是晉代干寶在《搜神記》裏面講的一個故事:
漢談生者,年四十無婦。常感激,讀《詩經》。夜半,有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顏服飾,天下無雙,來就生為夫婦之言,曰:「我與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後,方可照耳!」
這也許是古語「書中自有顏如玉」較早的故事來源。後來,談生不聽這女子之言,未滿一年,就用火燭照她,結果二人終至仳離。這故事情節很像是古本的《白蛇傳》。到唐太宗時,孔穎達作《毛詩正義》,已經屢屢提到「詩經」一詞。所以,可以說在漢代已經有了《詩經》的名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67折$391
-
新書79折$458
-
新書85折$493
-
新書85折$493
-
新書9折$522
-
新書94折$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