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孩子說:「我想要當什麼」,大人需要做什麼?
● 如果孩子說「我想當……」
世大運首次在台灣舉辦,許多運動員拿到了耀眼的佳績,他們站上舞台,受到國人歡呼喝采……
我撇頭告訴太太,「我突然也好想去當一名運動員喔!」太太也撇頭朝著我,微笑了一下。頓時間,我覺得這真是美好的一夜,有人知道我想要當什麼,即便我早就明白,拿獎牌哪有可能輪得到我?
我好開心!因為有一個人願意暫停她所有的事情,聆聽我的聲音,即便是個會讓人笑掉大牙的無稽之談!那為何我要冒這一趟可能被嘲笑的風險,問這個無聊問題!?
因為我想被愛,我這不是得到了美好的一夜嗎?
《你想要當什麼呢?》(薪展出版)這本書中的蕾貝卡也正在經歷美好的一夜,這位小女孩仰頭看著空中的動物吊飾,睡前在與動物們傾心吐意中。忽然,來了個溫柔的聲音,「蕾貝卡,妳想要當什麼呢?」。蕾貝卡說:「我想要當一條魚……並且在海裡自由自在的游泳。」他沒有中斷蕾貝卡的話,也沒有說「等等!妳要不要當……」。因為他愛蕾貝卡,也知道蕾貝卡此時此刻最需要什麼──被傾聽。
有時候,孩子並沒有真的想要當什麼,他只是想當你的寶貝。
● 想當別人,其實,是想要別人手上的……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會很慷慨,很願意的分享,娓娓道來他以後想當什麼;或是看到什麼就想當什麼。通常大人聽到孩子天真無邪的夢想時,都有著天使般的心腸,會微笑回應,給孩子想像的空間,反正有夢最美嘛。
就像書中的蕾貝卡說她想當一條自由自在的魚,剛剛出現的那個聲音沒有阻撓他,魚也沒有。魚卻說:「我想要當一隻貓頭鷹,這樣我就能捕捉老鼠野兔,並且在天空自由自在的翱翔。」疏不知,魚「自己」也不想當魚了。到後來,你會發現故事裡他所有的朋友:貓頭鷹,鱷魚、巨嘴鳥、變色龍或是貓咪,都不想做「自己」了,而是都想要變成「別人」。
若你靜下來仔細想想,之所以想變成別人,有時候不是只想變成「他」這麼單純,那個人所擁有的,他的生長環境、能力背景或是身材容貌,才是真正吸引我們的地方。
像蕾貝卡想要跟魚一樣可以處在「自由自在」的海中,魚想當貓頭鷹可以「飛」的能力,然後捕捉好吃的動物,鱷魚想變成巨嘴鳥,是想要擁有「鮮豔色彩的嘴巴」,才能跟其他動物交朋友。
孩子不也是這樣嗎?總是好羨慕路人手上的漢堡,同班同學的蘋果手機,親戚住的豪華別墅,「哇,還有游泳池耶。」我們從小到大,不也是這樣嗎?想和別人一樣好,是個千古不變的定律,不是嗎?
所以,有時候,孩子說他想要當某某某,不急著消滅他的慾望,你不是正覺得沒有時間跟孩子談心嗎?這正是個他敞開心房,邀請你聊天的好時刻。大人們,趕緊點盞燈,陪孩子坐下來聊聊,聽聽他真正要的是什麼?也許他是想要他正在翻的「書」,想要跟他一樣會「溜滑板車」,也可能是想要你的「時間」。
● 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好
一直說想要當別人,不一定也不好!年輕時的愛迪生,就換過許多工作,但也因此培養出優良的維修技術,靠著對機械的瞭解,成為了發明大王。然而,愛迪生從小就是個凡事好奇的人,加上母親的引導,愛迪生在科學書籍上感「興趣」,開始做實驗,開始發明。
興趣像火種,點燃它,學習的熱情就會旺起來,但過度殷勤的點火,卻降低學習意願。反之,過度的放任孩子自由,他會迷失在過多的選項裡,可能變成社會負擔。孩子像羊兒一樣,需要我們引領。但也不要過度堅持「己」見。有時,孩子還沒說他想當什麼,我們已經替他預備好他要當什麼。
事實上,我們可以讓孩子多繞幾圈,多點刻苦銘心的歷練,孩子才會知道想當什麼?我們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而且這個年代已經不是我們過去的年代了,多陪孩子走幾趟,一起共學也不錯。我有位朋友三十多歲了,面試找工作,他邀請他的父親陪他一同去看工作環境,他的父親也見識到這個新時代的新職業。最後,父親給了他一些建議,但仍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到頭來,孩子到底要當什麼?並不是我們說的算,但我們可以跟他討論,至於他願不願意跟你說,就要回想你之前跟孩子對話的歷史紀錄了!但也別放棄,找個好時間、好地點聽他說,也許他的想法,不是你想的那樣了?
就像故事最後,蕾貝卡說: 「我還是想要當蕾貝卡,這樣我才能假裝自己是魚兒、貓頭鷹、 鱷魚、 巨嘴鳥、 變色龍或貓咪。」
文/姚伯勳(蠟筆哥哥) 好享聽故事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