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老子以「無」的形上智慧化解心知執著,轉化主體生命為立體超越,順成人文理想的實踐與擔當,是人類精神文明極具開創性的突破。不過「無」的智慧也經常引發誤解,容易被視為消極避世或權謀思想,殊為可惜。善解老子智慧,可以開發生命動力,存全教育的情意理想。面對當前價值失落與生命物化的現實環境,老子揭示形上超越的回歸之路與生成原理,可以拓展教育哲學的視野,或有助於學校教師走出陰鬱苦悶,重新尋回教育的初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秀珍
現 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學 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講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助教
國中教師
研究領域
教育哲學、現代教育思潮、老莊哲學
著 作
《老子哲學與教育》(師大書苑,2015)
《老子道德經義理疏解》與徐世豐合著(師大書苑,2011)
《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J. 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師大書苑,2007)
《教育的實鏡與實踐》與徐世豐合著(師大書苑,2006)
《教師的教育哲學》與但昭偉等合著(高等教育,2006)
林秀珍
現 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學 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講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助教
國中教師
研究領域
教育哲學、現代教育思潮、老莊哲學
著 作
《老子哲學與教育》(師大書苑,2015)
《老子道德經義理疏解》與徐世豐合著(師大書苑,2011)
《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J. 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師大書苑,2007)
《教育的實鏡與實踐》與徐世豐合著(師大書苑,2006)
《教師的教育哲學》與但昭偉等合著(高等教育,2006)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壹、教育哲學「本土化」的必要性
貳、西方的教育哲學
參、老子哲學的教育價值
第二章 教育的形上根源──天道
壹、天道是渾然一體的存在
貳、道貫古今
參、又無又有的天道玄理
肆、道法自然
伍、天道作為教育的形上根源
第三章 教育的雙重性──神聖與世俗的辯證
壹、教育的神聖性
貳、教育的世俗性
參、教育的神聖與世俗之辯證關係
第四章 教育的人性基礎
壹、道生德畜的人性本源
貳、物形勢成的「氣命」和「氣運」
參、老子人性論的特點
第五章 教育目的論
壹、「可道」、「可名」的批判反省
貳、「常道」、「常名」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 教師哲學
壹、教師「生」學生
貳、救人的藝術
參、教師修養
第七章 老子哲學的評價與展望
壹、老子哲學的評價
貳、儒道的並行與會通
參、我國教育哲學的展望
參考文獻
壹、教育哲學「本土化」的必要性
貳、西方的教育哲學
參、老子哲學的教育價值
第二章 教育的形上根源──天道
壹、天道是渾然一體的存在
貳、道貫古今
參、又無又有的天道玄理
肆、道法自然
伍、天道作為教育的形上根源
第三章 教育的雙重性──神聖與世俗的辯證
壹、教育的神聖性
貳、教育的世俗性
參、教育的神聖與世俗之辯證關係
第四章 教育的人性基礎
壹、道生德畜的人性本源
貳、物形勢成的「氣命」和「氣運」
參、老子人性論的特點
第五章 教育目的論
壹、「可道」、「可名」的批判反省
貳、「常道」、「常名」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 教師哲學
壹、教師「生」學生
貳、救人的藝術
參、教師修養
第七章 老子哲學的評價與展望
壹、老子哲學的評價
貳、儒道的並行與會通
參、我國教育哲學的展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