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交易者的心性修練
何為經典?
第一次讀《股票作手回憶錄》時的感受是:雖然書上說的是二十世紀初,算起來已是百年前的故事,但感覺卻像是昨天才剛發生。除了用詞有些特異之外,書中的情節與市場正在進行的情況沒有差別。
這個穿越時空的閱讀經驗,讓我有種撈到寶的興奮感,直覺本書是一部經典作品。根據辭典,「經典」有幾組意思: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作品」;最能表現本行業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對於投機者而言,《股票作手回憶錄》都符合這些標準,是經典之作無誤。
我是誰?李佛摩自認是散戶
《股票作手回憶錄》採用第一人稱,是一本經過美化,採小說形式的傳記。書中談論的股價波動是真實的,李佛摩的操作記錄還有他的檢討,應該也是真實的。但中間一定省略很多「細節」,特別是一九○七年後,當李佛摩財富累積超過百萬美元之後的操作。部位那麼大,光是下單,就不是一個人一支電話可以搞定的。但是李佛摩從來不談團隊組成或組織分工,它所呈現出來的形象,就是開拓時代馳騁在大西部的單槍俠。估計李佛摩內心就是那樣覺得,或許有很多人在身旁任他指揮,但其內心還是感到孤獨,無所依靠。從此處就可以理解整本書的觀點,不管是十五美元還是幾千萬美元的進出,李佛摩都把自己定位成價格的接受者。
這個市場定位,跟絕大多數讀者的真實處境相同。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拿自己的操作與本書描寫的情境對比,在某個價格走勢或是市場氛圍中,我會想什麼?李佛摩又會做什麼?以「整數關卡效應」為例,李佛摩在書中多次提到,股價衝破一○○美元、二○○美元這種整數關卡,不會停在原處,至少會衝過二○到三○美元。所以他會認真觀察股價位在八○、九○美元,而且還在上漲的股票,等到衝破百元之後才進場,賺取後面那段他認為很確定的利潤。以此印證台灣股市,似乎也有這個現象。這樣閱讀參照之下,自然就學習了李佛摩的操作思維。
很多經驗傳承的紀錄,是機構操盤人留下來的,他們亮麗績效背後,有很多支撐資源是一般投資人所缺乏的。我自己離開公司組織之後,原本伸手可及的資訊之門就此關閉,別說每個月租金數千美元的彭博資訊,就連整理季報年報的經濟新報社服務都很吃力。至於定期參訪公司,沒事跟財務長或總經理「交換」產業訊息的法人日常工作,就成過往雲煙。當身分與讀者一致,《股票作手回憶錄》的價值在此特別彰顯。
天生好手
一般公認,投資不是科學,但也不是無以名狀的玄學,但總是有些傢伙跟別人不同。李佛摩在一九○六年夏天多頭市場中,因為一時襲來的不安,放空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股票,先是被軋空出現帳面虧損,但隨即碰到的舊金山大地震,使該公司資產跟業務大幅損失,李佛摩的空單當然也就大賺一筆。這段故事很吸引人,可是這種「無俚頭」的操作,到底能不能學呢?
其實不只他,投機界另一個有名的超自然操作法是索羅斯的背痛。索羅斯多次撰文說到的背,是最好的風險規避系統。每當背痛發作,他就知道是部位有問題,需要立刻調整。這種直覺的經驗,其實大家或多或少在不同時候都有。有個合理化這種現象的解說,歸結於當深入專注於某個事物,其實在潛意識裡做了很多不自覺的分析工作,壓力累積突破門檻後釋放出來,把長期工作的成果轉化成突如其來的靈感。李佛摩的不安或索羅斯的背痛,其實沒想像中那麼神奇。
部位
根據片面觀察,這本書最常被引用的內容,是老火雞那段關於部位的談話。營業大廳中,有人勸這位老先生出手一檔已經高漲,而且已有獲利的股票,他回說:「你知道,現在是多頭市場……我不能失去我的部位。」
多頭的時候做多,空頭的時候做空,這是明顯又容易接受的概念。做對方向之後,能決定獲利多寡的,就是持股部位,買多賺多,買少賺少,也是很容易理解的道理。但是這個層次的考驗,是「知易行難」。整本書傳達的訊息,就是金融操作不是很艱深的工作,沒有高深的學問,也不用先打過少林寺十八銅人陣。李佛摩中學畢業,十四歲就在證券公司打工。初期使用的工具就是電報機,到了紐約之後加入電話。真的沒有特殊之處。
他的操作邏輯,不是基本分析也不算技術分析,勉強可以歸類為「趨勢追隨者」。雖然觀察無法讓他在第一段就賺到錢,但是趨勢確定後,不論多空,一直提高部位,賺錢後投更多,更多,直到資金用盡為止。
跟前段說明的相同,不管投機或投資都不是科學,這本書反覆強調,不管是李佛摩自己的或從旁聽來的故事,是賺錢或是賠錢,都是在心性上的鍛鍊。好不容易整理出來的賺錢方程式,一時沒堅持,聽信專家的話,糊里糊塗就繳了幾百萬美元的學費。
解藥?持續修練吧。
《股票作手回憶錄》就是前輩高人留下來的修鍊心得。
《今》周刊專欄作家黑傑克 李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