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動態平衡」建構策略領導力
從一張照片談起
1998 年,《時代》雜誌成立 75 週年的派對上,全球風雲人物蝟集。蘋果(Apple)的賈伯斯(Steve Jobs)、微軟(Microsoft)的蓋茲(Bill Gates)、英特爾(Intel)的葛洛夫(Andy
Grove)——這三位來自高科技業的翹楚,有別於平日隨性、休閒的穿衣風格,均以禮服搭配黑色領結的打扮現身,留下一幀珍貴的合照。這一張照片見證了這三個人的歷史地位與時代貢獻,這一張照片也標注了本書的核心議題:大策略家怎樣改變這個世界?
賈伯斯、蓋茲和葛洛夫三人分別帶領所屬公司成為產業的霸主,並透過合縱連橫、借力使力的鏈結,建立獨特的產業平台與生態系,擴大企業的影響力。他們三個的成功故事早已在新聞媒體或管理文獻中被反覆研究和討論,但這些故事或是帶著傳奇的色彩,圍繞在其生平經歷或人格特質;或是以公司策略發展與經營模式為討論核心。但對於三位領導人如何帶領公司殺出重圍、如何鍛造公司的執行力,則著墨較少,更缺乏針對三人策略領導作為進行系統性的分析比較,以引領讀者綜觀策略領導全局的書籍。這些遺憾在這本書中得到了解答,三位大策略家的管理謎團在本書兩位作者——大衛‧友裴(David
B. Yoffie)與麥可‧卡沙馬諾(Michael A. Cusumano)——的研究與訪談中,一一揭示在讀者眼前。
五原則改變企業未來
本書彙集兩位作者長期的實務觀察與訪談,綜合分析三位經營者的領導行為。透過他們的視野與筆觸,讀者可以了解三位領導人成功的脈絡。本書歸納出三位領導人得以成功的五項共同關鍵。
1. 展望未來,回推現在:三位領導人都能不受「現在」框架的限制,對「未來」的產品、顧客、競爭對手以及環境變化,進行更宏觀的判準以訂定發展方向;但又能從「現在」出發,設定優先事項以及時培養出滿足顧客需求的能力,並能早一步設立進入障礙,使競爭者無法跟上。此外,作者更發現三位領導人一旦覺察到環境可能有變化時,都能當機立斷,投入改變,讓「未來」的判準與規劃不是海市蜃樓,而是能逐步實現的具體藍圖。
2. 勇敢下注,但不讓公司身陷險境:除了能夠以未來眼光進行規劃,三位領導人都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以確保改變成真,而不是以半調子的方式進行改革,即使會發生自我產品競食的現象,仍大膽向前。然而,在不顧一切的前進過程中,他們同時採取各種彈性做法,以確保公司不會陷入險境中。例如:微軟不惜以 Windows 系統來取代自家的 DOS 系統,但在 Windows
站穩腳步之前,微軟也不敢正式地與 IBM 決裂,以避免公司陷入絕對險境;而類似的故事也曾經發生在蘋果及英特爾上。
3. 打造產業平台與生態系統:隨著科技的聚合(convergent),光靠單一產品與服務已經無法滿足顧客的需求。三家公司領導人在規劃其發展策略時,皆採平台觀念整合相關產品與服務,讓公司的附加價值不僅是透過單一產品來傳遞,而是由整個生態系統共同創造,例如蘋果的 App Store 等。此外,公司亦會透過不斷更新平台內容,例如推出 iCloud
等功能,以避免此平台過時與被淘汰。
4. 善用巧力與蠻力:三家公司一方面學習柔道的戰術,採取合作態勢,藏身於對手的雷達之外,避免正面對戰,例如:蘋果與微軟的合作,解決蘋果在應用軟體上不足的問題;但當時機成熟了,又能以相撲的蠻力,扳倒對手,乘勢而起。這種結合巧力與蠻力的做法,讓企業在競合間取得平衡的發展態勢。
5. 以個人特質來塑造企業:三位領導人除了能給予組織宏觀發展方向外,也非常注意細節,確保組織執行力能有效地達成。此外,三位領導人並沒有模仿其他人的領導作為,而是將個人特質貫穿在公司經營上,形塑獨特的組織文化,就像是打造一個堅實的錨,深遠影響公司的運作與發展。然而,如作者所言,錨也會限制公司的成長與改變,故三位領導人在經歷相關衝擊後,都能深切自省,了解自我的缺陷與不足,廣邀其他領域專家加入,充分授權專家解決問題,以強化公司的領導力。
三軸向與一原則打造完美企業
作者所提的五項特質看似不相關,但其實是聚焦在三軸向:資源布局、策略經營和組織領導。首先,就資源布局方面,企業必須以未來的眼光看待現在的投資(原則一),並且確保投入的資源足夠支撐其成長,還要能同時保持良好的彈性,以避免企業身陷險境(原則二);其次,則是強調在策略經營上,企業必須揚棄單一產品布局的想法,改採平台的觀點(原則三),並結合競合的巧力與蠻力(原則三),以發揮整體建構完整的生態系;最後,則是聚焦在組織領導上,強調應該以個人特質來打造企業,形塑企業獨有的組織文化,但又能針對不熟悉的領域,授權給適合的專家,確保企業可以永續成長。
而此三軸向五原則的內涵即是平衡(balance)。這個平衡點展現在:未來與現在(原則一)、資源投入與彈性(原則二)、平台與產品(原則三)、競爭與合作(原則四)、集權與授權(原則五)的平衡。三位領導人都是在這三軸面五原則中,取得動態的平衡。
若偏執於任何一邊,例如僅重視未來,但不考慮現在的限制,或一味投入資源,但卻沒有維持資源使用的彈性,企業會因此產生僵化的偏執,而無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破繭而出,逆勢成長。因此,如何在動態環境中,維持動態平衡,即為策略領導的最大挑戰,而掌握了此平衡之道,就可以掌握本書的精華。
策略是可以學習的
本書分析三位大策略家的成功因素時,保留其人格特質對於制定決策的影響力,卻特別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策略是可以學習的,正是本書試圖傳達的觀念,而這本著作就是最好的學習指南。
本書文字流暢,淺顯易懂,透過大量的實務個案分析,佐證相關論點,讓讀者可以輕鬆存取核心概念,與實務交叉印證,清楚透析三位領導人的經營哲學與理念。相較於一般管理書籍,作者除了在本書開頭的首章有完整的導論之外,在每個章節結束前,亦能夠歸納出該章的重點,提醒讀者「該從大師身上學到的課題」。協助讀者掌握不同章節的精要,達到見樹亦見林的效果。
在全書最末,作者更提出〈給下一代企業領導人與創業者的必修課〉一章,內容除了以宏觀的角度歸納全書重點外,更依據此五項原則,分析近年幾位重量級的領導人物: Google 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 Facebook 的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亞馬遜(Amazon)的貝佐斯(Jeff
Bezos),以及騰訊的馬化騰。以事例證明這五項原則雖然來自於瞬息萬變的高科技業,也能擴散、移植到其他產業,成為新時代領導人物的學習指標。
熟悉管理變化頻率的作者還深切地提醒讀者:盡信書不如無書。接收前人的成功秘笈時,不要單純從表面去了解上述原則,應該深入了解不同原則的實用性與限制,例如:個人特質錨點雖然可以塑造組織文化,但也可能限制組織發展,因此領導人必須不斷地自省,以突破核心能耐僵化的危機;又如:能夠與你特質互補的主管絕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但是他們不能夠取代你的領導。
領導力的重塑
近幾年來,管理思維隨著實務世界的典範移轉,觀念與做法日新月異,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原則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本書藉由對成功領導人行為的分析整理,揭示了那些值得所有企業經理人思考與內省的課題。讀者不應東施效顰,直接複製、拷貝再貼上,應從三軸面、五原則出發,思考塑造動態的平衡。
面對未來技術快速變遷與全球產業典範移轉的時代,建立動態平衡與重塑領導力,是每位領導者最重要的功課。人人手上都有影響世界的能量,應要能系統化、策略化地施展力量,讓改變成真、改革上路 !
邱奕嘉(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暨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