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毫不含糊的藝術欣賞
——推介《我的藝術欣賞書》
◎陳貺怡
《我的藝術欣賞書》雖然是一本為孩童製作的書,卻一點也不含糊。作者蘿西.狄金絲本身學的是藝術,編寫過好幾部非常著名的、向孩童介紹藝術的書。本書並由前英國倫敦國家畫廊教育推廣部的主任艾瑞卡.蘭姆(Erika Langmuir)所審定,這些一流的專家學者們並不吝惜把一己的精力投注在童書的編寫上,這也是本書之所以簡單易讀,卻又水準獨具的原因。
細讀這部書,則發現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生動筆法,將孩子們帶進豐富的西方藝術世界之中:從解答最基本的「何謂藝術」、「為何製作藝術」等問題,及介紹藝術家用來創作的材料、工具和方法等開始;然後從油畫的發明所產生的革命,順勢帶進「文藝復興」;緊接著展開西方藝術史中繁花似錦般的三十餘幅名作之賞析,幅幅皆是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
但作品的賞析並非唯一的目的,作者試圖藉著時序串聯與賞析內容的編排,將藝術史帶進孩童的世界。研究藝術史的學者都知道,每一幅作品做為人類活動的產物,其製作其實受到諸多因素的牽動,經歷了經緯交織、層層疊疊的複雜過程。在受到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影響的維也納學派(Vienna
school,1920年代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哲學流派)學者的眼中,作品本身是自主的。色彩、線條、空間、量塊等形式元素組成的「形式」(form),有其內在的生命與邏輯,能發展與演變。但更多的學者認為在作品的背後,有不可輕忽的「作者」:他的技巧與天分、學習與師承、經歷與遭遇、思想與身體、心理、靈性等等,皆主宰著他的藝術創作。而包覆作品的,其實還有產生這作品的時代之一切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情勢,顯然也左右了對作品的品味,它的供需與流通。大部分的藝術欣賞書將作品從其作者與背景中抽離,只做形式上的賞析,顯然大大折損了作品的內涵與意味,甚至是它的價值。
本書作者的野心顯然大了許多:在有限的篇幅中兼顧「作者」、「作品」與「背景」三個面向(我們大致可以發現圍繞在作品周圍的三段說明,各自側重於其中的一個面向),且以孩童能懂的語彙加以敘述。而這種將孩子們引導進完備的藝術世界中的意圖,更自然而然的以網路連結的方式加以延伸:對於求知欲旺盛或對某個議題特別感興趣的孩子們,可以在網路連結中獲得更多的資訊,培養研究的興趣,學習自我教育的技能。
筆者在留學法國期間,經常流連於巴黎羅浮宮,每每與拿著筆記本、煞有介事的「研究」的小小藝術愛好者們擦肩而過。其實,文化素養必須透過累積與沉澱的過程方能獲致,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國民對精緻文化的興趣,就必須從小開始。這本《我的藝術欣賞書》是一本引導兒童入門的好書,甚至不只告訴他們如何欣賞藝術,而是給予他們一把終生受用、開啟研究藝術大門的鑰匙。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