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七日遊:天價藝術品,這麼貴到底誰在買啦!(藝術市場探密2015全新封面改版)

藝術市場七日遊:天價藝術品,這麼貴到底誰在買啦!(藝術市場探密2015全新封面改版)
定價:350
NT $ 263 ~ 356
  • 作者:莎拉.桑頓
  • 原文作者:Sarah Thornton
  • 譯者:李巧云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5-12-2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364479
  • ISBN13:9789571364476
  • 裝訂:平裝 / 33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天價藝術品,這麼貴到底誰在買啦?!
 
  《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最佳藝術書籍
  藝術拍賣的瘋狂競價,究竟這是一場騙局、錯覺,抑或造神運動?
  藝術家、策展人、藝評家、藝廊、拍賣公司、收藏家,藝術品價值最終由誰定奪?
  瘋狂攪動藝術市場的關鍵為何?想瞭解當代藝術,一窺藝術市場交易祕辛的最加入門指南。

  特別收錄
  已故國寶級建築師漢寶德 生前專文評論

  藝術品價值多少端看你願意付多少錢決定
  炙手可熱的藝術品並非突然冒出,它是藝術家、畫商、策展人、藝評家、經紀人、收藏家聯合「製造」出來的。作者莎拉.桑頓(Sarah Thornton)花了5年的時間,走訪5城6國,將其280次貼身採訪整理成7篇故事,為大家探索藝術世界的祕密,是了解現代藝術的最佳指南。

  在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之間,藝術品更像房地產。部分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就像坐南朝北的建築叢中的套房;部分作品則像有三百六十度視野的閣樓。要在藝術市場賣得高價,作品的「估價」更勝於「評價」:

  1. 棕色的畫不如藍色或紅色的畫;憂鬱的畫不如讓人愉快的畫。
  2. 男性的裸體畫通常不如大胸脯女性的畫。
  3. 超過電梯大小的作品,只在市場的特定角落有銷路。
  4. 繪畫是最受歡迎的藝術品。
  5. 新興、年輕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容易受到高度注意。
  6. 藝術品是否在市場中初次亮相,或已轉手過好幾次,對搶手程度亦有衝擊。
  7. 藝術品跟過哪些收藏家,不僅為人津津樂道,無形中也提高了它的價值。
  8. 獲得泰納獎提名,作品售價會提高1/3,得獎則會使售價暴增一倍。

  藝術市場生態全覽
  Chapter 01  藝術拍賣會
  Chapter 02  藝術批評課
  Chapter 03  巴塞爾藝術博覽
  Chapter 04 「泰納獎」決選
  Chapter 05 《藝術論壇》雜誌
  Chapter 06  村上隆工作坊
  Chapter 07  威尼斯雙年展

本書特色

  置身藝術世界中的感受→鮮活地描述了一個特殊社會的人生百態,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割喉競爭、它的奇特、它的光鮮亮麗,以及其中的神祕運作方式。

  挑動讀者的思考與反應→藝術世界是由不同的次文化交集而成,每一種文化對藝術的定義都有不同的主張,書中每一個有聲音的人都同意,藝術應該挑起人的思考與反應。

聯合推薦

  《藝術家》雜誌發行人 何政廣 音樂人、文字者、收藏家 姚謙
  跨界王 黃子佼 作家、資深媒體人 陳文茜 東之畫廊董事長 劉煥獻

  專文導讀
  羅芙奧藝術集團副董事長 郭倩如 《當代藝術新聞》總編輯 鄭乃銘

各界盛讚

  「《藝術市場七日遊》一書當經得起時間考驗。作者桑頓鮮活地描述了一個特殊社會的人生百態,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割喉競爭、它的奇特、它的光鮮亮麗,也知道那個世界裡頭充滿了哪一類會在高中不受歡迎的人物。」——李絲莉.卡米(Leslie Camhi),《時尚》(Vogue)雜誌

  「本書對當代藝術的神祕運作方式,提供了清晰而有趣的敘述,桑頓自我節制,未對當代藝術提供自作聰明或過於籠統的答案;她的報導嚴謹,而字裡行間有許多絃外之音,讀者可以自己去做聯想。」 ——彼德.艾斯普登(Peter Aspden),《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本精采好書──充滿細節、有閒話性、又有洞見。讀到結尾時,你幾乎可以了解為何避險基金操作高手史蒂夫.柯恩(Steve Cohen)會拿出八百萬美元來買一個泡在甲醛裡的十四呎長爛鯊魚。」——丹.皮特森(Thane Peterson),《商業週刊》(BusinessWeek)

  「對時時受身分地位驅動的藝術世界,桑頓有精闢獨到又趣味橫溢的民族文化誌式的記述。她對藝術世界若干最負盛名機構的剖析,既優雅又諷刺,令人回味無窮。」——《出版人週刊》評論(Publishers Weekly)

  「桑頓是一位有學術專長與傑出寫作計畫的史學兼社會學家,也是一位眼光獨到的觀察家兼寫故事能手,她簡潔有力的句子透露了豐富的資訊。她從藝術的第一線精闢報導,對藝術家、畫商、藝評家與收藏家的眾生相,有著畫質清晰的描述,對創意轉變為商品過程中的內在矛盾,也有深入的解析。」——唐娜.席曼(Donna Seaman),《書單》(Booklist)

  「桑頓就好像我們派出的私家偵探一樣,她帶著讀者空降到一個奇妙的藝術世界之中,讓我們了解藝術世界運作核心中的靈魂與各種細節。」——亞倫.楊托伯(Alan Yentob),《英國廣播公司》(BBC)創意總監

  「全程親臨現場、親眼所見的描述讓人讀之有味,在桑頓一雙巧手之下,藝術世界精緻誘人的次文化在我們面前展現開來。她引人入勝、慧黠與鮮活的敘述,讓我們了解當代藝術是如何扮演大眾娛樂的新角色。」——邦諾書店(Barnes &Noble),「發現新秀作家」方案

  「桑頓抓住了貫穿藝術世界殿堂的本質、魅力、複雜與矛盾,讓局外人著迷不已。」——克里斯.米紹德(Chris Michaud),《路透社》(Reuters)

  「高明而引人入勝,透過圈內人的眼光來看今天的藝術世界。一本必讀的好書。」——安娜琳.史旺(Annalyn Swan),美國普立茲獎得主

  「讓人忍不住想一頁接一頁地看。我擔心這本書揭開了太多的神祕面紗,下一代的藝術家突然之間會面對資訊爆炸。」 ——葛萊森.裴利(Grayson Perry),英國藝術家

  「如果藝術世界總是像一扇大門深鎖的謎團,那麼本書便是打開這個謎團的鑰匙。桑頓的書到處都是各種問題的答案。誰會花一千三百萬美元購買一件藝術品?誰在負責拍賣工作?藝術批評的重要性何在?藝術家如何去締造成功?」——《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莎拉.桑頓 Sarah Thornton


  擁有加拿大蒙特婁康科狄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的藝術史學士學位與蘇格蘭史崔克萊大學(Strathclyde University)社會學博士學位,經常以藝術史學者與社會學家的雙重角色為文剖析藝術世界的人生百態與社會各種次文化中的現象。桑頓的《藝術市場七日遊》與《俱樂部文化》(Club Cultures)二書出版後甚受好評,並曾譯成多種文字。作者她有關當代藝術世界與藝術市場的文章曾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藝術論壇》(ArtForum)、《紐約客》(The New Yorker)刊出,她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視與電台與《英國公共電台》(NPR)的撰稿人。桑頓在加拿大出生,目前定居倫敦,現職為《經濟學人》當代藝術的首席撰稿記者。

譯者簡介

李巧云


  國立師範大學社教系新聞組學士、美國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英文研究所英文教學組碩士。現任大學兼任講師。
 

目錄

推薦序 1 從關鍵角色了解藝術市場的瘋狂 郭倩如
推薦序 2 藝術世界的造神運動 漢寶德    
推薦序 3 從藝術產業的價格,看出人性價值的落點 鄭乃銘

前言

CHAPTER 1  藝術拍賣會


一個充滿災難及流血場面的競技場
群眾的一窩蜂心理學
售出藝術品的速度驚人
達爾文進化論的優雅版

CHAPTER 2  藝術批評課

一門藝術養成教育中最難忘的課
畢業後的出路是什麼?
行動藝術表演的模仿秀

CHAPTER 3  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精華中之精華的博覽會
收藏是個人的眼光與願景
收藏是可以刻意「製造」的

CHAPTER 4 「泰納獎」決選

有如國家盛事的大獎
四名被提名人各有所長
評審團當中的遮羞布
決定自有其內在邏輯

CHAPTER 5 《藝術論壇》雜誌

自六○年代起即建立專業權威
一個不同貨物存放的場所
掌握六萬份銷路的生產部門
與藝術史世界保持策略關係
孤芳自賞的品牌標記

CHAPTER 6  村上隆工作坊

極其複雜但不孤芳自賞的大師
重視行銷與通訊的工坊
對展覽擁有最後的同意權
最接近通俗文化的藝術
歷來體積最大的自我雕塑

CHAPTER 7  威尼斯雙年展

一場為尋找新傑作的馬拉松
展覽須觸及當代藝術的神經末梢
充滿地緣政治的展館
藝術世界是平的

後記
 

推薦序一

  從關鍵角色了解藝術市場的瘋狂


  藝術世界是一個複雜、詭異、多變卻極為迷人的世界,我到全世界尋找藝術品,蒐集精美的藝術書籍,其中也包括關於藝術市場不同面向的書。當我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真是雀躍不已,終於有人清楚地將藝術世界的關鍵角色,忠實地記錄分析。

  藝術市場包括了藝術家、策展人、藝評家、藝廊、拍賣公司等六大角色,這些角色決定了藝術品的價格與價值,再經由收藏家、美術館與各種展覽,肯定與接受其價值與價格。這些角色的互動過程,建立出一個精采又無與倫比的藝術世界。藝術家希望得到重要收藏家、大美術館的青睞;策展人需要藝評家們為展覽選擇的藝術品美言;藝廊與拍賣公司則透過收藏家與藝術品的交流,為其訂出有形的價格;而收藏家又藉由策展人、美術館為藝術品提高無形的價值。這一連串錯綜複雜的關係,交織出幾千年以來人類文明產物下的藝術世界。

  我常常跟藝術家相處,「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是他們的共通特性。藝術家有著與生俱來敏感的心靈,他們必須時常跟自己相處、跟自己對話、想辦法超越自己。要有好作品,這是必經且深刻的過程,且做起來並不容易─面對自己是無法逃避、毫無遮掩的。透過這樣的省思,他才能夠經由藝術的途徑表達所思,讓觀眾分享他們的感受。基本上,當藝術品完成時,藝術家就完成他的表達,再要他們以語言形式再度重現,無論對藝評家甚至藝術家本人都極為困難。

  收藏家則是與藝術家對立的角色,只是收藏家總是不自覺地以為自己是站在藝術家這邊的,收藏家喜歡與藝術家對話,企圖從藝術家口中了解自己對藝術品的詮釋是否正確(而藝術家最不喜歡,也最不自在的事就是談論自己的作品),或是看看藝術家下一步走向,是否對藝術品的價值有加分作用。而收藏家一旦從其中獲利,並得到相當大的自我肯定之後,常常喜歡跨界扮演起藝術世界中的其他角色,例如藝廊老闆、策展人等。對於原置身於藝術市場中的人士,常常覺得非常吊詭,心中也暗暗不看好,但是這些跨界的收藏家們,卻也能從非常軌中獲得成功。

  二○○八年春拍,當代藝術家培根(Francis Bacon)以一九七六年所做之三連幅作品《Triptych 1976》拍出八千六百三十萬美元,這是當代藝術家的最高價;二○一○年春天拍賣場上又再次創造世界藝術品的紀錄:畢卡索(Pablo Picasso)一九三二年的畫作《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拍出一億零六百五十萬美元的天價,無疑也促使市場更加瘋狂。作者從藝術世界最核心的關鍵角色,一一觀察與介紹,是了解這個世界最好的入門導讀。

郭倩如
(本文作者為羅芙奧藝術集團副董事長)

推薦序二

  藝術世界的造神運動


  這本書的作者是以專業記者的身分,探索了當代藝術市場的種種面向,使我們對這個神聖又神祕、介乎精神與商品之間的領域,得到明確的概念。在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升,精神滿足的需求水漲船高的今天,現代的知識分子對這個被認為代表高雅精神活動的藝術世界,確有深入了解的必要。

  我們常聽說藝術是無價的。這是什麼意思?無價可以解釋為不能以價格來衡量的。真正的藝術品擴大、提高世人的精神境界,是無法用金錢來訂價的。然而也可以說,藝術是天才對社會偉大的貢獻,再昂貴也是值得的。因此藝術品並沒有價值標準,多少錢都值得,一切只看想要擁有者內心的判斷。可是也有另一個極端的解釋:對於毫無興趣的觀眾,藝術品是一文不值的。

  我們似乎都接受了這些觀念,所以每看到媒體報導,某位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場中賣出天文數字的高價,反應是多元的。大多數人的反應是漠然的。他們只是好奇,有這樣好的東西嗎?有這個價值嗎?又有人在炒作嗎?有錢沒處花了嗎?都是可能的反應。總之,除了極少數經常出入拍賣場的收藏家與畫商之外,大多數人的眼裡,這個市場是一團迷霧。當然了,對於一般大眾,即使是美術館的展覽,也沒有多少吸引力,除非是教科書上的名家作品。

  無可否認的是,經過若干世紀文明世界的推崇,藝術已被放在神人之間的崇高位置。我們的教育體系即使沒有傳授給我們欣賞的能力,卻把這個觀念根深柢固地安植在我們心中,因此不懂或參不透藝術價值的人只能自慚形穢。對於成功的藝術家,我們只有崇拜、讚嘆。那個地位,歷經艱辛而得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有錢的人捧著美金去搶購,是高品味的地位象徵。

  這一切原本都是自然的。可是自從上世紀八○年代以來,藝術的共通價值被否定了。美感不再是藝術的共信基礎,藝術成為藝術家海闊天空隨意創作的東西,他想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他的創作是否為藝術,或在藝術界的地位為何,完全看他個人的信仰與信心,以及他的運氣。在這個撲朔迷離的時代,有一種人物是不可少的,那就是藝術批評家。藝術既失去了既定的標準,又只表現了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為什麼受我們崇拜,就必須有教會牧師一樣的人來告訴我們。社會大眾如同教會的信眾,要很虔誠地聽他說教,才能若有所感。不用說,藝評家是多數的,如同宗教是多數的,你可以選擇它所相信的指引者,找到崇拜與讚揚的對象。

  我們到哪裡找到這些牧師?在藝術界,要先找到出版物。藝評家的言論在藝術評論雜誌上發表,因此藝評雜誌就成為藝術迷霧中的明燈。他們是藝術與大眾間,也就是收藏家們的中介者。怎麼維持中介者的公正形象,使我們相信它印出的評論都是真心話,沒有商業利益在內,是藝評家與刊物的權威性建立的基礎。他們是領導風潮的人,也是製造英雄、塑造神祇的人。

  為了造神,藝術界想出另一種機制,那就是國際性的藝術獎。由幾位藝評家擔任評審,由有錢人出一點獎金,每年拱出戴桂冠的藝術家。這是認定天才的證書,也是在市場上成功的保證書。這樣的機制,就要結合學術界、媒體界與畫廊的力量,共同來維護一種新時代的價值,最後落實到金錢價格上。沒有人承認是為商業服務,包括畫廊在內,因此每一個人都是道貌岸然的,但大家最後仍然不得不瞟向拍賣場上的成果。

  這本書有趣之處,正是用一種超然的態度記錄、觀察了當代藝術市場整個生態體系中的真實。甚至連在藝術學院的學習過程也不放過。藝術學院的學生要怎麼努力,才能使自己的一生登上這條光彩的大道呢?有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創造出自己的風格,又得到藝評家的掌聲呢?而本書作者很誠實地告訴我們,富有階級的劣根性、拍賣場上的競爭、氣氛的營造,是拍賣官對收藏家心理充分掌握的結果。因此價格與價值是不相關的。

  但是藝術市場這種資產階級的感性遊戲,對於藝術的社會影響力有沒有正面的影響呢?我們會變得更有品味嗎?還是會使我們對當代藝術敬而遠之呢?就有待本書的讀者細心地思考了。

  總之,這是一本藝術市場生態的報告,很有看頭。

漢寶德
(本文作者為已故國寶級建築師漢寶德 生前專文評論)


推薦序三

  從藝術產業的價格,看出人性價值的落點


  藝術產業,說穿了,就是一個外表優雅、內底充滿虛假的社會縮影。

  作者桑頓擁有藝術史學的背景,但卻還有社會學博士學位,如此的背景,非常吻合現階段對於當代藝術能夠跳脫上個世紀詮釋的唯一入徑方式,而能貼合當代藝術與現在生活的節奏起伏。我始終覺得,從史學觀點來談藝術,固然是個極正統也行之有年的方法,但不應該是唯一。藝術的發展,基本上是立基於社會、放之於人類學的進展,而不是純然從創作與技法來為藝術表現劃分界線。

  桑頓在她這本書裡,展現了一種彷若電影多元不同時空的錯置手法,來引導出她所觀察到的藝術產業,這樣的書寫方式,非常跳Tone,但又非常吻合現代人運用電腦同時能夠開啟與進出不同視窗的型態。重要的是,她充分發揮自己社會學上的專精,來牽扯出在藝術方面的專業知識,以期讓讀者得以不是那麼制式化地來認識藝術與當代藝術產業。

  桑頓將她的書分成七個不一的視窗,每開啟一個視窗就等於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藝術產業的祭檯,她讓自己退居到一個文字記錄(或類似一位藝文記者)的角色;極為充分地透過每一個祭檯上所出現的角色,來點破這個產業諸多曖昧與現實。這種多少帶有窺探隱私的八卦新聞方式,但又掌握住每個角色在現實當中的真確性,兩相衝撞的結果就淡化純然會被歸類到揭人隱私的藝術後設小說窠臼,而成為一種既寫實但又能散發出專業素養的「現實主義藝術書刊」。

  比如說,她在拍賣公司的篇章裡,適度套用別人的話語點破「拍場,也就是一個高級殯儀館」,就頗令我噴飯。究其實,拍場文化絕對是個合法、最允許公開造價的場域。在過去的社會定義裡,拍賣,意味著減價、撿便宜。可是,現代社會在提到藝術拍賣會的時候,則與製造高價畫為等號;更露骨一點說,拍賣會在當代藝術範疇中,已經淪為一種新時代的藝術家造神祭壇!藝術本身的價值性,轉而在公開領域中締造,這與畢卡索那個時代相比,著實無法同日而語。作者不斷透過不同角色的進進出出,忠實地揭開西方已經徹底進化完成的藝術產業遊戲法則,相當貼近現實,但又都能在一個常規倫理中運轉,這點就不是現行亞洲當代藝術產業得以相提並論,也是亞洲藝術產業還需要長時間努力之處。

鄭乃銘
(本文作者為《當代藝術新聞》總編輯)
 

內容連載

前言

我唸藝術史時,有幸能親炙許多近代作品,但對這些作品怎麼流傳、怎麼會受到藝術批評家的注意,又是怎麼進入展覽的領域,以及如何行銷、賣出與被人收藏,卻不是那麼清楚。如今,活著的藝術家的作品已占據很大一部分藝術課程內容,我們有必要去了解他們的藝術創作背景,以及藝術創作從畫室進入美術館永久收藏之間的「價值化」過程(當然藝術創作也有可能進入垃圾堆,或其他各式各樣的中途站)。在威尼斯雙年展一章有重要角色的策展人羅伯.史托爾(Robert Storr)告訴我:「美術館的功能是讓藝術再度『無價』。他們把藝術品拿出市場、放到一個地方,讓它成為人民共同財富的一部分。」我的研究發現偉大的作品不僅是突然冒起來而已,而是「製造」出來的──不僅是由藝術家和他們的助理所創造,也是靠許多「支持」藝術品的畫商、策展人、藝評家與收藏家所共同造就。這並不是說藝術品本身並不偉大,也不是說進入美術館的收藏品不配在那裡;絕非如此。我只是要指出我們對藝術世界的共同信仰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簡單,也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神祕。

《藝術市場七日遊》敘述中的一個主題是,當代藝術已成為無神論者的某種另類宗教。藝術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經說,當「人」了解自己只是一項更大計畫中的一個「意外」或「偶然」後,他只能「自欺」或「自娛」一陣子。他補充說:「繪畫,或者是所有的藝術形式,現在已完全成為一種世人賴以分散自我注意的遊戲,而藝術家要搞出點名堂,必須真正深化這項遊戲。」對藝術世界的許多圈內人與其他的藝術愛好者來說,觀點驅動的藝術是一種存在的管道,透過它,他們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這需要很大的信心,但也讓深信箇中道理的人有心血未曾枉費的成就感。一如教堂或其他宗教性集會場所的社會功能,藝術活動也讓人因為共同的興趣而產生一種共同體的感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263
  2. 新書
    79
    $277
  3. 新書
    79
    $277
  4. 新書
    79
    $277
  5. 新書
    79
    $277
  6. 新書
    79
    $277
  7. 新書
    85
    $298
  8. 新書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