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

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
定價:360
NT $ 284 ~ 324
  • 作者:汪正翔
  • 出版社:田園城市
  • 出版日期:2015-10-0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229409
  • ISBN13:9789869229401
  • 裝訂:平裝 / 152頁 / 14.8 x 20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攝影作品集×影像工作誌×台灣風景私史

  本書有如一位攝影師的私人工作誌。這裡沒有美麗的大景、沒有必學的密技,也沒有飽滿的關懷以及閃亮的美少女;這裡只收納了充滿懷疑的人,以及許多不美的風景──屬於我的風景。

  如果典型的風景是一種正史,每當我捕捉非典型的風景時,其實也是在撰寫一段風景的私史;當這些風景投射回城市中,我便成了天橋下的說書人。這並非趨近美與真的線性過程,而是在現實之中想像出口的不同版本。

  也許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不曾真的發現出口,典型的風景沒有,非典型的也沒有。它們在某個片刻帶給我們驚奇,一旦習慣了,風景就成為日常,日常又轉為壓迫,然後我們再尋找另一個出口。我試圖在此獻上些許慰藉,有時候就是得假裝虛幻的事物是存在的,讓短暫的光凝結為影像,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雖然疲累,但仍有所追求。

--汪正翔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汪正翔


  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後至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SMFA)攻讀藝術創作(但不想念完)。目前往返碧潭與台北之間,接案維生,也從事攝影評論與創作。最喜歡的作家是桑多.瑪芮(Sandor Marai),最喜歡的歌手是尾崎豐。不喜歡現實的人,也不喜歡假正面。

  展覽經歷
  2015    個展「My Scenery Only for You」水谷藝術空間Waley Art
  2014    個展「現象世界」Nuki Space
  2012    聯展「美國夢在台灣」海馬迴光畫館

  出版經歷
  2015    攝影集《My Scenery Only for You》
  2014    攝影集《非風景》
 

目錄


你都拍些什麼?

前言
所謂自由攝影師

苗栗的豪華農舍
樂活家園

波士頓也有木屋
美國夢在台灣

幸福成拍攝的樣子
談婚禮攝影

用照片代表一個人?
談採訪攝影

跟著汪正翔遊台灣
拍攝自己所屬的社會階級

反攝影美學
非風景

My Scenery Only for You
 



你都拍些什麼?


  這本書記錄了我這幾年來對於攝影的思考,有些關於創作,有些關於工作,本來我只是習慣在臉書上發發牢騷,根本沒想過要發表,畢竟我攝影資歷尚淺,但這或許正是這些文字有些微意義的原因,因為我對攝影充滿了困惑。

  作為攝影師,每次有人問「你都拍些什麼?」我都很難回答,同時也會想,難道寫小說的會被問是寫什麼的嗎?(好吧,其實寫小說的可能也會被分類。)攝影有一個奇怪之處,那就是其分類通常會直接依照拍攝的對象,譬如拍風景、婚紗或是商品,即便是藝術攝影,也會分成人體、靜物等等,不像小說的分類經常是按照處理的主題。從這點來看,就可以知道攝影依賴對象的程度。

  剛學攝影的時候,總會努力強調自己不是單純捕捉真實,但是當攝影不是捕捉真實這件事也變成老生常談,就會發現不管怎麼說,攝影都與現實糾纏不清,甚至極端仰賴對象物。有時當我拍了一些明明只是場景或對象好看,卻被視為拍得好的照片的時候,我心裡都很慚愧,這並不是說攝影很簡單──看到那些宛如戰機操縱手冊的攝影技術書籍,我就會覺得攝影真的很難。

  攝影有很多技術細節以及操作觀念需要學習,但是相較於其他媒材,其過程還得大量仰賴器械自動完成,這讓對象本身的狀態變得格外關鍵。伊安.傑佛瑞(Ian Jeffery)在《攝影簡史》曾敘述早期的攝影者如何為此苦惱,因為創作者自身構作的成分好像被壓縮了:攝影者面對一個對象時,他主觀的意志是透過「引用」而非完全主觀的構作來表現;當自我作為一個拍攝的對象,那自我也會無比重要。我們都曾羨慕那些生命經驗獨特,彷彿可以若無其事拍出傑作的攝影家,他們表現自己、就已經是呈現了一個特別的存在。

  然而如果有人的生命經驗就是很平庸呢?哲學與文學也仰賴經驗,就算生活平淡的人,還是可以透過心靈遊歷的方式,建立宏大而精緻的世界。攝影可以嗎?但是即使可以,我們又要如何保持對象物直觀上的樣貌與特性(這也意味著保持攝影的特性),同時又深入一種抽象而特別的關係?

  我想起那些一心一意投身於攝影的前輩,他們常常看來正面又奮進,有的是帶著相機記錄抗爭現場,有的是長駐遙遠的偏鄉,關注不為人知的弱勢族群與文化。即便是那些不那麼具有現實關懷的作品,那種美也是飽滿得讓人充滿能量。如果真善美是就是這些作品的目的,以此為目的的攝影也應該是有意義的,可是我心中始終有個疑問──是否攝影就必須這樣呢?

  有很多人會說:我沒有想這麼多、我就是愛拍照。也許,那是因為照相真的很有趣,也很容易入手,所以成為一種讓大家變得獨特的快速方法。我也是這群人的其中一員,但是我並沒有變得獨特,我的人沒有,我的照片也沒有。許多攝影作品之所以獨特,其實是拍攝者本來就很獨特,所以他才會進入那樣的環境、接觸那樣的對象。小說或是詩都是如此,沒有人會因為使用的器材而變得特別。這樣的話,為什麼還要拍照呢?更不用說,為什麼要成為拍照的藝術家?

  我曾想像,真正的創作都不是自願的,而是創作者在人生苦痛中所產生不得不然的反應,就像麥可.齊莫曼(Michael Kimmelman)《意外的傑作》書中所描述的,藝術家真正創作的根源都在藝術之外,他們的終點也不必在藝術之內。我知道這是一種過時、混雜現代主義與存在主義式的藝術觀念,但是每當我想鼓起熱情作一位攝影藝術創作者,我就會覺得很哀傷。我沒有將人生困頓轉換成精巧遊戲的能力,或是說,如果我能轉換成功,也不會得到安慰。也許歸根究柢,我從來不是一個藉由攝影來表達想法的人,或是藉由攝影來感受世界。對我而言,一個人一輩子投身於小說是可以理解的,一個人一輩子都在打籃球也是很有樂趣的。可是一輩子拍照?我不知道。

  如果現在問我為什麼要拍照,我可以很坦白地說,那是因為我以為我會這件事,然後這件事跟我以前做的事好像不太一樣。但如果問我,為什麼喜歡看電影跟小說,我會說電影跟小說很好看。也許有一天,我會自以為可以開始拍電影跟寫小說,然後就開始覺得,從事電影與小說創作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也許人生最終沒有一件事是理所當然的吧,我們之所要一直告訴自己這是我的夢想、那是我的天命,是因為我們害怕有一天會發現,原來沒有一件事情是必要的,也沒有一件事情最終會帶給我們什麼。歷史留名不會,貢獻宇宙也不會。我們害怕這件事,所以我們討厭那些說出真相的人,也無法忍受那些膚淺又樂觀的人;我們羨慕那些篤定而平靜甚於那些懷疑而慘沮的人。我們痛恨詢問「然後」的人,所以常常用輕蔑的語氣詢問別人「然後呢?」其實這一切是因為我們無法期待未來,只能活在當下。

  如果有一件事,讓我們暫時遠離自己,但是又可以想像有一天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我們就會一直做下去,這就是我拍照的原因。我希望用這些文字與風景誌記拍照的這些年,同時對攝影致上某種並非虔敬但是真誠的心意。
 

內容連載

前言──所謂自由攝影師

我是一個靠接案維生的自由攝影師,同時也用攝影創作,這兩件事原本不見得相關,但由於我的創作都是從工作中發展出來,因此兩者的關係對我變得特別重要。

森山大道曾說:「自由攝影師就是像狗一樣四處在街頭遊蕩。」我就是這樣在街頭閒晃的人。以前並不真的體認到這件事,總以為會有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讓攝影者發揮才智並且得到合理的報酬,但事實上從來沒有過,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有時我說自己是攝影師,都會帶著羞愧,因為我知道並沒有一個確切的位置與報酬來肯定我的存在。

平常我總是抱怨連連,看到戶頭只剩四百九十九元時也會又驚又怒。但其實這件事並不奇怪,我本來就沒有用盡全力維生。當我從事攝影編輯時,聯絡過幾位所謂的部落格攝影師,老實講,就商業的標準,他們都拍得很好,你無法想像他們對一位美少女可以認真打光到那種程度。學藝術攝影的人,總覺得自己才有美感,實際上,那完全是兩回事。所以我常常去偷學那些沙龍攝影的招式,但是又不願意真心學習。很多人會說,那你為什麼不認真學一下?其實這就像商業攝影的人喜歡說「攝影是藝術」一樣,最好的情況當然是什麼都接觸,但有時候,選了一條路後就回不去了。

表面看來,攝影界的疆界比較不分明,所以藝術攝影家也可能在商業上有所成就。就謀生的層面而言,這是好事而不是壞事,不過這樣的情況也慢慢消失了。我不確定是因為專業分化產生的結果,還是由於攝影這個媒材因為科技進步,已經不具有獨佔性,就像輕便相機在十九世紀出現後,拍攝肖像的攝影工作室紛紛倒閉一樣,器材普及使傳統的肖像攝影師不再有優勢。

無論如何,我認為藝術攝影不該存有通吃的幻想。這並不完全源自現實因素,而是舉凡一個媒材走到「純」這件事,它關心自身的程度就遠超過關心市場以及觀眾。你很難要求創作者在窮究媒材與內在時,還要兼顧市場接受度;同樣地,我們也很難要求創作者既要努力面對大眾,同時又追求媒材與內在的極限。當人們說,創作與謀生要達成某種平衡與妥協,其實都說得太輕易了。更何況,這兩端從不對等。一位商業攝影師並不會因為作品不具備藝術性而全面懷疑自己,但藝術家卻會因為賺不到錢而真的活不下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84
  2. 新書
    85
    $306
  3.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