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逝了的歲月,
彷彿隔着一塊積着灰塵的玻璃,
看得到、抓不着。」
彷彿隔着一塊積着灰塵的玻璃,
看得到、抓不着。」
這是電影《花樣年華》,也是劉以鬯。
「讓世人重新認識,知道香港曾經有過劉以鬯這樣的作家,是最讓我開心的事。」——王家衛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系與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李焯雄|作詞人——經典推薦
「對倒」一詞譯自法文「Tête-Bêche」,是集郵專家用來描述印刷時發生了錯誤,導致兩張相連、卻一正一反的郵票。由於稀少罕見,所以價值不凡。有趣的是,這種郵票一旦分離,就立刻失去價值,成為兩張平凡的郵票。
1972年時,作者劉以鬯在倫敦吉本斯公司舉行的華郵拍賣上,投得一張「慈壽九分銀對倒舊票」。因此激發作者從對倒的意境中聯想、發展出此小說情節。更在三十年之後,讓導演王家衛拍出《花樣年華》這部著名作品。
本書主角淳于白是一位移居香港多年的男子,對城市充滿懷舊的傷感;亞幸則是浪漫天真少女,對未來憧憬富有想像。在同樣的街道擦肩而過;在同樣的時間流動中,轉向一樣的電視頻道;在戲院裡陌生的並肩而坐,偶有相望的成為彼此唯一的交會。
看似兩個人各自的心境感受描繪,在性別、思想、年紀的對比呼應下,讓香港的時代樣貌更為具體。以雙線並行的架構,以及作者擅長的意識流文字,各自發展兩位不相識的男女主角故事,卻又如對倒郵票的相連關係,讓獨立的生命產生特殊的意義。
本書收錄「短篇小說」及「長篇小說」;長篇在1972年的《星島晚報》開始連載;短篇則是1975年改寫並發表於當時的文學雜誌《四季》之中。前衛的書寫,震驚當時文壇且受到肯定,深刻地影響當代的香港文學界。
雖然《對倒》早已成為華人經典,更在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電影後紅極一時,翻譯成多國語言,竟從來未在台灣出版。我們希望藉著引介這部不斷激起漣漪的著名經典,讓台灣讀者有機會見證最美好的香港70年代,更能看到歷久彌新的小說文字,構築出來的迷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