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關於一所另類學校從誕生、崩解、到重生的故事。
也是關於一群大人與小孩,如何以生命和成長為代價,展開一場教育實驗的故事。
也是關於一群大人與小孩,如何以生命和成長為代價,展開一場教育實驗的故事。
給學生 如果有所學校讓你做自己,你想成為怎樣的自己?
給老師 如果你曾對教育充滿熱忱,卻被學生打敗,你該追尋理想,還是回歸現實?
給家長 如果你想把孩子送到另類學校,你期盼他可以長成什麼樣子?
給官員 如果你想改革教育,你該如何理解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大遊行後,臺灣的教育改革沿著兩條路線展開,一條是體制內改革,由國家發動備受矚目,也飽受批評;另一條走體制外革命,沒有資源、不被國家承認也鮮為人知。兩條路線好比孿生兄弟,從同個父母的懷抱誕生,卻走上不同的人生旅程。如今大家紛紛談論哥哥的改革故事,探究改革的成敗功過,相對之下,弟弟的實踐卻常常被忽略,甚至被遺忘。
本書要談論的,就是教改當中,被遺忘的體制外革命。
一九九五年在教改浪潮下,苗栗卓蘭山上出現了臺灣第一所體制外中學——全人中學。這是一所標榜自由、反對權威、反對填鴨考試的學校,它誕生於臺灣學生因升學壓力而頻傳自殺的年代。為了不讓下一代承受相同之苦,一群不滿體制教育的大人放棄原本安穩的人生,開啟實驗教育之路,尋找另一種教育改革的可能。
作者是全人中學第一屆學生,於三年後回到體制內學校。成人後,為追尋自己成長的祕密,作者重返全人中學展開研究,以大量的田野訪調與資料蒐集,爬梳全人二十年來從違法設校到合法立案,實踐自由教育的歷程。
在全人的故事中,教育的烏托邦實現過,學生自動自發學習、自主管理生活。但隨著不同學生的來臨,烏托邦失序了,學生不進教室上課,偷竊、欺負事件頻傳。從課程到生活,學生不斷挑戰教師的底線。當自由不再是靈丹妙藥,教育該如何可能?
本書揭露了理想教育的艱難,書中呈現的不是體制外教育的天堂,而是一群懷抱理想的教師,他們的挫折、矛盾與焦慮,以及一群在自由教育成長的學生,他們如何與大人衝撞,在說理、吵架與妥協的過程中,「成為他自己」。
隨著臺灣實驗教育的開放,有愈來愈多人選擇另類教育,「以學生為主體」也漸漸成為主流教育追求的目標。全人中學做為實驗教育的先行者,對於師生權力界線的拿捏、青少年同儕關係的影響,已有了深刻的經驗與反思,因此全人的故事或可成為當下思考教育問題的重要路標。
本書特色
◎沒有給出標準答案,但告訴你這群人如何找答案。
◎不再只是讚頌另類教育,而同時告訴讀者另類教育的美好與代價。
◎呈現一所學校改革的真實過程,顛覆大家對學校改革的想像,告訴大家學校改革如何可能實現。
◎一場臺灣本土實驗教育的紀錄。
◎不再只有家長與教師的觀點,書中大量呈現青少年(受教者)的觀點。
名人推薦
小野(作家)
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林國明(臺大社會系副教授)
陳雅慧(《親子天下》總編輯)
馮朝霖(政大教育系教授)
黃武雄(臺大數學系退休教授,教改重要論述者)
謝小芩(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謝國雄(中研院社會所所長)
做為一名社會的研究者,同時是全人的一員,若凡始終堅持把她所看所想所感所悟,忠實誠摯而不憚其煩地記錄下來。只有通過這段長長的甬道,你才會領會曾在那裡發生過的一切如何超現實,又如何可貴。一直看下去,若凡會帶你進入一頁頁新的風景,像走入山裡層巒起伏,最後走進「彎彎的婚禮」。二十年過去,那些偷吃自由禁果的孩子們長大了,進入社會,每一個人都揹著新的閱歷,也帶著舊的印記。──黃武雄(臺灣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如果學生與老師平起平坐;如果讓學生自己決定自己的學校生活;如果一個學校「沒有大人管」,那麼學生會變成什麼模樣?本書透過精彩的故事,報導了苗栗全人中學這場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教育實驗,它提供的答案出乎意料,超越了上述選項。──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在臺灣,研究全人中學這類「另類學校」或「體制外教育」的著作,不知凡幾,不過,少有著作像本書這樣,分析另類學校是如何「做」出來的。許多著作,或者探討政治、經濟、文化力量如何塑造另類學校的形成,而忽略學校內部的運作過程;有些分析學校運作的,則偏向於靜態的結構,很少關照學校裡老師和學生的實際互動、想法和作為。──林國明(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我等待了二十五年的書。當上個世紀的九○年代初,整個社會渴望教育改革的聲浪髙漲之後,「敎育改革」這四個字很快就和「失敗」劃上了等號,所有的譏諷和責罵蜂湧而至。其實一句話解釋這一切,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沒有徹底改變,想在體制內進行改變就會改成把原本的善意全都變成了四不像的大妖怪。我們幾乎完全遺忘了另外一批極少數在體制外進行教育改革的那些老師和學生,他們才是在這一波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真正的革命家。──小野(作家)
一群不滿體制的成年人,為了實踐理想,展開一場挑戰不斷、驚滔駭浪超出想像的青少年教育大冒險。作者以兼具局內人與局外人的獨特視角,為全人高中深情作傳,銘刻台灣另類教育實踐軌跡。──謝小芩(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本書呈現了教改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當我們高舉教改要以學生學習為主體;以啟發學習動機為最高目標時,都必須很殘忍的面對,若是學生的主體選擇偏食,若是學生對於學術課程沒有動機時,老師該怎麼辦?這些掙扎在書裡都有深刻的描繪。──陳雅慧(《親子天下》總編輯)
這本書討論的豈止是教育,也是愛,是人跟人之間可以為了彼此做出怎生的進退,衡量出新的界線,確保在這界線之內,也許不是你我最舒適的狀態,但是「我們」最舒適的相處模式。書中時常描述到教師的為難,多少次舉夜深談,多少回的商量與退讓,從中我也尋得了,在台灣寂靜多年的,師生相處的美好質地。──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本書基本上描寫全人實驗中學的誕生與成長,但是因為作者用心鋪陳學校創生的時代社會背景,讓讀者可以在學校與社會兩者的辯證關係中,更清晰理解一所另類學校建構創化的「系統圖像」,體認教育改革運動的人性動力與文化意義。──馮朝霖(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