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從台灣第一本短鯛專書出版到現在已經過了20幾個年頭。
在這二十年間水族市場變化很大,短鯛從早期純粹仰賴歐洲進口,中期一窩蜂進雜鯛來處理及掏寶,到近幾年從南美出口商或採集團隊以單一品系及特殊產地引進,種類越來越多,價格和接受程度也隨著景氣及魚源的多寡而上下巨幅波動。
好消息是一直有新種短鯛被發現、發表及販售,早先的夢幻魚種如紅帆、伊莉莎白及舊金等不再那麼遙不可及。但另一方面,有些種類如凱薩金寶及瑪迪拉藍袖,似乎魚源枯竭,已經許久不見其蹤。
環境在變,但對短鯛的熱愛及執著卻一直沒有稍減半分。從魚隻彼此的示威動作,到對魚間求偶的肢體語言,以及親魚產卵孵化期的顏色變化和護雛行為,每每讓人殷殷期盼,陶醉其間,犧牲再多休閒及睡眠也不悔,就怕錯過了某個展鰭顯色及親子同游的畫面。
從90年代到現在,陸續有多本原文及中文短鯛書籍出版,也豐富了讀者及愛好者對短鯛的了解和知識。本書籌畫許久,蒐集了德日兩國知名玩家及專業攝影師的照片,加上十幾年間從沒中斷過的各種短鯛收集及記錄,希望可以把近年來新發現及流通較廣的種類,以全新的樣貌及編排呈現給愛好者。文字不是此書的重心,盡可能用圖片及照片來表達魚隻的特徵及亮點。最後還另闢一章介紹適合與不適合與短鯛混養的南美燈魚,可以讓單調的短鯛缸更接近其野生環境。
對於短鯛知識的啟蒙,我要感謝早期一起徹夜玩魚聊魚經的同好,如曹昌祺教授、張文賢先生、沈裕民社長、謝立忠醫師及顏聖紘教授等人。另外,多家水族館對魚隻的取得及拍攝也幫助甚多,其中有石頭水族、澄澔水族、小黑的店、豐庭水族及瀧水族工作室等。當然還有許多可以互相討論互通有無的網友及網路上的賣家,無法在此一一列出。
最後謝謝蔣社長及陳總編在攝影技巧及編輯排版上的全力協助,使得此書得以順利出版。如果20年後,我們再來回顧今日此時玩魚的種種,希望野生棲地停止受到破壞,人工養殖水準日益精進,南美短鯛可以有更豐富的種類及面貌,而不是只能望著老舊的照片及標本,來憑弔這些南美雨林內的水中精靈了。
張永昌 2015年一月
大風中的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