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授權完整新譯本※
※全球熱銷三千萬冊‧美國讀者心中地位僅次於《聖經》的永恆經典※
※絨面裝幀、局部燙金的精緻典藏書盒版※
為了追求愛情,她不惜揮霍一切,
直到遍嘗顛沛流離,才明白什麼是真愛……
但無論如何,她都可以重新出發,因為──
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無與倫比的重量級大作】
世代珍藏的傳家巨作──《飄》,讀者最熱愛、影響最深遠的曠世經典!
文學史上最知名的女主角──郝思嘉,最惹人憐愛、家喻戶曉的迷人小說人物!
一書成名的傳奇作家──米契爾,低調筆耕十年,醞釀改變一生的驚世之作!
【無法取代的愛情經典】
改編電影《亂世佳人》獲奧斯卡十項大獎
榮獲國家書卷獎、普立茲小說獎
名列《時代》雜誌百大英語小說、國會圖書館評選「影響現代美國」書單
亞馬遜4.7星近完美評價、Goodreads讀書網站近65萬人次眷戀點評
日本寶塚歌舞劇團自一九七七年起改編演出超過千場
改編歌舞劇、音樂劇、芭蕾舞劇不斷於全球上演
【故事簡介】
她是地方上最耀眼的女孩,
偏偏愛上的是打算另娶他人的男孩。
她並不知道,緊接在愛情難題之後的,
是一連串的戰亂與離別……
郝思嘉並不是典型的美女,然而就是有股獨特魅力。她是塔拉莊園三千金中最受人矚目的大小姐,父親的寵溺使她自小具有女孩的驕縱任性,又如男孩般活潑好動。她喜歡大家奉承自己,將話題聚焦在自己身上,男孩們也都被迷得神魂顛倒。在眾多追求者中,她偏偏挑上不愛她的衛希禮。希禮訂婚前夕,思嘉急著向他告白,卻碰上在旁偷聽對話的白瑞德。瑞德表示欣賞思嘉勇於表達心意的精神,思嘉卻指責他的行為如小人般可恥,兩人就此結下樑子。
思嘉受希禮婉拒後,衝動接受韓查理的求婚,嫁至亞特蘭大,和希禮的妻子美蘭成為妯娌。不料南北戰爭開打,查理與希禮一同參戰後不幸逝世。短短數月之內,思嘉從一個天真的少女,變成負氣嫁出的少婦,又不幸成為獨自養育兒子的寡婦……
在如火如荼的戰爭中,天真爛漫的思嘉即使幻想與希禮再續前緣,卻也只能以「存活下去」為優先。成為寡婦的她,感情生活是否將再掀第二次波瀾?面對家園頹敗不堪,以及家人的生離死別時,她又有什麼轉變?思嘉將漸漸了解,在戰亂中生存之不易、親情與友情的可貴……
第一次婚姻,是因為衝動。
第二次婚姻,是為了生存。
第三次婚姻,是因為他說真的愛她……
最純真的愛戀、最傷痛的失落
全世代讀者一致感動的經典成長故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米契爾 Margaret Mitchell(November 8, 1900 – August 16, 1949)
瑪格麗特‧米契爾生於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受到擔任律師的父親與家族影響,自小熟知南北戰爭時期的歷史。自麻塞諸塞州的華盛頓神學院畢業後,曾於《亞特蘭大新聞週刊》工作。一九二五年與約翰‧馬許結婚,婚後持續在報上發表以南北戰爭時期為背景的文章,並開始動筆寫《飄》。一九三五年,米契爾向她的編輯送出厚達五英尺的手稿,起先暫定書名為《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翌年,這本流芳百世的小說終於定名為《飄》,正式出版。出版後再刷不斷,打破多項紀錄,一年內銷售百萬冊,也成為該年度美國最暢銷好書。
這部作品讓米契爾獲得一九三六年國家圖書獎、一九三七年普立茲小說獎,一九三九年改編成電影《亂世佳人》,由費雯麗、克拉克‧蓋博主演。這本書也是她生前唯一出版的作品。
《飄》的出版使米契爾在一夜之間變成美國文壇的名人,突如其來的盛譽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根據米契爾的女傭回憶:「小說出版的當天,電話每三分鐘響一次,每五分鐘有人敲一次門。家門口總站著一群人靜候瑪格麗特出門,以便請她在小說上簽名。」直到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六日因車禍喪生,米契爾再也沒有發表任何作品。她早年創作的小說《失落的雷森島》(Lost Laysen)於一九九六年出版,一時蔚為暢銷。而《飄》仍不斷改編為舞台劇、音樂劇、芭蕾舞劇,繼續活躍於全球各個舞台上,成為全世代讀者心中雋永的經典。
譯者簡介
龐元媛
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聯合專業考試及格,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剩餘者》、《遲來的守護者》、《圖解貓咪大百科》、《別當政治門外漢》、《第一探長的最後正義》、《記憶之塵:朱利安戰記》、《藍鯨誌》、《白蟻之魂》、《愛拉傳奇6:最後的試煉》、《時間漩渦》、《獅子與我》等書。
(翻譯第一章至第四十章)
林曉欽
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主修政治哲學,主要興趣為西方政治哲學史、當代思潮、族群政治等。現為自由譯者、編輯。譯有《橋:歐巴馬的生命與崛起》、《社群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批判》、《聖母峰之死》、《列寧的墳墓》、《芬蘭教育這樣改!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債的歷史: 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等書。
(翻譯第四十一章至第五十一章)
黃鴻硯
公館漫畫私倉「Mangasick」副店長,以撰寫台日另類漫畫介紹文、情報分享為日課,偶爾幫自家企劃的畫展發想文案,希望為夾在純藝術與御宅系統中間的圖像創作次文化圈盡棉薄之力。著有評論小誌《給好孩子的駕籠真太郎漫畫論》,譯作有《Another episode S》、《銀砂糖師與綠工房》、《向陽處的她》、 《惡人鎮》、安德斯‧德拉摩特「遊戲三部曲」第二、三集等書。
(翻譯第五十二章至第六十三章)
瑪格麗特‧米契爾 Margaret Mitchell(November 8, 1900 – August 16, 1949)
瑪格麗特‧米契爾生於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受到擔任律師的父親與家族影響,自小熟知南北戰爭時期的歷史。自麻塞諸塞州的華盛頓神學院畢業後,曾於《亞特蘭大新聞週刊》工作。一九二五年與約翰‧馬許結婚,婚後持續在報上發表以南北戰爭時期為背景的文章,並開始動筆寫《飄》。一九三五年,米契爾向她的編輯送出厚達五英尺的手稿,起先暫定書名為《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翌年,這本流芳百世的小說終於定名為《飄》,正式出版。出版後再刷不斷,打破多項紀錄,一年內銷售百萬冊,也成為該年度美國最暢銷好書。
這部作品讓米契爾獲得一九三六年國家圖書獎、一九三七年普立茲小說獎,一九三九年改編成電影《亂世佳人》,由費雯麗、克拉克‧蓋博主演。這本書也是她生前唯一出版的作品。
《飄》的出版使米契爾在一夜之間變成美國文壇的名人,突如其來的盛譽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根據米契爾的女傭回憶:「小說出版的當天,電話每三分鐘響一次,每五分鐘有人敲一次門。家門口總站著一群人靜候瑪格麗特出門,以便請她在小說上簽名。」直到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六日因車禍喪生,米契爾再也沒有發表任何作品。她早年創作的小說《失落的雷森島》(Lost Laysen)於一九九六年出版,一時蔚為暢銷。而《飄》仍不斷改編為舞台劇、音樂劇、芭蕾舞劇,繼續活躍於全球各個舞台上,成為全世代讀者心中雋永的經典。
譯者簡介
龐元媛
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聯合專業考試及格,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剩餘者》、《遲來的守護者》、《圖解貓咪大百科》、《別當政治門外漢》、《第一探長的最後正義》、《記憶之塵:朱利安戰記》、《藍鯨誌》、《白蟻之魂》、《愛拉傳奇6:最後的試煉》、《時間漩渦》、《獅子與我》等書。
(翻譯第一章至第四十章)
林曉欽
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主修政治哲學,主要興趣為西方政治哲學史、當代思潮、族群政治等。現為自由譯者、編輯。譯有《橋:歐巴馬的生命與崛起》、《社群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批判》、《聖母峰之死》、《列寧的墳墓》、《芬蘭教育這樣改!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債的歷史: 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等書。
(翻譯第四十一章至第五十一章)
黃鴻硯
公館漫畫私倉「Mangasick」副店長,以撰寫台日另類漫畫介紹文、情報分享為日課,偶爾幫自家企劃的畫展發想文案,希望為夾在純藝術與御宅系統中間的圖像創作次文化圈盡棉薄之力。著有評論小誌《給好孩子的駕籠真太郎漫畫論》,譯作有《Another episode S》、《銀砂糖師與綠工房》、《向陽處的她》、 《惡人鎮》、安德斯‧德拉摩特「遊戲三部曲」第二、三集等書。
(翻譯第五十二章至第六十三章)
序
導讀
在時代迷霧中求生存:《飄》的南方意識與莊園文化
文◎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教授蔡秀枝
「這一切等我明天回到塔拉再想吧……畢竟,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這是在《飄》的最終章,郝思嘉面臨親情、友情與愛情面面俱失的情形下,挺身面對人生挑戰的誓言。她始終相信只要重返塔拉莊園,她就永遠能夠汲取肥沃紅土中的養分與力量,重新出發。
《飄》這部歷經十載才完成的巨作,以美國喬治亞州棉花田莊園與亞特蘭大城為背景,藉由塔拉莊園千金郝思嘉的成長,及其不受南方淑女傳統綑綁的精明現實性格,傳達了莊園文化在戰後遭受之衝擊與亞特蘭大南方貴族戰敗後生活上的窘迫無能。戰前養尊處優的郝思嘉,在南方戰敗後必須精打細算,親自工作,挑起養活一大家子溫飽的重擔,每當機會出現,她為了狠狠抓住一線生機,就會愈來愈像她堅毅而現實的愛爾蘭父親,同時也愈來愈遠離象徵南方淑女傳統的母親教誨。在這政局動蕩、價值觀驟變的時代背景中,書中南方莊園貴族戰前戰後的際遇對照,與郝思嘉一身傳統與革新的衝突矛盾,正是南方文化從戰前富饒到戰後失序的微型縮影。
南方淑女的品德傳統日漸式微
昇平時期,南方男性對女人的保護是一種浪漫貴族式的騎士精神表現,南方女士們也樂於扮演柔弱角色來獲得保護,她們從小受到叮囑,得讓身邊的人覺得愜意和舒適,男人順心暢意又有尊嚴時,對身邊的女性將會更加愛慕呵護。依循這樣的貴族騎士精神發展,以蓄奴的莊園主人為首,南方白人發展出一套南方的社會階級體系:以奴隸制度作為整個社會貴族政治與莊園經濟的勞動力底層,鋪陳出上層的政治、文化、法律制度等的差異政治,並藉由這樣的差異政治形成貴族階級在經濟上掌握命脈的關鍵地位,在社會、政治與文化意識上亦確保其權力的貫徹與優越性。
但是正如蓄奴制度的正當性成為引發內戰的原因之一,性別差異政治的傳統在戰時也不時因為南方政經文化場域的劇烈變化而逐漸遭到質疑,甚至變得更加難於遵守。例如,依照南方傳統,淑女不該隨意任陌生男子搭訕,或讓男子登堂入室,但是戰時大多數成年男性皆已上戰場,導致社交場合裡的傳統騎士精神與性別政治已無法嚴格維護。雖然亞特蘭大的輿論界仍努力固守某些界線,例如為了避免看見處女不宜的異性身體,年輕未婚的小姐不能做傷兵護理工作,只能在康復病房照料傷患。
南方意識在戰後的潰散
一八六四年,在薛曼的焦土政策下,喬治亞州的工業設施與鄉間的房舍、農莊、穀物、家畜都遭到無情的燒毀。因為薛曼將軍認為邦聯的力量主要來自南方白人對於邦聯的物質和道德支援,所以他想藉由摧毀工廠、農莊和鐵路的方式,來打擊邦聯軍隊的後援,使邦聯軍隊潰散。米契爾身懷新聞工作者的精湛功力,深入研究南北內戰期間與戰後重建期的喬治亞州和亞特蘭大,將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巧妙融入小說情節,成為故事發生的最佳場景。
正是在亞特蘭大這樣重要的樞紐位置,讓郝思嘉必須在輿論的壓力下,協助各種義務服務,以表示對邦聯的忠貞與奉獻,同時又因為地利之便,得以見到許多充軍的南方男兒(都是些熟識的黑奴、上年紀的白人老人或年紀尚小的白人青年)和暫時返鄉、因軍需品缺乏而衣衫襤褸、沒鞋穿的軍人。
米契爾以虛構的小說轉化了重要的歷史記憶,她寫到郝思嘉親見薛曼部隊的兵士在塔拉莊園無恥掠奪,甚至放火燒房,正是戰後南方百姓普遍的心理傷害。而郝思嘉為了保衛家園,無論是舉槍殺人、為錢嫁給甘福隆、經營木材廠等堅毅的作為,除了顯示其體內積極勇敢的愛爾蘭血液正汩汩流動,令讀者動容不已,更與歷史文獻遙相呼應,重新再建構成一次虛實相映的文學事件筆記。南方人對邦聯的忠誠信賴、南方邦聯軍隊補給的匱乏與訓練的不足、南方人對北軍戰勝後各種剝奪與壓制的痛恨和恐懼,都生動地在米契爾的筆下,藉由人物與故事傳達出來,這正支撐起米契爾意圖以南方觀點來重構這段記憶的文學野心。
莊園、黑奴、性別差異:南方意識特有的文化景觀
小說中除了呈現莊園主人由豪奢到困頓的生存掙扎,也揭示了恐怖生死場景中,莊園背景裡種族、政治、性別文化在政治角力之下被迫展現之迷思。南與北政治、軍事、社會認知上的辨識煙霧,人際之間的誤會、偏見等理解屏障,以及種族、性別、社會階級問題等深層矛盾,一切交相碰撞出的疑問迷思,都交融於郝思嘉不斷為生存奮鬥的主要故事線中。
米契爾在小說中,對於莊園、棉花田、黑奴、蓄奴文化、邦聯國家主義和性別差異政治傳統等南方特有的文化景觀,藉著郝思嘉、白瑞德、衛希禮、韓美蘭等人物的審視與批判態度多方呈現,並非執於一詞。《飄》的敘事所再現的其他南方意識,如:蓄奴體制的正當性、南方黑人的忠誠、南方白種男性的英勇、南方白種女性的犧牲等等,都在某種程度上被美化、合法化,是平行於豐富情節的意味深長的弦外之音。
所以書中人物不斷呈現下述對照:他們或遵循南方要求女性應當嫻淑嬌弱之傳統價值,或執著於挑戰禮俗對「南方佳麗」的言行束縛;或讚揚黑奴對主人的忠誠,或貶抑解放黑人的「恐怖」行徑;或熱烈支援邦聯大業,或戳穿這股愛國熱誠之虛無。藉由郝思嘉的眼睛,米契爾等於是直言批評戰敗後南方沒落世家的逃避主義,雖然郝思嘉本身因為愛情,而無法看清衛希禮正是這樣一位不敢面對現實人生、寧可躲藏在幻想世界中的人。戰敗不僅使支持南方強勢棉花經濟的莊園蓄奴體制全面潰敗,也使南方莊園因為戰爭荒廢、被毀、黑奴散逃,使得不具能力的莊園主人與戰後僅存的子弟們在家業無以為繼之下,只能面對被淘汰的命運。戰敗之後的南方,不再是繁花盛開的春天,而是蕭瑟冷冽的寒冬。內戰前一派悠閒高貴的紳士淑女,現在僅能藉著忽視現實而苟活:他們是被征服的公民,他們熱愛的土地遭敵人蹂躪;他們眼見流氓愚弄法律,自己深受過去的奴隸威脅;男人們被剝奪公民權、女人們受盡侮辱──但是他們卻不肯真正面對問題。郝思嘉清楚意識到世界已經改變,這些人卻緊緊抱住過去熟悉的東西不放。他們看到殘酷的現實,卻一笑置之,不願正視。他們從過去汲取勇氣,她則向未來汲取勇氣。
新時代的迷霧:不安的生存狀態與匱乏的精神寄託
郝思嘉雖擁有放眼未來的膽識,卻不表示她完全理解該如何通過新型態社會的考驗。戰後,她開始知道什麼是貧困,對飢餓湧現無窮的恐懼,尤其是在塔拉莊園恐怕要被迫出讓時,她的心神狀態更是衝動緊繃,希禮卻不能給她任何安慰或支援。在受到巨大的不安全感驅使之下,由於一心想求生存,她的內心也漸漸變得冷酷無情,母親過去的教誨都不再有用,為了保住塔拉,她可以用身體找白瑞德做交換,白瑞德無力支援後,她便立即轉向甘福隆進行勾引與欺詐。
在她不斷重複的噩夢中,她總是又冷又餓,害怕潛藏在濃霧裡的鬼怪襲來。這個夢中迷霧象徵著她極度不安的生存狀態,然而她需要的不只是溫飽無虞,因為這樣的恐懼不安,是心因性的。她只有在象徵舊時回憶的塔拉莊園裡,才能得到安全。這就是為什麼本書中黑嬤嬤是如此重要,因為她正是聯繫塔拉莊園與母親溫暖懷抱的重要象徵。
但是我們或許不宜簡單地將黑嬤嬤與其他願意留在塔拉的忠心黑奴,都視為忠心耿耿的黑人表徵,因為米契爾這部作品最重要的敘事主題終究是圍繞著南北衝突與新舊之爭。米契爾雖追憶過去南方的美好,但這樣的懷舊終究是透過一層南方白人的玫瑰色透鏡來觀看,並未真正剖析並回應時代對蓄奴制度的抨擊,與對自由人權的渴求。
南方人似乎仍活在那令人憂傷又懷念的美好年代,他們雖然已經被這場戰役打垮,過去的富裕安泰已經不再,但是誰也不願意承認失敗,誰也不打算改變觀念。郝思嘉從他們身上看見端倪了,但是儘管她大膽地邁開步伐,走向新興一代的倫理觀,卻也不免被困在對物質的占有欲中,而無法深切反省自己的情感問題。情感陷入困境的郝思嘉在米契爾筆下,開始掌控食物、衣物、塔拉莊園,甚至黑嬤嬤。這樣的掌控之下,似乎又會將我們帶回到舊時代:龐大的莊園裡,黑人快樂地工作,南方的俊男美女們,在黑嬤嬤們的照顧下愉快度日。相形之下,同樣身處重建年代中,韓美蘭拮据的小客廳中,一樣也聚集了許多緬懷過往的人們。美蘭對於賓客的照顧與她經年累月的南方淑女修養是相連貫的,而這種性格又恰好是思嘉的率直與自利所不能容忍的,兩個人物的對比又使得南方女子的形象更加鮮明。
故事的最終,米契爾對郝思嘉的情感歸宿並沒有給出結論,究竟白瑞德是否會成為她下一個囊中之物?另外,郝思嘉是否對差異有著特別的敏感度?皮膚黝黑的白瑞德究竟是否有任何一點黑人血統的暗示,或者,如書中敘事指涉他「印地安人一般輕快的步伐」,他是否真的可能有著印地安人的血液?在舊社會崩解,新興階級興起之時,郝思嘉與白瑞德做為南方的新興代表,是否亦隱約透露了敘事者對純種崇拜的揚棄,以及混雜在南方的可能性與發展性?
在引人入勝的情節以及氣勢磅礡的餘韻之外,本書尚能細細梳理出豐富的南方文化景觀提供審視品味,來自塔拉莊園的郝思嘉──其顛沛流離的十數年成長歷程,可說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南方意識象徵。
在時代迷霧中求生存:《飄》的南方意識與莊園文化
文◎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教授蔡秀枝
「這一切等我明天回到塔拉再想吧……畢竟,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這是在《飄》的最終章,郝思嘉面臨親情、友情與愛情面面俱失的情形下,挺身面對人生挑戰的誓言。她始終相信只要重返塔拉莊園,她就永遠能夠汲取肥沃紅土中的養分與力量,重新出發。
《飄》這部歷經十載才完成的巨作,以美國喬治亞州棉花田莊園與亞特蘭大城為背景,藉由塔拉莊園千金郝思嘉的成長,及其不受南方淑女傳統綑綁的精明現實性格,傳達了莊園文化在戰後遭受之衝擊與亞特蘭大南方貴族戰敗後生活上的窘迫無能。戰前養尊處優的郝思嘉,在南方戰敗後必須精打細算,親自工作,挑起養活一大家子溫飽的重擔,每當機會出現,她為了狠狠抓住一線生機,就會愈來愈像她堅毅而現實的愛爾蘭父親,同時也愈來愈遠離象徵南方淑女傳統的母親教誨。在這政局動蕩、價值觀驟變的時代背景中,書中南方莊園貴族戰前戰後的際遇對照,與郝思嘉一身傳統與革新的衝突矛盾,正是南方文化從戰前富饒到戰後失序的微型縮影。
南方淑女的品德傳統日漸式微
昇平時期,南方男性對女人的保護是一種浪漫貴族式的騎士精神表現,南方女士們也樂於扮演柔弱角色來獲得保護,她們從小受到叮囑,得讓身邊的人覺得愜意和舒適,男人順心暢意又有尊嚴時,對身邊的女性將會更加愛慕呵護。依循這樣的貴族騎士精神發展,以蓄奴的莊園主人為首,南方白人發展出一套南方的社會階級體系:以奴隸制度作為整個社會貴族政治與莊園經濟的勞動力底層,鋪陳出上層的政治、文化、法律制度等的差異政治,並藉由這樣的差異政治形成貴族階級在經濟上掌握命脈的關鍵地位,在社會、政治與文化意識上亦確保其權力的貫徹與優越性。
但是正如蓄奴制度的正當性成為引發內戰的原因之一,性別差異政治的傳統在戰時也不時因為南方政經文化場域的劇烈變化而逐漸遭到質疑,甚至變得更加難於遵守。例如,依照南方傳統,淑女不該隨意任陌生男子搭訕,或讓男子登堂入室,但是戰時大多數成年男性皆已上戰場,導致社交場合裡的傳統騎士精神與性別政治已無法嚴格維護。雖然亞特蘭大的輿論界仍努力固守某些界線,例如為了避免看見處女不宜的異性身體,年輕未婚的小姐不能做傷兵護理工作,只能在康復病房照料傷患。
南方意識在戰後的潰散
一八六四年,在薛曼的焦土政策下,喬治亞州的工業設施與鄉間的房舍、農莊、穀物、家畜都遭到無情的燒毀。因為薛曼將軍認為邦聯的力量主要來自南方白人對於邦聯的物質和道德支援,所以他想藉由摧毀工廠、農莊和鐵路的方式,來打擊邦聯軍隊的後援,使邦聯軍隊潰散。米契爾身懷新聞工作者的精湛功力,深入研究南北內戰期間與戰後重建期的喬治亞州和亞特蘭大,將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巧妙融入小說情節,成為故事發生的最佳場景。
正是在亞特蘭大這樣重要的樞紐位置,讓郝思嘉必須在輿論的壓力下,協助各種義務服務,以表示對邦聯的忠貞與奉獻,同時又因為地利之便,得以見到許多充軍的南方男兒(都是些熟識的黑奴、上年紀的白人老人或年紀尚小的白人青年)和暫時返鄉、因軍需品缺乏而衣衫襤褸、沒鞋穿的軍人。
米契爾以虛構的小說轉化了重要的歷史記憶,她寫到郝思嘉親見薛曼部隊的兵士在塔拉莊園無恥掠奪,甚至放火燒房,正是戰後南方百姓普遍的心理傷害。而郝思嘉為了保衛家園,無論是舉槍殺人、為錢嫁給甘福隆、經營木材廠等堅毅的作為,除了顯示其體內積極勇敢的愛爾蘭血液正汩汩流動,令讀者動容不已,更與歷史文獻遙相呼應,重新再建構成一次虛實相映的文學事件筆記。南方人對邦聯的忠誠信賴、南方邦聯軍隊補給的匱乏與訓練的不足、南方人對北軍戰勝後各種剝奪與壓制的痛恨和恐懼,都生動地在米契爾的筆下,藉由人物與故事傳達出來,這正支撐起米契爾意圖以南方觀點來重構這段記憶的文學野心。
莊園、黑奴、性別差異:南方意識特有的文化景觀
小說中除了呈現莊園主人由豪奢到困頓的生存掙扎,也揭示了恐怖生死場景中,莊園背景裡種族、政治、性別文化在政治角力之下被迫展現之迷思。南與北政治、軍事、社會認知上的辨識煙霧,人際之間的誤會、偏見等理解屏障,以及種族、性別、社會階級問題等深層矛盾,一切交相碰撞出的疑問迷思,都交融於郝思嘉不斷為生存奮鬥的主要故事線中。
米契爾在小說中,對於莊園、棉花田、黑奴、蓄奴文化、邦聯國家主義和性別差異政治傳統等南方特有的文化景觀,藉著郝思嘉、白瑞德、衛希禮、韓美蘭等人物的審視與批判態度多方呈現,並非執於一詞。《飄》的敘事所再現的其他南方意識,如:蓄奴體制的正當性、南方黑人的忠誠、南方白種男性的英勇、南方白種女性的犧牲等等,都在某種程度上被美化、合法化,是平行於豐富情節的意味深長的弦外之音。
所以書中人物不斷呈現下述對照:他們或遵循南方要求女性應當嫻淑嬌弱之傳統價值,或執著於挑戰禮俗對「南方佳麗」的言行束縛;或讚揚黑奴對主人的忠誠,或貶抑解放黑人的「恐怖」行徑;或熱烈支援邦聯大業,或戳穿這股愛國熱誠之虛無。藉由郝思嘉的眼睛,米契爾等於是直言批評戰敗後南方沒落世家的逃避主義,雖然郝思嘉本身因為愛情,而無法看清衛希禮正是這樣一位不敢面對現實人生、寧可躲藏在幻想世界中的人。戰敗不僅使支持南方強勢棉花經濟的莊園蓄奴體制全面潰敗,也使南方莊園因為戰爭荒廢、被毀、黑奴散逃,使得不具能力的莊園主人與戰後僅存的子弟們在家業無以為繼之下,只能面對被淘汰的命運。戰敗之後的南方,不再是繁花盛開的春天,而是蕭瑟冷冽的寒冬。內戰前一派悠閒高貴的紳士淑女,現在僅能藉著忽視現實而苟活:他們是被征服的公民,他們熱愛的土地遭敵人蹂躪;他們眼見流氓愚弄法律,自己深受過去的奴隸威脅;男人們被剝奪公民權、女人們受盡侮辱──但是他們卻不肯真正面對問題。郝思嘉清楚意識到世界已經改變,這些人卻緊緊抱住過去熟悉的東西不放。他們看到殘酷的現實,卻一笑置之,不願正視。他們從過去汲取勇氣,她則向未來汲取勇氣。
新時代的迷霧:不安的生存狀態與匱乏的精神寄託
郝思嘉雖擁有放眼未來的膽識,卻不表示她完全理解該如何通過新型態社會的考驗。戰後,她開始知道什麼是貧困,對飢餓湧現無窮的恐懼,尤其是在塔拉莊園恐怕要被迫出讓時,她的心神狀態更是衝動緊繃,希禮卻不能給她任何安慰或支援。在受到巨大的不安全感驅使之下,由於一心想求生存,她的內心也漸漸變得冷酷無情,母親過去的教誨都不再有用,為了保住塔拉,她可以用身體找白瑞德做交換,白瑞德無力支援後,她便立即轉向甘福隆進行勾引與欺詐。
在她不斷重複的噩夢中,她總是又冷又餓,害怕潛藏在濃霧裡的鬼怪襲來。這個夢中迷霧象徵著她極度不安的生存狀態,然而她需要的不只是溫飽無虞,因為這樣的恐懼不安,是心因性的。她只有在象徵舊時回憶的塔拉莊園裡,才能得到安全。這就是為什麼本書中黑嬤嬤是如此重要,因為她正是聯繫塔拉莊園與母親溫暖懷抱的重要象徵。
但是我們或許不宜簡單地將黑嬤嬤與其他願意留在塔拉的忠心黑奴,都視為忠心耿耿的黑人表徵,因為米契爾這部作品最重要的敘事主題終究是圍繞著南北衝突與新舊之爭。米契爾雖追憶過去南方的美好,但這樣的懷舊終究是透過一層南方白人的玫瑰色透鏡來觀看,並未真正剖析並回應時代對蓄奴制度的抨擊,與對自由人權的渴求。
南方人似乎仍活在那令人憂傷又懷念的美好年代,他們雖然已經被這場戰役打垮,過去的富裕安泰已經不再,但是誰也不願意承認失敗,誰也不打算改變觀念。郝思嘉從他們身上看見端倪了,但是儘管她大膽地邁開步伐,走向新興一代的倫理觀,卻也不免被困在對物質的占有欲中,而無法深切反省自己的情感問題。情感陷入困境的郝思嘉在米契爾筆下,開始掌控食物、衣物、塔拉莊園,甚至黑嬤嬤。這樣的掌控之下,似乎又會將我們帶回到舊時代:龐大的莊園裡,黑人快樂地工作,南方的俊男美女們,在黑嬤嬤們的照顧下愉快度日。相形之下,同樣身處重建年代中,韓美蘭拮据的小客廳中,一樣也聚集了許多緬懷過往的人們。美蘭對於賓客的照顧與她經年累月的南方淑女修養是相連貫的,而這種性格又恰好是思嘉的率直與自利所不能容忍的,兩個人物的對比又使得南方女子的形象更加鮮明。
故事的最終,米契爾對郝思嘉的情感歸宿並沒有給出結論,究竟白瑞德是否會成為她下一個囊中之物?另外,郝思嘉是否對差異有著特別的敏感度?皮膚黝黑的白瑞德究竟是否有任何一點黑人血統的暗示,或者,如書中敘事指涉他「印地安人一般輕快的步伐」,他是否真的可能有著印地安人的血液?在舊社會崩解,新興階級興起之時,郝思嘉與白瑞德做為南方的新興代表,是否亦隱約透露了敘事者對純種崇拜的揚棄,以及混雜在南方的可能性與發展性?
在引人入勝的情節以及氣勢磅礡的餘韻之外,本書尚能細細梳理出豐富的南方文化景觀提供審視品味,來自塔拉莊園的郝思嘉──其顛沛流離的十數年成長歷程,可說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南方意識象徵。
內容連載
郝思嘉並非美女,可是那些臣服於其魅力的男人卻鮮少察覺,湯家的那對孿生兄弟正是如此。思嘉的母親具有法國血統,出身美國太平洋濱的貴族世家,父親是氣色紅潤的愛爾蘭人。母親的細緻五官,父親的粗獷相貌,在她的臉上湊成過於鮮明的對比,顯得不甚協調。儘管如此,那仍是一張頗能擄獲目光的臉龐,尖尖的頦,方方的顎,一雙眼眸是淡綠色的,不帶一絲褐色,眼角微微上翹,還有濃密的黑色睫毛遮頂。眼眸之上是一雙往上翹的黑色濃眉,在她木蘭花般白皙的臉龐刻出一道醒目的斜線。那膚色就是美國南方淑女用心養護的完美膚色。她們戴上寬寬的淑女帽、面紗和長手套,唯恐喬治亞州的毒辣陽光折損了美貌。
一八六一年那個晴朗的四月午後,她和湯家的孿生兄弟湯司徒與湯伯倫一起,在她父親的塔拉莊園府邸的門廊坐著乘涼,全身上下就是一道美景,身穿新的綠色碎花薄棉布洋裝,十二碼長綿延起伏的布料,籠罩著內層裝著裙環的蓬蓬裙。腳上那雙綠色平底摩洛哥羊皮便鞋,是她父親最近在亞特蘭大買給她的,跟洋裝的顏色正好相配。洋裝完美呈現十七吋的纖腰,如此纖細的柳腰,三個郡的女子皆望塵莫及。緊身上衣也凸顯了二八妙齡少女罕見的傲人雙峰。縱然有樸素的及地長裙,梳得齊整又套上髮網的端莊髮髻,還有中規中矩疊放在腿上的一雙白皙小手,仍然掩藏不住她的真實本色。在那細心營造的甜美面容上,綠色的眼眸卻是熱情翻湧,任性執拗,活力四射,與她端莊典雅的舉止極不相稱。從小到大有母親屢次溫和告誡,又有黑人保姆嚴格管教,她不得不練就標準淑女氣質。那雙眼眸卻表露了她的本性。
在她的身旁兩側,湯家的孿生兄弟一派悠閒靠在椅子上,時而說說笑笑,時而隔著高高掛在臉上的金邊眼鏡,瞇著眼睛看著陽光,兩雙長腿吊兒啷當地交叉著,穿著高及膝蓋的長靴,露出長年騎馬養出的緊實肌肉。兄弟倆今年十九歲,挺著一百八十八公分高的身材,高高的骨架子,結實的肌肉,曬得黝黑的臉龐,火紅的頭髮,歡樂的眼神透著一股驕氣,身穿一模一樣的藍外套,深黃色長褲,就像兩團長得一模一樣的棉花果實。
一八六一年那個晴朗的四月午後,她和湯家的孿生兄弟湯司徒與湯伯倫一起,在她父親的塔拉莊園府邸的門廊坐著乘涼,全身上下就是一道美景,身穿新的綠色碎花薄棉布洋裝,十二碼長綿延起伏的布料,籠罩著內層裝著裙環的蓬蓬裙。腳上那雙綠色平底摩洛哥羊皮便鞋,是她父親最近在亞特蘭大買給她的,跟洋裝的顏色正好相配。洋裝完美呈現十七吋的纖腰,如此纖細的柳腰,三個郡的女子皆望塵莫及。緊身上衣也凸顯了二八妙齡少女罕見的傲人雙峰。縱然有樸素的及地長裙,梳得齊整又套上髮網的端莊髮髻,還有中規中矩疊放在腿上的一雙白皙小手,仍然掩藏不住她的真實本色。在那細心營造的甜美面容上,綠色的眼眸卻是熱情翻湧,任性執拗,活力四射,與她端莊典雅的舉止極不相稱。從小到大有母親屢次溫和告誡,又有黑人保姆嚴格管教,她不得不練就標準淑女氣質。那雙眼眸卻表露了她的本性。
在她的身旁兩側,湯家的孿生兄弟一派悠閒靠在椅子上,時而說說笑笑,時而隔著高高掛在臉上的金邊眼鏡,瞇著眼睛看著陽光,兩雙長腿吊兒啷當地交叉著,穿著高及膝蓋的長靴,露出長年騎馬養出的緊實肌肉。兄弟倆今年十九歲,挺著一百八十八公分高的身材,高高的骨架子,結實的肌肉,曬得黝黑的臉龐,火紅的頭髮,歡樂的眼神透著一股驕氣,身穿一模一樣的藍外套,深黃色長褲,就像兩團長得一模一樣的棉花果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4折$272
-
新書68折$544
-
新書75折$600
-
新書79折$632
-
新書79折$632
-
新書79折$632
-
新書79折$632
-
新書79折$632
-
新書79折$632
-
新書88折$704
-
新書9折$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