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漢‧劉劭《人物志》
隋唐之際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代。大略言之,它的斷代可以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到唐太宗即位,實行「貞觀之治」為止。這是一個社會由治到亂、復由極亂到大治的轉變時代,以作者的話來說,這是一個「魚龍混雜、大浪淘沙的英雄時代」。至於什麼樣的人是英雄?才智過千萬人者?仗義濟難,急人所急者?放蕩不羈,不遵法度者?隋唐史專家徐連達教授用最通俗、大眾的筆法,描寫這個風雲際會、英雄輩出的時代,將原本生硬、艱深的歷史典籍轉化為現代人能接受的語言文字,歷數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李密、王世充、竇建德、李勣、魏徵、平陽公主、尉遲敬德、秦叔寶等歷史人物的英雄事蹟,並提出作者個人的獨到見解,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徐連達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唐史學會、上海市歷史學會理事。專長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及隋唐史。著有《隋唐史與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帝國宮廷的深處:中國古代皇帝制度解讀》、《徐連達評說中國歷史的205個細節》、《中國皇帝制度》、《中國土地關係史稿》、《中國歷代官制辭典》、《中國官制大辭典》、《中華名著要籍精詮(社會卷)》、《唐朝文化史》等書。
徐連達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唐史學會、上海市歷史學會理事。專長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及隋唐史。著有《隋唐史與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帝國宮廷的深處:中國古代皇帝制度解讀》、《徐連達評說中國歷史的205個細節》、《中國皇帝制度》、《中國土地關係史稿》、《中國歷代官制辭典》、《中國官制大辭典》、《中華名著要籍精詮(社會卷)》、《唐朝文化史》等書。
目錄
前 言
第一回 下江南四海歸一統 文中子河東論世事 1
第二回 承大寶楊廣登帝位 成猜疑楊諒反并州 7
第三回 營建東都控馭四方 廣修運河暢通物流 17
第四回 立三臺加強皇帝權 行獨斷起用五貴臣 23
第五回 訪異俗遣使東南海 耀威武巡視啟民帳 30
第六回 拓邊地西征吐谷渾 勤遠略北巡張掖郡 43
第七回 賀歲正諸國拜冕旈 慶元宵煬帝喜賦詩 50
第八回 討高麗掃地大徵兵 竭民力屍骨遍郊野 55
第九回 知世郎聚眾長白山 竇建德落草高雞泊 61
第十回 諸義軍蜂起反暴政 齊郡丞戡亂立功勞 65
第十一回 楊玄感黎陽起義兵 隋煬帝回師討叛逆 69
第十二回 劉元進吳郡稱天子 王世充黃山坑降眾 79
第十三回 失民心煬帝駕遼左 展義旗群雄布華夏 85
第十四回 唐國公奉命撫河東 始畢汗發兵圍雁門 91
第十五回 翟曹主落草瓦崗寨 蒲山公亡命走天涯 97
第十六回 張金稱敗死漳南城 高士達亡身高雞泊 105
第十七回 爭涿郡眾英豪交兵 行火拼高開道逞強 110
第十八回 薛世雄兵敗七里井 竇建德河間稱夏王 115
第十九回 大海寺張須陁授首 洛口倉諸義軍聚會 120
第二十回 李子通建號海陵縣 杜伏威鏖戰淮南地 126
第二十一回 林士弘江左稱楚帝 悍朱粲山南恣劫掠 131
第二十二回 蕭縣主江陵受擁戴 諸酋豪嶺表各擅地 137
第二十三回 行權威恣意戮大臣 拒諫諍三次下江南 141
第二十四回 瓦崗軍河洛大鏖兵 王世充統兵援東都 150
第二十五回 王仁恭驕倨喪性命 劉武周馬邑稱皇帝 156
第二十六回 占河西李軌逞雄豪 據金城薛舉稱霸主 160
第二十七回 眾驍果思鄉起逆心 隋煬帝命喪江都宮 163
第二十八回 用計謀李密殺翟讓 受擁戴楊侗稱皇帝 172
第二十九回 宇文化及揮師北進 李密稱臣兵援黎陽 177
第三十回 裴寂太原城論世事 李世民獄中訪英豪 182
第三十一回 斬王威晉陽舉義師 開軍府三軍盡開顏 188
第三十二回 取霍邑計斬宋老生 下河東兵圍屈突通 193
第三十三回 唐義軍渡河振軍威 諸英豪關隴風雲會 198
第三十四回 進長安一路行仁政 建大唐賞功又略地 202
第三十五回 屈突通力竭歸唐廷 堯君素殉難河東郡 207
第三十六回 安興貴計取武威郡 薛仁杲兵敗折墌城 211
第三十七回 敗北邙李密走關中 齊軍政世充稱鄭帝 216
第三十八回 徐世勣黎陽獻地圖 李玄邃隕身熊耳山 224
第三十九回 群首領江淮競逐鹿 諸雄豪河北爭雄長 229
第四十回 劉武周南取太原城 尉遲恭兵敗投秦王 234
第四十一回 諸英豪擇主紛投唐 王世充屢戰頻失地 241
第四十二回 屈突通東討王世充 單雄信挺矛刺秦王 247
第四十三回 東都被圍乞師鄰國 夏王乘勝進軍虎牢 252
第四十四回 戰汜水竇建德成擒 守孤城王世充出降 257
第四十五回 起貝州劉黑闥反唐 戰洺水羅士信殉難 262
第四十六回 李道玄逞勇喪身命 李建成河北收群豪 266
第四十七回 討蕭銑李孝恭出川 圍江陵李藥師獻計 270
第四十八回 杜伏威長安被殺害 輔公祏江南再起兵 276
第四十九回 論功勳秦王拜上將 天策府學士論古今 280
第五十回 爭權位兄弟成仇敵 結朋黨內外暗爭鬥 286
第五十一回 玄武門外喋血陳兵 弘義宮內嬗位交權 292
第五十二回 高開道亡命奔突厥 反涇州羅藝遭伏誅 298
第五十三回 梁師都敗亡朔方城 苑君障降唐授官爵 302
第五十四回 李世勣進軍討突厥 侯君集西行取高昌 307
第五十五回 靖北邊諸部上尊號 消煙塵寰宇再一統 315
第五十六回 論古今以隋為鏡鑑 懲前弊開懷納諫諍 321
第五十七回 論王霸太宗重儒學 行禮樂諸臣定法制 329
第五十八回 報太平有詔行封禪 褒功臣圖形淩煙閣 336
附錄一:隋唐之際的英雄──從電視連續劇「隋唐演義」說起 343
附錄二:隋唐之際史事綱要(580~649年) 353
後 記 363
第一回 下江南四海歸一統 文中子河東論世事 1
第二回 承大寶楊廣登帝位 成猜疑楊諒反并州 7
第三回 營建東都控馭四方 廣修運河暢通物流 17
第四回 立三臺加強皇帝權 行獨斷起用五貴臣 23
第五回 訪異俗遣使東南海 耀威武巡視啟民帳 30
第六回 拓邊地西征吐谷渾 勤遠略北巡張掖郡 43
第七回 賀歲正諸國拜冕旈 慶元宵煬帝喜賦詩 50
第八回 討高麗掃地大徵兵 竭民力屍骨遍郊野 55
第九回 知世郎聚眾長白山 竇建德落草高雞泊 61
第十回 諸義軍蜂起反暴政 齊郡丞戡亂立功勞 65
第十一回 楊玄感黎陽起義兵 隋煬帝回師討叛逆 69
第十二回 劉元進吳郡稱天子 王世充黃山坑降眾 79
第十三回 失民心煬帝駕遼左 展義旗群雄布華夏 85
第十四回 唐國公奉命撫河東 始畢汗發兵圍雁門 91
第十五回 翟曹主落草瓦崗寨 蒲山公亡命走天涯 97
第十六回 張金稱敗死漳南城 高士達亡身高雞泊 105
第十七回 爭涿郡眾英豪交兵 行火拼高開道逞強 110
第十八回 薛世雄兵敗七里井 竇建德河間稱夏王 115
第十九回 大海寺張須陁授首 洛口倉諸義軍聚會 120
第二十回 李子通建號海陵縣 杜伏威鏖戰淮南地 126
第二十一回 林士弘江左稱楚帝 悍朱粲山南恣劫掠 131
第二十二回 蕭縣主江陵受擁戴 諸酋豪嶺表各擅地 137
第二十三回 行權威恣意戮大臣 拒諫諍三次下江南 141
第二十四回 瓦崗軍河洛大鏖兵 王世充統兵援東都 150
第二十五回 王仁恭驕倨喪性命 劉武周馬邑稱皇帝 156
第二十六回 占河西李軌逞雄豪 據金城薛舉稱霸主 160
第二十七回 眾驍果思鄉起逆心 隋煬帝命喪江都宮 163
第二十八回 用計謀李密殺翟讓 受擁戴楊侗稱皇帝 172
第二十九回 宇文化及揮師北進 李密稱臣兵援黎陽 177
第三十回 裴寂太原城論世事 李世民獄中訪英豪 182
第三十一回 斬王威晉陽舉義師 開軍府三軍盡開顏 188
第三十二回 取霍邑計斬宋老生 下河東兵圍屈突通 193
第三十三回 唐義軍渡河振軍威 諸英豪關隴風雲會 198
第三十四回 進長安一路行仁政 建大唐賞功又略地 202
第三十五回 屈突通力竭歸唐廷 堯君素殉難河東郡 207
第三十六回 安興貴計取武威郡 薛仁杲兵敗折墌城 211
第三十七回 敗北邙李密走關中 齊軍政世充稱鄭帝 216
第三十八回 徐世勣黎陽獻地圖 李玄邃隕身熊耳山 224
第三十九回 群首領江淮競逐鹿 諸雄豪河北爭雄長 229
第四十回 劉武周南取太原城 尉遲恭兵敗投秦王 234
第四十一回 諸英豪擇主紛投唐 王世充屢戰頻失地 241
第四十二回 屈突通東討王世充 單雄信挺矛刺秦王 247
第四十三回 東都被圍乞師鄰國 夏王乘勝進軍虎牢 252
第四十四回 戰汜水竇建德成擒 守孤城王世充出降 257
第四十五回 起貝州劉黑闥反唐 戰洺水羅士信殉難 262
第四十六回 李道玄逞勇喪身命 李建成河北收群豪 266
第四十七回 討蕭銑李孝恭出川 圍江陵李藥師獻計 270
第四十八回 杜伏威長安被殺害 輔公祏江南再起兵 276
第四十九回 論功勳秦王拜上將 天策府學士論古今 280
第五十回 爭權位兄弟成仇敵 結朋黨內外暗爭鬥 286
第五十一回 玄武門外喋血陳兵 弘義宮內嬗位交權 292
第五十二回 高開道亡命奔突厥 反涇州羅藝遭伏誅 298
第五十三回 梁師都敗亡朔方城 苑君障降唐授官爵 302
第五十四回 李世勣進軍討突厥 侯君集西行取高昌 307
第五十五回 靖北邊諸部上尊號 消煙塵寰宇再一統 315
第五十六回 論古今以隋為鏡鑑 懲前弊開懷納諫諍 321
第五十七回 論王霸太宗重儒學 行禮樂諸臣定法制 329
第五十八回 報太平有詔行封禪 褒功臣圖形淩煙閣 336
附錄一:隋唐之際的英雄──從電視連續劇「隋唐演義」說起 343
附錄二:隋唐之際史事綱要(580~649年) 353
後 記 363
序
前言(節錄)
本書不是傳奇小說,而是一本通俗的歷史讀物。寫歷史通常是記敘式地講述事件的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或是依照年月先後記錄人物和事件發展的具體經過;或是進行專題式的研究,搜集一些史料來論證某些結論的正確性;或是議論式地以史為鑑,用古為今用的眼光發揮微言大義,為現實的政治服務。總之,歷史學是擺事實、講道理,探索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及演變過程中的規律,具有理論性的科學。而小說則是文學的一個類別,它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為主要內容,通過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對具體環境的描寫,廣泛地、細微地從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反映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場景和人情世故。對人物描寫可以突出性格、心理狀態、身軀狀貌、衣冠服飾,以及語言談吐的雅俗和人們相互間的種種微妙複雜的關係,由此來表現人物的特點,使人物典型化。因此,它可以不受具體的歷史條件所約束,可以虛構,可以誇大,可以虛實結合,可以夢筆生花編造出一些光怪陸離、變化莫測的故事出來。由此之故,古代的神話傳說,社會上的街談巷語、瑣事細聞,靈異志怪、傳奇講史都可以被小說所容納。
把寫歷史和小說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歷史講究學術性,據事實說話,據事實推演理論,但由於歷史材料的局限和學術框架的束縛,歷史書中的人物敘述顯得平直、枯燥乏味;而小說則主觀性強,嬉笑怒罵、好惡美醜均可,由作者發揮其如椽之筆,故其敘人敘事生動活潑,人物可愛可憎,情節曲折離奇、觸人情感,引人喜怒憤怨,好的小說甚至能使讀者手不釋卷,樂此而忘寢食。
舉例來說,晉人陳壽所寫的《三國志》,敘述魏、蜀、吳三國歷史,被列為「正史」之一,可是除研究歷史的學者外,通常人們讀它就不多了,至於為《三國志》作注的南朝人裴松之,人們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而從《三國志》演化出來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故事,經說書人及小說作者的改編後,則無論黃童白叟、工農兵學皆能娓娓道來。三國的故事諸如桃園三結義、群英會、借東風、古城會、走麥城、失街亭、斬馬謖等,則通過各種傳奇小說、戲劇、評書以及電視、電影的宣揚而深入人心,可說是達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這就是通俗小說的巨大作用,它的功用是歷史著作無法與之相比的。
再以隋唐之際的歷史來說,記載這一階段的歷史材料主要是《隋書》、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其餘史料則是零星的、細碎的,可以略而不談。通常搞歷史的學者只注意到隋亡唐興的歷史變遷,或者只注意到上層統治人物如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等著名人物的興亡事蹟,諸如隋煬帝奪嫡,李淵太原起兵,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等。通常人們所知道的故事內容大體僅限於此而已,可是有關這時期的歷史小說諸如《隋唐演義》、《說唐》、《響馬傳》、《隋煬帝豔史》等則普遍流行於社會各階層中,成為人們喜愛的通俗讀物。近來,關於隋唐之際英雄人物的電視連續劇如「新隋唐演義」、「隋唐英雄傳」等,配以聲、光、電、技,繽紛奪目,膾炙人口,成為街頭巷尾的談論熱點。可是什麼十八條好漢、四十八路煙塵、十六院夫人吟詩唱和、蕭美娘狐媚惑主、靠山王楊林鏖兵擺陣,諸此人物故事多是子虛烏有。即使是對於歷史上確有其人者如羅藝、秦叔寶、尉遲敬德、程咬金(知節)、徐茂公(世勣)、李靖、李密等,則是僅借其名,行虛構之實,其所編故事多是附會誇張,甚至荒誕無稽。諸如程咬金即歷史上的程知節,故事中把他說成是三斧頭半的瓦崗混世魔王,其行動舉止滑稽可笑,完全背離歷史事實;徐茂公即歷史上的徐世勣,是瓦崗軍中頭領之一,後成為唐朝大將,故事中卻把他描寫成一個搖鵝毛扇,料事如神、未卜先知的妖道式人物。諸此等等,可說是舉不勝舉。據稱「隋唐英雄傳」卻一路走飆,火紅得很,其收視率之高為諸片中的上乘,其原因即是由於它是大眾化、娛樂化、市場化的產品,適合人們的好奇需要而深受人們的喜好,其社會效應可以起著歷史書所不能起的作用,這就是它的功能和魅力所在。但是它卻有極易使人誤會的缺點,即是使人們把任意編造的東西誤認為真實的歷史。「假作真時真亦假」,結果使歷史真相錯雜混淆在信口雌黃之中,真假不分、雌雄莫辨,會誤導人們把歷史小說看作歷史真相了。
本書不是傳奇小說,而是一本通俗的歷史讀物。寫歷史通常是記敘式地講述事件的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或是依照年月先後記錄人物和事件發展的具體經過;或是進行專題式的研究,搜集一些史料來論證某些結論的正確性;或是議論式地以史為鑑,用古為今用的眼光發揮微言大義,為現實的政治服務。總之,歷史學是擺事實、講道理,探索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及演變過程中的規律,具有理論性的科學。而小說則是文學的一個類別,它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為主要內容,通過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對具體環境的描寫,廣泛地、細微地從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反映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場景和人情世故。對人物描寫可以突出性格、心理狀態、身軀狀貌、衣冠服飾,以及語言談吐的雅俗和人們相互間的種種微妙複雜的關係,由此來表現人物的特點,使人物典型化。因此,它可以不受具體的歷史條件所約束,可以虛構,可以誇大,可以虛實結合,可以夢筆生花編造出一些光怪陸離、變化莫測的故事出來。由此之故,古代的神話傳說,社會上的街談巷語、瑣事細聞,靈異志怪、傳奇講史都可以被小說所容納。
把寫歷史和小說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歷史講究學術性,據事實說話,據事實推演理論,但由於歷史材料的局限和學術框架的束縛,歷史書中的人物敘述顯得平直、枯燥乏味;而小說則主觀性強,嬉笑怒罵、好惡美醜均可,由作者發揮其如椽之筆,故其敘人敘事生動活潑,人物可愛可憎,情節曲折離奇、觸人情感,引人喜怒憤怨,好的小說甚至能使讀者手不釋卷,樂此而忘寢食。
舉例來說,晉人陳壽所寫的《三國志》,敘述魏、蜀、吳三國歷史,被列為「正史」之一,可是除研究歷史的學者外,通常人們讀它就不多了,至於為《三國志》作注的南朝人裴松之,人們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而從《三國志》演化出來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故事,經說書人及小說作者的改編後,則無論黃童白叟、工農兵學皆能娓娓道來。三國的故事諸如桃園三結義、群英會、借東風、古城會、走麥城、失街亭、斬馬謖等,則通過各種傳奇小說、戲劇、評書以及電視、電影的宣揚而深入人心,可說是達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這就是通俗小說的巨大作用,它的功用是歷史著作無法與之相比的。
再以隋唐之際的歷史來說,記載這一階段的歷史材料主要是《隋書》、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其餘史料則是零星的、細碎的,可以略而不談。通常搞歷史的學者只注意到隋亡唐興的歷史變遷,或者只注意到上層統治人物如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等著名人物的興亡事蹟,諸如隋煬帝奪嫡,李淵太原起兵,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等。通常人們所知道的故事內容大體僅限於此而已,可是有關這時期的歷史小說諸如《隋唐演義》、《說唐》、《響馬傳》、《隋煬帝豔史》等則普遍流行於社會各階層中,成為人們喜愛的通俗讀物。近來,關於隋唐之際英雄人物的電視連續劇如「新隋唐演義」、「隋唐英雄傳」等,配以聲、光、電、技,繽紛奪目,膾炙人口,成為街頭巷尾的談論熱點。可是什麼十八條好漢、四十八路煙塵、十六院夫人吟詩唱和、蕭美娘狐媚惑主、靠山王楊林鏖兵擺陣,諸此人物故事多是子虛烏有。即使是對於歷史上確有其人者如羅藝、秦叔寶、尉遲敬德、程咬金(知節)、徐茂公(世勣)、李靖、李密等,則是僅借其名,行虛構之實,其所編故事多是附會誇張,甚至荒誕無稽。諸如程咬金即歷史上的程知節,故事中把他說成是三斧頭半的瓦崗混世魔王,其行動舉止滑稽可笑,完全背離歷史事實;徐茂公即歷史上的徐世勣,是瓦崗軍中頭領之一,後成為唐朝大將,故事中卻把他描寫成一個搖鵝毛扇,料事如神、未卜先知的妖道式人物。諸此等等,可說是舉不勝舉。據稱「隋唐英雄傳」卻一路走飆,火紅得很,其收視率之高為諸片中的上乘,其原因即是由於它是大眾化、娛樂化、市場化的產品,適合人們的好奇需要而深受人們的喜好,其社會效應可以起著歷史書所不能起的作用,這就是它的功能和魅力所在。但是它卻有極易使人誤會的缺點,即是使人們把任意編造的東西誤認為真實的歷史。「假作真時真亦假」,結果使歷史真相錯雜混淆在信口雌黃之中,真假不分、雌雄莫辨,會誤導人們把歷史小說看作歷史真相了。
內容連載
第一回 下江南四海歸一統 文中子河東論世事
南北朝時,創建北周(557~581年)的宇文氏,在周武帝時,出兵消滅了荒淫無道的北齊(550~577年)政權,統一了北方。宣帝繼嗣,自號天元皇帝,恣意聲色,在位二年,便壯年而亡。其子靜帝宇文闡繼位,年僅八歲,無力理政。宣帝皇后楊氏,出自勳貴家庭,自思孤兒寡母,不欲權落外臣,便想起了父親隋國公楊堅乃國之懿親,可以佐助政事,乃召他入宮,授以權柄。楊堅既託椒房之勢,又獲得大臣劉昉、鄭譯的推波助瀾,遂親秉朝權,以假黃鉞、左大丞相之名,總百官以聽己,未幾,升為大丞相,在朝臣推戴下,不多時間便奪取北周政權為己有。
楊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與其同輩負有時名的北周將相大臣,紛起反對楊堅的所作所為。於是地方上擁有軍權的相州尉遲迥、滎州宇文冑、鄖州司馬消難、益州王謙等先後舉旗發難,反對楊堅轉移鼎祚。諸人名為勤王,實為爭權,兵勢雖盛於一時,但終因師出無名,且彼此缺乏緊密聯繫,未隔多時便被楊堅發兵先後削平。北周宇文氏宗室諸王對楊堅的行徑更為不滿,陰謀復辟周室,但分散各方,勢寡力弱。畢王賢、趙王招、越王盛、陳王純、代王達、滕王逌等謀劃未成,卻被楊堅召到長安,先後以陰謀執政奪權的罪名被誅殺殆盡。
內外反隋勢力均被誅翦,改朝換代水到渠成。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登朝即位,建國為隋,是為隋文帝。「隋」是楊堅稱帝前的封爵之名,「開皇」則意為開啟皇業。他要革除舊俗,建立新制。
楊堅既移隋祚,志得意滿,思欲統一天下。開皇八年(588年)下詔伐陳(557~589年),以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大臣高熲為行軍長史,其餘大將有韓擒虎、賀若弼、王世積、劉仁恩等,計有總管九十,各統所部,合大軍五十餘萬,沿江東西千里分道合進,浩浩蕩蕩,齊向江南殺奔而來。
南北朝時,創建北周(557~581年)的宇文氏,在周武帝時,出兵消滅了荒淫無道的北齊(550~577年)政權,統一了北方。宣帝繼嗣,自號天元皇帝,恣意聲色,在位二年,便壯年而亡。其子靜帝宇文闡繼位,年僅八歲,無力理政。宣帝皇后楊氏,出自勳貴家庭,自思孤兒寡母,不欲權落外臣,便想起了父親隋國公楊堅乃國之懿親,可以佐助政事,乃召他入宮,授以權柄。楊堅既託椒房之勢,又獲得大臣劉昉、鄭譯的推波助瀾,遂親秉朝權,以假黃鉞、左大丞相之名,總百官以聽己,未幾,升為大丞相,在朝臣推戴下,不多時間便奪取北周政權為己有。
楊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與其同輩負有時名的北周將相大臣,紛起反對楊堅的所作所為。於是地方上擁有軍權的相州尉遲迥、滎州宇文冑、鄖州司馬消難、益州王謙等先後舉旗發難,反對楊堅轉移鼎祚。諸人名為勤王,實為爭權,兵勢雖盛於一時,但終因師出無名,且彼此缺乏緊密聯繫,未隔多時便被楊堅發兵先後削平。北周宇文氏宗室諸王對楊堅的行徑更為不滿,陰謀復辟周室,但分散各方,勢寡力弱。畢王賢、趙王招、越王盛、陳王純、代王達、滕王逌等謀劃未成,卻被楊堅召到長安,先後以陰謀執政奪權的罪名被誅殺殆盡。
內外反隋勢力均被誅翦,改朝換代水到渠成。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登朝即位,建國為隋,是為隋文帝。「隋」是楊堅稱帝前的封爵之名,「開皇」則意為開啟皇業。他要革除舊俗,建立新制。
楊堅既移隋祚,志得意滿,思欲統一天下。開皇八年(588年)下詔伐陳(557~589年),以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大臣高熲為行軍長史,其餘大將有韓擒虎、賀若弼、王世積、劉仁恩等,計有總管九十,各統所部,合大軍五十餘萬,沿江東西千里分道合進,浩浩蕩蕩,齊向江南殺奔而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56
-
新書85折$383
-
新書9折$405
-
新書9折$405
-
新書95折$428
-
新書$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