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味人生:自家廚房的故事與私房食譜

家味人生:自家廚房的故事與私房食譜
定價:360
NT $ 284 ~ 317
 

內容簡介

無論自家廚房的餐點口味多麼速食,
或者烹飪過程多麼令人沮喪,
我深信我們應該專心面對每一份餐點。

  ★紐約時報暢銷書!
  ★二〇〇九年泰晤士報評選最佳美食部落格No.1作者,一部以廚房與餐桌為中心的動人家族記憶!


  每一個熱愛烹飪的家庭,都有一則傳奇。

  生長在熱愛烹飪的家庭,烹飪帶給一家人的溫暖回憶。

  激起作者想寫下文章的動力,來自於骨癌驟逝的父親,思念父親又悲傷的年輕女兒,遠走巴黎,在這父女倆有共同回憶的地方,她想起了父親為他們烹煮的菜餚,於是放棄研究所學業,成立部落格,寫下對父親的眷戀,寫下有關食物的家族記憶。

  這本書讓人深切感受到什麼是以「烹飪」為中心的生活,
  這不是一部在物資缺乏,寫下讓人窺見大富人家吃食的飲食札記,
  也不是飽經世故的大廚寫下的戲劇性經歷和食譜,
  當然,更不是想成為餐廳名廚的年輕女孩的故事(她無法在餐廳廚房工作),
  也不是才華洋溢的天才型廚師的故事。

  這是一部由熱愛烹飪的家庭,和他們的親友所串起來的故事,
  它揭露了熱愛烹飪的人們,如何展現他們的生活,
  交換食譜、不藏私、努力試作自己最喜歡的蛋糕,失敗了十幾次,也在所不辭。

  如果生活是以烹飪為中心,那麼這部精采的散文集,為我們道出力行這一信念的家庭,所發生的許多微小卻洋溢幸福的溫暖故事。

  自家廚房烹飪食物,更可看見情感流動,好比——

  @作者雙親皆有自己偏愛的食譜,莫莉寫著她高二時,半夜時分這家人在廚房,各自顧著自己的爐子,實驗自己偏愛的料理。這個畫面好溫馨呀。

  @熱愛烘焙甜點的媽媽,讓作者的童年在節慶餅乾的時序中度過,書中也看到了許多美國傳統節慶甜點,好比印第安納派的作法。

  @這個家庭也熱愛交換分享食譜,叔叔會寄來自己發明的食譜。她和姐姐也會去尋找合自己口味的司康餅食譜。

  @父親住院時,朋友和親人更是送來了好多食物。而她為父親煮的最後一道菜是岩穴炒蛋。

  書中收錄的食譜皆為日常料理,從正餐到甜點皆備,料理說明生動誘人,與敘述個人故事時真摯內省的文字形成巧妙的平衡,讓人既想沉浸在她香氣四溢的回憶中,又難耐提起菜籃購買食材的衝動!

本書特色

  作者為我們描繪出令人神往的自家廚房,這廚房不是媽媽的,也不是為了身體健康,也不單單為了美食,而是全家人的,一家人在這裡創造美好的情感交流,與享受烹煮食物的樂趣。

  每到晚餐時間,莫莉一家人有默契地前往廚房,為“彼此“ 烹煮晚餐,是多麼動容的畫面。也是多麼不容易的飲食教育素養。

  不管是多麼帶有速食風味的晚餐,或是實驗性質,或是多麼簡單的餐點,一家人相聚在廚房,一起烹煮晚餐,一起享用。

  相信食物,熱愛烹飪,這樣的信念在這本書中傳遞。讀了這本書你會想鼓動你的家人(包括你自己),一起在廚房烹煮食物,畢竟最終,“家之味”是全家人創造出來的傳奇。

各界盛讚

  懷森伯格令人愉悅的處女作,絕對會像一盒聖誕餅乾一樣令你狼吞虎嚥大快朵頤。時而感人,時而詼諧,多數時候感性幽默兼具,這本散文集對成長及家庭的著墨與食物並重。點綴其中的誘人食譜更是涵蓋各個面向。——寇特妮.葛林《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懷森伯格的作品是我讀過最愛不釋卷的食物回憶錄。自嘲、聰明、睿智、風趣……不過度多愁善感,亦不會對食物強說愁……她的人格特質如此討喜,文筆如此精巧,讓人想細細品味每一頁……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雷斯麗.卻斯特曼《蒙特婁憲報》(The Gazette (Montreal))

  一旦你坐下翻開書頁,你將陷入一道符咒裡。她的故事會帶你深入她的世界,帶你走過一趟巴黎之旅、她的初戀酸甜、熱愛食物的一家人、每個假日與夏夜圍繞餐桌前、難以言喻的失落,以及一枚令人驚喜的二十五分硬幣所帶來的出乎意料的愛。這些故事佐以莫莉的文筆,將令你為之震撼……英國藝術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曾說過,『家裡別放一些既無用又不美觀的東西。』莫莉的書,我可以誠實地說,既實用又美觀。我知道接下來幾年,我都會細細品味這本佳作。——塔拉.奧斯汀.威佛,著有《屠夫與素食者》(The Butcher and the Vegetarian)

  每回收到要評論的食譜總會帶給我小小興奮,但是撕開厚厚的信封後發現這本《家味人生》,感覺就像打開一份期盼已久的生日禮物……懷森伯格小姐遵循著某些頂尖食物作家的傳統,以生活為書寫主題,而食物只是一種手段,一道隱喻。她在書中觸及許多極具挑戰性的主題……閱讀一本精彩的回憶錄,會讓人覺得自己彷彿認識書中人,但是按照懷森伯格小姐書中的食譜烹飪,更讓人多了一種途徑進入書中世界,因此格外滿足。——柴娜.米爾曼《匹兹堡郵報》(Pittsburgh Post-Gazette)

  在這本書中,每則故事都帶出一份食譜。——克莉斯丁.慕其《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懷森伯格帶著天賦與無比的熱情,用她多年來所品嚐的食物訴說她的故事。她鉅細靡遺地回憶她父親死於癌症的往事,特別鮮明且溫柔地觸動人心。——馬克.諾布勞克《書單雜誌》(Booklist)

  莫莉.懷森伯格交出了一本充滿私人情感、文筆優美的散文集,彷如一盒美味的松露巧克力,你可以一顆一顆慢慢享用,或者,一如我個人偏好,選在一個晚上一鼓作氣享用完畢。書中食譜也絕非作為文章結尾充數,按照這些食譜做出的菜餚的確非常美味。——大衛.里特,leitesculinaria.com網站站長,著有《新式葡菜新風格》(The New Portuguese Table)

  莫莉.懷森伯格的文筆與廚藝有如天使般美好。莫莉藉由家庭與食物勾勒出一則又一則情感豐沛的生活故事,當中蘊含的深情與心碎,不只觸動心弦,也激勵我們要好好享受自己的烹飪人生。——多莉.葛林斯潘,著有《私房烘焙密技》(Baking: From My Home to Yours)

  好一次閱讀饗宴。快在沙發上找個舒服的角落窩著,讓自己沉浸在莫莉溫暖而美味的文章之中。——克蘿蒂.杜蘇里埃,著有《克蘿蒂的巴黎味覺探險》(Clotilde’s Edible Adventures in Paris and founder),同時也是ChocolateandZucchini.com網站創辦人。

  莫莉.懷森伯格的成長故事裡不只有美味的食譜,還有誘人的回憶。她從熱愛食物的父親一路寫到巴黎男子迷人的魅力。莫莉的文筆誠實而動人,她證明了她是當代最值得期待的年輕飲食文學作者之一。——大衛.勒保維茲,著有《巴黎.莫名其妙》(The Sweet Life in Paris)

  莫莉.懷森伯格的文字機智、誠懇,獨具風格。她美味的食譜是給每位讀者與每位家中大廚的特別禮物。——芭芭拉.菲爾柴德,《好胃口》雜誌(Bon Appetit)總編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莫莉・懷森伯格(Molly Wizenberg)


  美國著名美食部落客,她的部落格Orangette(橙皮巧克力條)在二〇〇九年獲《泰晤士報》評選為全球最佳美食部落格第一名。從二〇〇四年開始,在部落格書寫發生於餐桌的家庭故事。第一本書《家味人生:自家廚房的故事與私房食譜》(A Homemade Life)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二本書《Delancey: A Man, a Woman, a Restaurant, a Marriage》於二〇一四年五月出版。其他撰述散見《好胃口》雜誌(Bon Appétit)、華盛頓郵報、衛報、The Art of Eating、Saveur.com、Gourmet.com等。她也是熱門podcast節目《Spilled Milk》的主持人之一。

  目前與丈夫、女兒、兩隻狗在西雅圖生活,經營兩家餐廳Delancey與Essex。

譯者簡介

曾志傑


  從事出版業與翻譯多年,現為自由譯者。譯有《如何是好》《砰!》《千萬別跑》《最美的錯過》等書。
 

前言

  這一切始於我高一那年。我們一家三口正坐在廚房餐桌前共進晚餐,父親吃到一半抬起頭說:「妳知道,我們在家吃的食物可是比很多人上館子吃的還要好。」偶爾他會加碼演出,手拍桌面然後滿足地發出一聲長長的「嗚!」吃什麼對他而言似乎不是重點。有時我們不過是吃些馬鈴薯片、一碗馬鈴薯泥,或是奶油煎魚罷了。但他至少每兩週就會來上這麼一段。在我聽來,這種自我吹噓實在俗不可耐,當父親的最擅長誇大其詞。對郊區男人而言,這種話術就好比扯開襯衫用拳頭猛擊胸膛一樣能展現男子氣概。每當這句話從他雙唇吐出,我會瑟縮在座位上激動得滿臉通紅──他異常熱愛我們的家常料理,這令我窘迫。過了一陣子,我甚至能提前感應到他要上演這戲碼。我會搶在他開口前說出:你知道,我們在家吃的食物可是比很多人上館子吃的還要好!

  但如今我夠成熟了,終於能承認他說得沒錯。並非因為我們特別善於烹調,或者總是食用上等食材。我們有時候只是吃些熱狗跟焗豆罐頭罷了。我們用的大蒜是現成蒜蓉罐頭,奶油總是放到快發出臭油味兒。我想,真正令人感到滿足的是食物以外的元素。我們每晚固定在廚房相遇,坐在餐桌前共享餐點,宛如一段穩定的節奏。我們的晚餐並非由某個陌生侍者疊在手臂上,從一扇搖擺門後送上桌;晚餐,是我們一起烹煮的食物。我們一週七晚待在廚房裡,藉此維繫情感。我們圍繞餐桌前,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雖然當時我不願承認,但我父親那時候確實向我展現出該如何愉悅、驕傲、飢腸轆轆且大聲喧嘩地讓生命活得完整。

  如今當我走進廚房,我並不孤單。沒有人是孤單的。無論我們有意識與否,那些關於父母、餐桌、曾用過的每一餐的記憶都將陪伴著我們。食物永遠不只是食物。它同時能讓我們認清自己的過去與現在,釐清心中所期盼的未來。當我父親坐在餐桌前,他看見的不只是盤中佳餚。他看見他身為兩位波蘭移民之子的童年;一九三○年代在多倫多(Toronto)藍領社區度過的青春歲月;讀完醫學院後移居美國;他問題叢生的第一段婚姻;他的頭三個孩子;某個聖誕節派對上,一位穿著棕色人造皮草短洋裝與他共舞的美麗女子;他們搬遷到奧克拉荷馬州(Oklahoma);他成功的私人診所;位於郊區的大房子;還有我,在他近五十歲時誕生的第四個孩子。難怪他如此自豪。他白手起家打造了美好生活。對他而言,那些蕃茄、馬鈴薯或是煎魚所帶給他的歡樂,簡直有如贏得樂透。

  如今當我走進我的廚房,這一切都如影隨形。

  就像多數喜歡烹飪的人一般,我享受過程中各種明確的感官體驗。我喜歡刀鋒撞擊砧板的感覺。我喜歡剛出爐的蛋糕擱在流理檯上放涼時,一股甜孜孜的熱氣盤旋在上頭。我喜歡一條柳橙皮擺在空盤上的姿態。但我更喜歡的是無形的感受,好比說,從一本舊食譜的折頁中傳來熟悉的聲音,或是記憶中的場景宛如電影般在廚房牆上重現。當我們愛上某道菜,我認為多數時候真正觸動我們的並非刀叉底下的食物,而是食物所訴說的熟悉故事。

  我從小在廚房長大。我的嬰兒時期,母親會在廚房地板上鋪條毯子把我放在上頭,我會在那裡敲擊鍋碗瓢盆。三歲時,我搞砸了生平第一場晚宴派對,我還記得我抵達現場時,手握一個獨角獸手偶,半夢半醒地跌入家族友人的泳池裡。當我大到可以搆到流理檯,母親讓我放手嘗試我所謂的「大雜燴」,我混合各種古怪的食材想知道會是什麼滋味,好比說健怡可樂配上低筋麵粉,或是加上糖、蒜香鹽以及食用色素。我孩提時代很喜歡玩抽鬼牌,但是我總把這遊戲稱為「吃」鬼牌,這個名稱對我來說合理多了。因為一切有趣而美好的事物,似乎總與食物有關。

  我的家庭相信烹飪。這是我們的嗜好,我們願意為此投注金錢與時間。我雖然成長在地處內陸的奧克拉荷馬州,但是我六歲時就吃了生平第一隻龍蝦。當時我父親從東岸出差回來,帶了一個裝滿龍蝦的保冷箱。他把箱子往廚房地板一傾,把大蜘蛛般的龍蝦倒在油氈地板上,當牠們用細長的腿嘩啦嘩啦地四處竄動,我嚇得站在椅子上尖叫。然而當我嚐到鮮甜的龍蝦肉之後,就立刻閉上了嘴。

  這就是我家。我姊姊麗莎在社區花園保留了一小塊地拿來種蘆筍、萵苣跟甜豆。她做的司康餅近乎完美,還一度考慮要開間巧克力店。我哥哥亞當可以即興做出很棒的蕃茄醬汁,而且從義大利到美國東岸,他都能告訴你該上哪去找最棒的義大利冰淇淋,但放心,他不會逼你非去不可。我哥哥大衛擁有美國烹飪學院(The 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的學位,在華府開了幾間餐廳。他的烤牛肉堪稱一絕。我們家族最近一次聖誕節是這麼過的:四十八小時的廚房時光、一隻十一公斤重的火雞、近五公升的湯、四打司康餅、十一公升蛋酒,以及三十五公升奶油菠菜。

  學習烹飪對我而言是如此自然而然。但是我並沒有經歷過跟在大人圍裙後頭學做菜的甜蜜時光。我祖母從沒讓我站在椅子上,為我示範如何烤餅乾或是燉牛肉。說實話,我幾乎不記得我祖母手藝如何。我父親的母親,朵拉,以前會從多倫多寄來自製的猶太餅乾給我們,但她總把餅乾裝在紙鞋盒裡,送來時早已撞成碎屑。

  我學習烹飪,因為廚房是一切的起源地。沒人要求我,但我就喜歡在廚房閒晃,我在那裡感到自在。我學會如何握刀。我學會煮四季豆時如何用眼睛辨別熟度,我知道當顏色轉成亮綠色就能起鍋。這一切其實不值一提,我幾乎從沒認真思考過此事。但這一切彷彿起了滲透作用,我在廚房找到一種舒適感,與一股即使吃了三餐仍未能消退的飢餓感。

  很長一段時間,我心想這一切意味著我該以廚師為職志。各種興趣來來去去,但最終我總是選擇待在爐邊。那是我唯一真正想待的地方。既然如此,我應該從中闖出些名堂來。我會烹飪,我心想,而且我喜歡烹飪,所以也許我該當個廚師。因此我決定試試看去餐廳廚房工作。

  就在我要升大三的那年暑假,一位朋友幫我安排去舊金山一家知名素食餐廳實習。我當時吃素;那也是我眾多來來去去的興趣之一。我被分配到冷菜廚房,負責準備沙拉以及替甜點盛盤。藉工作之便,我吃了許多不新鮮的薑味蛋糕,一切都很有趣,除了當主廚遞給我一顆洋蔥,和顏悅色地要我把洋蔥切得「有如天使眼睫毛一樣細緻」,彷彿這跟刷牙一樣稀鬆平常。整個實習過程還算順利,但我並不熱愛。因為我未能親眼看見食客吃下我準備的食物的表情。事實上,除了我佔據的流理檯一角,我什麼都看不見。我不喜歡廚房跟餐廳被隔開,不喜歡烹調過程與享用美食兩者被劃清界線。

  那份工作我沒有待很久。我也沒有離開大學改讀烹飪學校。後來我拿到一個人體生物學位、一個法文學位,還有一個人類學學位。如果我繼續往這條路發展,我現在可能會站在法國某個班級前面,談論有機團結跟社會保障的概念。這麼一來,你便不會讀到手上這本書。

  一路以來,始終有股力量召喚我回到餐桌。每回我張開嘴,一段關於食物的故事就會流洩而出。二○○四年七月,我決定我必須傾聽內心的聲音。我中斷博士課程,只拿了碩士學位。我努力想利用我對食物的狂熱創造些什麼,於是我成立了一個名為Orangette的部落格,在這裡,我可以紀錄我的所有食譜,以及從食譜衍生而出的冗長故事。Orangette是我最喜歡的巧克力甜點,它用一條裹糖柳丁皮浸入黑巧克力製成,我以此替部落格命名,開始用文章紀錄我最愛的人們、地方與餐點。

  起初我不過是想有個空間書寫食物,就這麼簡單。但是我卻得到比預期更棒的收穫。從此我有了藉口可以整個下午耗在爐子前,迫不及待地撕開一袋袋麵粉與糖。我不但有了訴說私人故事的空間,還得到一群讀者,出乎我的意料,他們似乎渴望閱讀我的故事並樂於與他人分享。於是我從一開始孤單地埋頭苦幹,到如今開始與讀者對話。我的部落格能夠讓有興趣的人在此交換食譜與晚餐計畫,那裡成了一個交易所,而蛋糕與鷹嘴豆是此處完美的流通貨幣。我始終深信廚房與食物是一切的源頭,如今我知道我並不孤單。起初我純粹是出於對食物的熱愛而成立這個部落格,如今它卻有了自己的生命,回過頭來改變了我的人生。

  當然,這一切並非表示我的廚房總是陽光普照,充滿可愛的小狗跟散發甜蜜香氣永不凋謝的花朵。我烹飪時常常邊煮邊罵。我燉過一鍋淡而無味的湯,彷彿所有食材的味道都神奇地化整為零。我還徹底燒焦過一片豬里肌,看來有如森林火災後的樹木殘骸。我也常在街角的墨西哥快餐店,享用花生醬果醬三明治跟兩塊美金的豆子飯。但無論這些餐點口味多麼速食,或者烹調過程多麼令人沮喪,我仍深信我們應該專心面對每一份餐點。我相信食物能讓我更瞭解我生活的地方、我身邊的人們,以及我對未來的想望。對我來說,那才是食物的「精髓」。那是支撐我烹飪與寫作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取名為《烹飪人生A Homemade Life》。因為對像我們這種樂於烹飪的人來說,我們在廚房所烹煮的不止是食物,而是生活。在烹飪與飲食這樣單純的動作之間,我們寫下生命的故事,並且用食物讓故事延續。

  食譜使用指南

  我烹飪時其實不喜歡聽人指揮。事實上,我打開食譜通常會立刻跳過使用說明。當然,結果就是我因此搞砸了不少份食譜。

  在好戲上場前——這是我母親的口頭禪——我想先給你幾個提示。如此一來,你便能從頭到尾得心應手地使用這些食譜。很諷刺吧,我知道。

  就算你只是要對火爐或烤箱動根手指,也請先讀完整份食譜,包括所需食材與過程說明。這樣才會對接下來的流程有完整概念。

  買個烤箱溫度計。這會是你花過最有價值的五美元。多數烤箱的溫度刻度盤都不精準,但只要裡頭放了烤箱溫度計,一切就不重要了。你只要往烤箱裡看看溫度計,再按照需要調整刻盤即可。例如我的烤箱總是比刻盤標示低了十度。因此每當我需要華氏三百五十度,我知道我得設定成三百六十度才行。(當然我也可以請烤箱公司來校正,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會繼續使用烤箱溫度計。)

  買個廚房用磅秤。許多常見的食材若以體積來測量其實並不可靠,例如巧克力。一杯切碎的巧克力有多少,在世界各地恐怕會有各種答案,因為每個人切的碎度不同,所以無法精準量化。然而若以重量計算,無論你怎麼切,一磅巧克力永遠是一磅巧克力。所以通常我需要巧克力時,我會以重量來計算。(巧克力豆除外,因為其體積多數都已標準化。)

  當我測量麵粉時,我建議不要一次舀滿秤重,而是使用湯匙推平法。當我打開一袋麵粉,我會用湯匙攪拌均勻使其接觸空氣,然後再輕輕以湯匙舀到量杯直到滿出為止。然後我會用刀面平行劃過杯頂,使多餘的麵粉掉回袋內。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記得隨手清理。我父親教會我這個習慣,如今我幾乎天天都為此感謝他。烹飪時只要有時間就清理,哪怕只夠洗幾個盤子或擦拭流理台,也要記得順手清理。這樣一來烹飪完畢的混亂就能少一些,你也有更多時間享用食物,享受親友陪伴,享受這一天,享受生命。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84
  2. 新書
    79
    $284
  3. 新書
    79
    $284
  4. 新書
    79
    $284
  5. 新書
    79
    $284
  6. 新書
    79
    $284
  7. 新書
    88
    $317
  8. 新書
    88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