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過程中帶來各種環境汙染,經常造成重大公害,除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人體健康更是受到莫大傷害。若不及時挽救,任環境汙染持續惡化,除了會造成地球生態的嚴重破壞及人類生活品質的趨向惡劣外,甚至會危害到整個地球人類的生存。因此,環境保護與公害防治,是我們必須面對且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更是我們無可逃避的責任。
本書特色是兼顧傳統基礎架構、新穎處置與管理策略,無論學理理論或操作實務,皆豐富踏實,輔以歷史與法規的演變脈絡及國內外技術與案例的介紹,並對臺灣社會環境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分享多年來的研究經驗與分析相關的文獻,針對各公害汙染來源進行解析,進而闡述汙染防治之可行控制技術與控制策略,以及如何可將汙染物轉變為有用之資源等,期能對環境保護與公害防治有所貢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文智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翁義聰
崑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王琳麒
正修科技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系教授
蔣本基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張怡怡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張智華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黃良銘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郭益銘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副教授
王竹方
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教授
高志明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
陳宏達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李文智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翁義聰
崑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王琳麒
正修科技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系教授
蔣本基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張怡怡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張智華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黃良銘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郭益銘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副教授
王竹方
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教授
高志明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
陳宏達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生物圈及生態系統
第一節 生物圈
第二節 河口生態系
第三節 海洋生態系
第四節 農業生態系
第五節 森林生態系
第六節 生物多樣性與健康環境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環境汙染及公害問題
第一節 有害重金屬汙染(Hg, Cd, Cu, Cr, Zn, Ni, As, Pb)
第二節 DDT
第三節 多氯聯苯
第四節 戴奧辛及喃
參考文獻
第三章 飲用水安全及水質標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飲用水水質標準
第三節 淨水處理—傳統處理程序
第四節 淨水處理—高級處理單元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水資源保育與水體汙染防治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水體汙染來源
第三節 點源汙染(Point source pollution, PS)
第四節 非點源汙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NPS)
第五節 汙染對水資源運用之影響
第六節 水汙染防治策略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廢水處理及回收再利用
第一節 廢(汙)水的組成與來源
第二節 廢水處理基本原理
第三節 廢水回收與再利用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垃圾與廢棄物管理及資源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廢棄物種類與特性
第三節 廢棄物管理政策、貯存與清運
第四節 廢棄物技術與資源回收廠介紹
第五節 工業減廢與資源回收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有害廢棄物及放射性物質管理
第一節 有害事業廢棄物管理
第二節 放射性廢棄物產生、處置及管理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空氣汙染源及空氣汙染防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固定汙染源之特性與影響
第三節 逸散汙染源之特性與影響
第四節 室內汙染源之特性與影響
第五節 二氧化碳之排放與影響
第六節 大氣空氣品質
第七節 懸浮微粒特徵與影響
第八節 持久性有機物性質與危害性
第九節 空氣汙染控制技術介紹
第十節 空氣品質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噪音公害防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噪音與聲音之基本認識
第三節 噪音之來源與危害現況分析
第四節 噪音之影響
第五節 噪音之監測與評估
第六節 噪音管制分區原則與標準
第七節 噪音的環境指標
第八節 噪音與振動控制之策略與技術
第九節 環境中常見之噪音與振動控制設備
第十節 環境永續與噪音
參考文獻
第十章 土壤及地下水汙染防治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土壤與地下水特性
第三節 場址風險管理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生物圈及生態系統
第一節 生物圈
第二節 河口生態系
第三節 海洋生態系
第四節 農業生態系
第五節 森林生態系
第六節 生物多樣性與健康環境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環境汙染及公害問題
第一節 有害重金屬汙染(Hg, Cd, Cu, Cr, Zn, Ni, As, Pb)
第二節 DDT
第三節 多氯聯苯
第四節 戴奧辛及喃
參考文獻
第三章 飲用水安全及水質標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飲用水水質標準
第三節 淨水處理—傳統處理程序
第四節 淨水處理—高級處理單元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水資源保育與水體汙染防治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水體汙染來源
第三節 點源汙染(Point source pollution, PS)
第四節 非點源汙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NPS)
第五節 汙染對水資源運用之影響
第六節 水汙染防治策略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廢水處理及回收再利用
第一節 廢(汙)水的組成與來源
第二節 廢水處理基本原理
第三節 廢水回收與再利用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垃圾與廢棄物管理及資源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廢棄物種類與特性
第三節 廢棄物管理政策、貯存與清運
第四節 廢棄物技術與資源回收廠介紹
第五節 工業減廢與資源回收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有害廢棄物及放射性物質管理
第一節 有害事業廢棄物管理
第二節 放射性廢棄物產生、處置及管理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空氣汙染源及空氣汙染防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固定汙染源之特性與影響
第三節 逸散汙染源之特性與影響
第四節 室內汙染源之特性與影響
第五節 二氧化碳之排放與影響
第六節 大氣空氣品質
第七節 懸浮微粒特徵與影響
第八節 持久性有機物性質與危害性
第九節 空氣汙染控制技術介紹
第十節 空氣品質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噪音公害防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噪音與聲音之基本認識
第三節 噪音之來源與危害現況分析
第四節 噪音之影響
第五節 噪音之監測與評估
第六節 噪音管制分區原則與標準
第七節 噪音的環境指標
第八節 噪音與振動控制之策略與技術
第九節 環境中常見之噪音與振動控制設備
第十節 環境永續與噪音
參考文獻
第十章 土壤及地下水汙染防治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土壤與地下水特性
第三節 場址風險管理
參考文獻
內容連載
生物圈(biosphere)通常指地球上有生命的範圍,是地球上所有生態系統(ecosystem)的總和,包含高山、丘陵、平原、湖泊、河口、海岸及海洋等生態系,各生態系間透過營養鹽的流動及物理化學的交互影響,緊密的連結在一起。
例如黃裳鳳蝶(Troides aeacus formosanus)毛毛蟲的植食特性,與港口馬兜鈴(Aristolochia kankauensis)間形成兩族群的緊密關係;但也有些動物則移動於各生態系間,他們可能是為了覓食或是遷移到溫暖的棲地,使得動物與棲地間的關係更趨複雜。如鮭魚洄游於森林小溪、河流、河口與海洋間,利用順河而下的營養與食物,到了隔年,熊捕捉溯河回來產卵的鮭魚,當未吃完的魚肉被棄置於森林時,又將部分的營養鹽帶回上游的森林中,回報它們對熊的庇護(陳儀蓁譯,2006)。
紅樹林利用上游及潮汐帶來的營養,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葡萄糖,除了自身的生長及呼吸作用外,蜜蜂、蝶蛾及蚊蠅也會趁著開花季節訪花吸蜜,落葉碎屑進入河口生態系的營養循環,彈塗魚及蝦蟹則利用盤根錯節的紅樹林當作棲所隱藏其中。
本章將引入世界共通性議題,包含河川、水庫、丘陵及高山等生態系之簡介;也融入臺灣地區生態系統之特色,例如:河口的候鳥(黑面琵鷺)及海洋的鯨豚(中華白海豚)等生態保育議題(圖1-1、1-2)。
第一節 生物圈
地球上各種生物及其所依存的環境,稱之為生物圈。生物圈只占地球表面的一個薄層,它由大氣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岩石圈(lithosphere)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種生物等所組成。範圍大致是地球表面以上15 km的空中、地表下300 m深的地表及海平面下10 km的水域,也就是說生物圈的範圍包括低層大氣、部分地殼表面及水域所組成的區域。
近幾年來,地球大氣中保暖氣體二氧化碳(CO2)的聚積及臭氧層的薄化,引起大家的關注。CO2與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及氟氯碳化物(CFCs)等被稱為溫室氣體,影響全球暖化。全球的暖化和南北極臭氧層的薄化與生物界息息相關。
例如黃裳鳳蝶(Troides aeacus formosanus)毛毛蟲的植食特性,與港口馬兜鈴(Aristolochia kankauensis)間形成兩族群的緊密關係;但也有些動物則移動於各生態系間,他們可能是為了覓食或是遷移到溫暖的棲地,使得動物與棲地間的關係更趨複雜。如鮭魚洄游於森林小溪、河流、河口與海洋間,利用順河而下的營養與食物,到了隔年,熊捕捉溯河回來產卵的鮭魚,當未吃完的魚肉被棄置於森林時,又將部分的營養鹽帶回上游的森林中,回報它們對熊的庇護(陳儀蓁譯,2006)。
紅樹林利用上游及潮汐帶來的營養,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葡萄糖,除了自身的生長及呼吸作用外,蜜蜂、蝶蛾及蚊蠅也會趁著開花季節訪花吸蜜,落葉碎屑進入河口生態系的營養循環,彈塗魚及蝦蟹則利用盤根錯節的紅樹林當作棲所隱藏其中。
本章將引入世界共通性議題,包含河川、水庫、丘陵及高山等生態系之簡介;也融入臺灣地區生態系統之特色,例如:河口的候鳥(黑面琵鷺)及海洋的鯨豚(中華白海豚)等生態保育議題(圖1-1、1-2)。
第一節 生物圈
地球上各種生物及其所依存的環境,稱之為生物圈。生物圈只占地球表面的一個薄層,它由大氣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岩石圈(lithosphere)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種生物等所組成。範圍大致是地球表面以上15 km的空中、地表下300 m深的地表及海平面下10 km的水域,也就是說生物圈的範圍包括低層大氣、部分地殼表面及水域所組成的區域。
近幾年來,地球大氣中保暖氣體二氧化碳(CO2)的聚積及臭氧層的薄化,引起大家的關注。CO2與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及氟氯碳化物(CFCs)等被稱為溫室氣體,影響全球暖化。全球的暖化和南北極臭氧層的薄化與生物界息息相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253
-
新書9折$288
-
新書9折$288
-
新書95折$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