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四面環海的臺灣,人們來去總要通過海洋。穿梭海洋通常是為了漁撈與航運,〈討海而生三百年〉一文,指出航海如渡險的時代裡,漁民追捕烏魚而至臺灣,開啟漢人來臺契機。東部原住民為捕撈飛魚,產生了相應於此的社會制度。此外,也回顧了從潮間帶漁業到近代漁業發展的歷史過程。討海人深知,海洋給的只是機會,命運的決定者是老天爺,於是對神明虔誠,便成為討海人價值觀中的重要部分。本期專輯,尚有〈南科遺址的史前討海人生活〉、〈東亞的偉人航道與歷史上的海賊們〉等文,提供更具時空縱深的歷史視野,看見史前人類如何以簡易上具,撈捕漁擭與海洋互動共生,以及十七世紀縱橫於束亞海域的海商集團發展。〈從一艘竹筏到國際漁企業〉、〈遠洋漁工的替變〉、〈海底雞不是雞?〉等文,則是近百年來遠洋漁業發展的縮影。從高雄蔡家的故事中,看到遠洋漁業的崛起,也從遠洋漁工中,看見遠洋漁業的發展困境。而前述所造就的結果,廣泛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海底雞」罐頭便是以遠洋撈捕的鮪魚所製成。不論是近海與遠洋,或是史前與當代,進人海洋,便意味著或長或短的離別,偶傳的險難更增加行船人的不安。因此,〈歌唱中的行船記憶〉中,討海人為了未來的穩定,面對海洋的孤寂,是行船人必要的生存條件,但對未來依舊寄予期待,而這正是臺灣人面對困境時所普遍採取的人生態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館的任務在保存維護臺灣的歷史文化資產,建構臺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奠基臺灣史研究傳統,推廣臺灣歷史文化教育,建置多元資源中心,提供學者研究及社會大眾參考使用。 學校及家庭團體是本館主要目標觀眾,展示內容涵蓋臺灣史的多元面向,拓展開闊的族群與文化視野,增進臺灣居民彼此瞭解,相互尊重。本館學習計畫的目標,是讓民眾認識土地與多元文化,珍愛家園,守護臺灣。 以厚實的研究典藏及展示教育為基礎,持續辦理多元豐富的學習及展演活動,並結合社會及學校資源,建構區域文化資源網絡;致力於品質、信任、創新的全方位的公共服務。 我們期望營造一座植根過去、展望未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館的任務在保存維護臺灣的歷史文化資產,建構臺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奠基臺灣史研究傳統,推廣臺灣歷史文化教育,建置多元資源中心,提供學者研究及社會大眾參考使用。 學校及家庭團體是本館主要目標觀眾,展示內容涵蓋臺灣史的多元面向,拓展開闊的族群與文化視野,增進臺灣居民彼此瞭解,相互尊重。本館學習計畫的目標,是讓民眾認識土地與多元文化,珍愛家園,守護臺灣。 以厚實的研究典藏及展示教育為基礎,持續辦理多元豐富的學習及展演活動,並結合社會及學校資源,建構區域文化資源網絡;致力於品質、信任、創新的全方位的公共服務。 我們期望營造一座植根過去、展望未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