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你想要如何變老呢?
所謂水深可測,人心難測。精神科醫師是觀察人類內心的職業。一般人以為擔任精神科醫師五十年的我,對於人們內心洞察得一清二楚,具備通曉人生的智慧,而且,我上了年紀之後,長了許多的皺紋及一頭銀髮,看起來更為老練,也更讓人產生這種誤解。
對於想要向我尋求一個幸福人生解答的人們,我的回答恐怕過於平淡。假使有人問我「最近如何展開一天的生活呢?」很明顯的,他應該是打算知道如何展開一天的特別方法。
但是,我的回答如下:
「早上睜開眼睛就打開電視。雖然想躲在被窩裡賴床一下,而且想到今天一整天要做的事情就倍感負擔,不想睜開眼睛,但是聽一下新聞,就會漸漸醒過來。準備好上班後,不知不覺間變得沉重的心情,就在‘一天又開始了呢’的感謝及慶幸中,變得輕盈起來。」
邁入八十歲的我,仍然在人生的各種不安中,度過每一天,即便如此,老實說,為了不讓慣性的日子過得精疲力竭,我也是煞費苦心。一般人對於上了年紀的疑問都也大同小異。有人問說「年紀大了有什麼好呢?」,我答說「年紀大了哪能有什麼好處?好事一樣也沒有。」有人反問,通常年老之後,因為一輩子養兒育女,所能存下來的錢有限,健康也大不如前。生理上的老化及社會上的退化,乃至於對未來的不安及無力感,對死亡的恐懼,究竟能有什麼好處。我則繼續答道:「年紀大了,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件好事。但是,因為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事,所以也是不得不接受的生命軌跡。相較於在意年老的好處,花心思去創造好事、愉快的事,反而更為重要。」
身為精神科專科醫師,退休後雖然有好幾個團體找我去任職,但是我全都予以拒絶。年紀大了只有一個好處,就是不必再看別人的臉色。相較於為了建立自尊心的職位,我重視愉悅勝於頭銜,選擇樂趣勝於責任。
仔細想想,我年輕時,不論如何都會費心的想挑選有趣的事,並不是只選感興趣的事,而是把我應該做的事,朝向有趣的方向來安排。在只有三、四坪大的診間,一整天聽患者坐困在自我的世界裡,發洩著痛苦和悲傷的故事,我的身心也如同戴上枷鎖般的沉重與陰暗,這是因為無法讓病患們完全康復,對我所造成的壓力。於是,我改變了想法,試著去做一些有助於病患們稍微好轉的事。這麼一來,就想出了許多好方法,並且立刻開始落實。我將精神科病房由封閉式改為開放式,並且設法導入探究患者內心世界的心理劇治療法(Psychodrama),還為了只患有精神疾病但身體健康的患者們,設置了健身房。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我十分興奮與開心。一言以蔽之,就是「歡喜做,甘願受」。因此,我才可以在五十多年的精神科醫師生涯中,不會感到精疲力竭。誠如羅梭(Russell)所言「有趣的世界越寬廣,幸福的機會越多,也越能擺脫命運的支配。」
如今,託這種追求樂趣之福,我上了年紀之後,也不會感到無聊,活得很好。舉一個現在最有趣的事情來說,那就是玩電腦了。運用電腦不但可以進行精神科的相關教育及諮商,也可以透過網站將自己兒時的故事上傳,了解自己兒童期的感情,大家也看得津津有味,但是覺得最有趣的人,莫過於我。而且,透過電腦還可以跟年輕人自由自在的聊天。此外,從距離我家走路要花一小時到北岳天路(譯註:首爾周圍被北岳山、南山、駱山和仁王山四座山環繞,其中最高的是位於景福宮北邊的北岳山,一九六八年沿著北嶽山的山脊延伸長達一百多公里的道路開通後,就成為首爾代表性的觀光路線,稱之為北岳天路)慢慢的散步回家,一年拜訪一次過去三十年來持續進行醫療志願服務的尼泊爾,一個月參加一回詩歌朗誦聚會,去一趟四十年來持續做志工的育幼院,陪孩子們玩耍,每逢週末跟來訪的四名兒女們的家族一起享用晚餐,出其不意的去拜訪想見的人等,有趣的事情,現在還多得很,或許正在閱讀此書的人,會羨慕我的老年生活也不得而知呢!但是,一點也別羨慕我,任何人只要下定決心希望生活得有趣味,一切有趣的事情就會隨之而來。
當然,這與年輕時所體驗的快樂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年輕和年老時,體驗到的快樂都一樣,不是更沒趣嗎?以當下的年紀來體驗自己所擁有的喜悅,才是真正的樂趣。年輕時會認為登山攻頂很有趣,但是年老時光是眺望遠山,就足以感到興味盎然。若是只想著年輕的樂趣,就會認為年老徒留不幸。唯有在當下找到符合自己的樂趣,才是真正「符合年齡」的變老。
近來,在媒體討論中,許多人都憂心老年人快速增加將會對我們社會的年輕人將造成龐大財務負擔。好像年老缺錢,就一定帶來痛苦和絶望。即便明白經濟富足並不保證美好的晚年,還是優先從金錢開始來解決問題。當然經濟方面的準備是很重要的。不過,同時也要考量年老的價值和意義。從年輕到中壯年時期,就要思考「我要如何變老?」,並且要學習及熟悉如何邁入老年。透過深刻的自我省察,就能明白年紀大並不可怕,如此一來,當下也能活得更為踏實。
我們一輩子都在準備著考試、就業、結婚等等,但是,卻疏於對老年進行準備。年老也是一定要先做「預習」的事。不論再怎麼做好準備,一旦面對年老,還是會徬徨無措,如果等到老了再開始準備,恐怕為時已晚。
過去,由於我擔任精神科醫師,所以聽了許多人的人生故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聽不進別人所說的話。我通常都是先聽他們把話講完,然後等待著可以換我說話的機會。當他們開始聽我說話,治療之門就微微開啟了。總是聽別人說話的我,現在要輪到別人聽我說話了。雖然沒什麼特別之處,只是一位老爺爺的生活故事,還是希望值得對別人說,並且也減輕我對人生的遺憾。希望我的人生故事可以活用當作預習人生的參考資料,成為讀者們思考「我要以何種面貌變老」的種子,此為至樂也。
李根厚
推薦序
大膽活到120歲!
《後青春:優雅的老》作者丘引 寄自美國
走出電影院時,《泳不放棄2》(Dolphin Tale 2)片中,海豚冬天從失怙沒活力到因有伴而重新喜樂玩耍的鏡頭,盤旋在我腦海。
冬天的尾巴受損後,失去平衡,無法再度在海裡游泳戲水,只能在泳池。在她的代理媽媽巴拿馬年老過世而哀傷落寞,冬天整天病厭厭,沒食慾,水族館的人以為冬天也將追隨巴拿馬而很快離去,幸而美國農業部的探查規定,海豚是社會性很強的動物,猶如人類,不可讓冬天獨自在泳池裡,否則農業部將強制把冬天移居其他水族館。水族館的人因而找來一隻叫希望的年輕海豚和冬天作伴;原本失去活力的冬天,立即和希望玩耍跳水,整個年輕起來,生命力之旺盛,真的是生命的希望。
這不得不讓我聯想到韓國精神科醫生作家李根厚先生的實驗,他家三代十三人共同居住同一幢建築下已十年的經驗,不禁拍案叫絕。
那樣的實驗,非常的大膽,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紀,年輕人喜歡在成年或成家之後離開父母而尋求獨立。但如同海豚冬天一樣,李根厚先生一家人因為聚居而有伴,生命力將更加的活絡和帶來希望。
在李根厚先生的新書《愈活愈老愈快樂》中,他談起自己在自己的家所做的三代同屋不同層,同居但各自獨立的實驗,剛開始很叫我捏把冷汗。我就想到韓國社會在數千年儒家文化薰陶下,當媳婦的女人可能會很可憐的看公婆臉色,或每天得晨昏定省或做三餐,將失去女性獨立自主的角色。沒想到李根厚先生教媳婦要「反」公婆,要學習對公婆說「不」(NO)。
更有趣的是,李根厚先生夫婦和兒子媳婦四個人輪流做飯的做法更叫我噴飯。在儒家文化下長大的我,又想,那輪流做飯一定是假的,最後難免會在社會輿論壓力和文化制約下,那個可憐的媳婦終將一肩扛起,因為她是李家唯一的外來人。
當輪到公公李根厚先生做飯時,果然當媳婦的人在文化制約下自動當起公公的幫手,妙就妙在李根厚先生的自覺,他對媳婦說,如果輪到我做飯,妳來幫忙了,那麼,輪到妳的婆婆和丈夫做飯時,妳也不得不幫忙,這還需要輪流做飯嗎?
不只如此,李根厚先生還在書中承認,三代同堂最大的受益者是他本人,因為將近八十歲的他,有幾種疾病在身,而有那麼多家人的照顧,他將活得更好。
韓國社會和台灣社會一樣,都受儒家文化影響至深,「表面張力」強大,什麼都要講表象上的,要講權威,要講社會地位或頭銜,也要比較,說話更要繞圈要委婉。但李根厚先生的自省能力,隨時都拿自己開刀。例如三代同堂中,兩個兒子和兩個媳婦都已經成家,大家雖住在同一棟建築,但他們有家規,那就是不可以想去拜訪就按電鈴去,而得事先用電子信件聯絡,徵求對方同意才可以去拜訪。而對於兒子媳婦女兒女婿或孫子對李根厚先生夫婦的拒絕,他們也要坦然接受,不能覺得怎麼年輕人如此不禮貌。那種西方社會非常重視的界線,居然得以在李根厚先生的大家庭實施,難怪他們三代十三人可以在十年中和平相處,不至於讓家人的關係太盤跟錯覺。
只是,我不解的是,為什麼李根厚先生要常說老,也常常說死,這與我在美國大學修的老年學課程背道而馳。
在老年學課程,我學到的是,現代的人,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而李根厚先生八十歲都還沒到,在我對人的年紀以我的美國大學教授給分的方式,我將其調整為60-69歲是D,70-79歲是C,80-89歲是B,90-99歲是A,而100歲以上是榮譽課程(見《後青春:優雅的老》丘引著,寶瓶出版)上來說,李根厚先生目前還在C+,他還很少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
你不相信嗎?我最近才讀美國一對姊妹花德蘭妮合寫的書《百歲姊妹有話說》(Having Our Say: The Delany Sisters' First 100
Years),寫書時姊姊已經103歲,妹妹也101歲了。我深信,現代人要活到120歲不難,因此,李根厚先生和太太,應該可以活到更老更健康才是。《愈活愈老愈快樂》是一本有趣的書,也深具智慧,很叫我欲罷不能,一口氣就讀完全書,還意猶未盡,就如海豚冬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