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含了兩個「熱門」題目:一是關於「六七暴動」,另一則是有關「左派」工會。葉健民所寫的「六七暴動的罪與罰」,乃以收藏於香港及倫敦的檔案文件為研究材料,重新瞭解當年抗爭的暴力程度,並反思殖民政府那種寧枉勿縱的處理手法。
梁寶霖和梁寶龍寫「愛國工會:香港工會聯合會」,是從社會政治生態的環境來看工聯會的發展歷程。
在這兩個較為「熱門」的題目以外,我們選取了幾個較少人研究的界別和團體。這很大程度上是呼應前文所提到「左派」作為一個社會系統的觀點。在體育界,趙永佳、呂大樂和梁懿剛以愉園足球會為例以說明,這類社會團體在香港戰後歷史扮演的角色。在文學界,張詠梅以《文匯報》中一個「長壽」小說專欄《港Q正傳》來勾畫「左派」如何「想像」戰後香港的殖民與資本主義。而李少恩更以「南國粵劇團」和「左派」工人的業餘劇團運動來描述文藝活動對戰後「左派」運動開展、團結群眾的重要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趙永佳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暨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興趣為東亞社會比較研究、社會分層、社會運動及全球化與發展社會學。
呂大樂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近著包括《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家長焦慮症》、《中產心事》、《四代香港人》等。
容世誠
廣東中山人,現職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晚明戲曲、粵曲社會史、香港戲曲史、五十年代香港文學與電影文化等。出版專著《尋覓粵劇聲影:從紅船到水銀燈》、《戲曲人類學初探》、《粵韻留聲:唱片工業與廣東曲藝》。
趙永佳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暨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興趣為東亞社會比較研究、社會分層、社會運動及全球化與發展社會學。
呂大樂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近著包括《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家長焦慮症》、《中產心事》、《四代香港人》等。
容世誠
廣東中山人,現職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晚明戲曲、粵曲社會史、香港戲曲史、五十年代香港文學與電影文化等。出版專著《尋覓粵劇聲影:從紅船到水銀燈》、《戲曲人類學初探》、《粵韻留聲:唱片工業與廣東曲藝》。
目錄
1 導言:「左派」運動在香港
趙永佳、呂大樂
13「六七暴動」的罪與罰:緊急法令與國家暴力
葉健民
33 國家權力與教育
─戰後至回歸前親共愛國學校在香港的發展
劉翠珊
49 愛國工會:香港工會聯合會
梁寶霖、梁寶龍
83 愛國足球滄桑
─愉園60年
趙永佳、呂大樂、梁懿剛
115 香港左派工人的粵劇運動(1950-1970年代
李少恩
141 批判與同情
─試論《文匯報》副刊連載小說《港Q自傳》的香港想像
張詠梅
169 兩岸三地的政治差異與文化經濟的融合
─銀都在華語電影產業鏈的角色
趙永佳、冼基樺
趙永佳、呂大樂
13「六七暴動」的罪與罰:緊急法令與國家暴力
葉健民
33 國家權力與教育
─戰後至回歸前親共愛國學校在香港的發展
劉翠珊
49 愛國工會:香港工會聯合會
梁寶霖、梁寶龍
83 愛國足球滄桑
─愉園60年
趙永佳、呂大樂、梁懿剛
115 香港左派工人的粵劇運動(1950-1970年代
李少恩
141 批判與同情
─試論《文匯報》副刊連載小說《港Q自傳》的香港想像
張詠梅
169 兩岸三地的政治差異與文化經濟的融合
─銀都在華語電影產業鏈的角色
趙永佳、冼基樺
序
序言
在選題方面,本書包含了兩個「熱門」題目:一是關於「六七暴動」,另一則是有關「左派」工會。關於前者,葉健民所寫的「六七暴動的罪與罰」乃以收藏於香港及倫敦的檔案文件為研究材料,重新了解當年抗爭的暴力程度,並反思殖民政府那種寧枉勿縱的處理手法。那些所謂在緊急狀態下所採用的非常手段,是否完全合乎法治精神,有其值得商榷之處。梁寶霖和梁寶龍寫「愛國工會:香港工會聯合會」,是從政治生態的環境來看工聯會的發展歷程。他們記看工聯會如何在急劇轉變中的環境裡尋找定位,回應勞工訴求,同時也常識分析它如何在政治夾縫中扮演一個頗為矛盾的角色。
在這裡個較為「熱門」的題目以外,我們選取了幾個較少人研究的界別和團體。這很大程度上是呼應前文我提到「左派」做為一個社會系統的觀點。在體育界,趙永佳、呂大樂和梁懿剛以愉園足球會為例以說明,這類社會團體在香港戰後歷史所扮演的角色。在文學界,張詠梅以《文匯報》中一個「長壽」小說專欄《港Q正傳》來勾畫「左派」如何「想像」戰後香港的殖民與資本主義。而李少恩更以「南國粵劇團」和「左派」工人的業餘劇團運動來描述文藝活動對戰後「左派」運動開展、團結群眾的重要性。
一般有關香港「左派」的歷史討論,都集中在戰後五、六十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期」至文革的階段。當然,對文革和「五月風暴」時期有較多關注,這不難理解,事關當時的政治情勢,對很多「左派」組織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港Q正傳》在「五月風暴」前便結束,而南國粵劇團在七十年代也開始淡出。但也有左派組織是堅持下去,並在組織、策略和活動上進行了轉型,因此本書也對六七之後個別「左派」組織的轉變加以分析。例如工聯會在八十年代初回歸大局確定之後的重新參與社會、政治事務,又或者好像愉園如何蛻變成商業化經營以和其他球隊競爭,都更全面補充了對香港「左派」的分析。此外,還有劉翠珊對愛國學校怎樣和教育界主流結合,並在港英及特區政府支持下,完成「主流化」、「正常化」的分析,以及趙永佳和冼基樺討論於電影界銀都電影如何擺脫以往愛國電影界的鬥爭性格,並成為串連中、港、台電影產業鏈的推手,也是有助進一步探討這個社會系統在轉變中的生態環境裏如何演變。
對於香港「左派」的歷史研究,本書還只是初起步。我們暫時能夠瞭解的,只是該社會系統的某些方面而已。儘管有所不足,我們仍希望此文集能夠在傳統建制和「左派」革命論述之間走出另一條路,並發掘更多不同「左派」團體的歷史,以豐富我們對香港「左派」運動的認識,藉此為戰後香港歷史補上一筆。
最後,我們也感謝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南中國研究計劃贊助本研究計劃,尤其是愉園、南國粵劇團、及《文匯報》之個案研究。逸感謝陳喜萍小姐為本書校對文稿,和亞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支援本書編撰工作。
在選題方面,本書包含了兩個「熱門」題目:一是關於「六七暴動」,另一則是有關「左派」工會。關於前者,葉健民所寫的「六七暴動的罪與罰」乃以收藏於香港及倫敦的檔案文件為研究材料,重新了解當年抗爭的暴力程度,並反思殖民政府那種寧枉勿縱的處理手法。那些所謂在緊急狀態下所採用的非常手段,是否完全合乎法治精神,有其值得商榷之處。梁寶霖和梁寶龍寫「愛國工會:香港工會聯合會」,是從政治生態的環境來看工聯會的發展歷程。他們記看工聯會如何在急劇轉變中的環境裡尋找定位,回應勞工訴求,同時也常識分析它如何在政治夾縫中扮演一個頗為矛盾的角色。
在這裡個較為「熱門」的題目以外,我們選取了幾個較少人研究的界別和團體。這很大程度上是呼應前文我提到「左派」做為一個社會系統的觀點。在體育界,趙永佳、呂大樂和梁懿剛以愉園足球會為例以說明,這類社會團體在香港戰後歷史所扮演的角色。在文學界,張詠梅以《文匯報》中一個「長壽」小說專欄《港Q正傳》來勾畫「左派」如何「想像」戰後香港的殖民與資本主義。而李少恩更以「南國粵劇團」和「左派」工人的業餘劇團運動來描述文藝活動對戰後「左派」運動開展、團結群眾的重要性。
一般有關香港「左派」的歷史討論,都集中在戰後五、六十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期」至文革的階段。當然,對文革和「五月風暴」時期有較多關注,這不難理解,事關當時的政治情勢,對很多「左派」組織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港Q正傳》在「五月風暴」前便結束,而南國粵劇團在七十年代也開始淡出。但也有左派組織是堅持下去,並在組織、策略和活動上進行了轉型,因此本書也對六七之後個別「左派」組織的轉變加以分析。例如工聯會在八十年代初回歸大局確定之後的重新參與社會、政治事務,又或者好像愉園如何蛻變成商業化經營以和其他球隊競爭,都更全面補充了對香港「左派」的分析。此外,還有劉翠珊對愛國學校怎樣和教育界主流結合,並在港英及特區政府支持下,完成「主流化」、「正常化」的分析,以及趙永佳和冼基樺討論於電影界銀都電影如何擺脫以往愛國電影界的鬥爭性格,並成為串連中、港、台電影產業鏈的推手,也是有助進一步探討這個社會系統在轉變中的生態環境裏如何演變。
對於香港「左派」的歷史研究,本書還只是初起步。我們暫時能夠瞭解的,只是該社會系統的某些方面而已。儘管有所不足,我們仍希望此文集能夠在傳統建制和「左派」革命論述之間走出另一條路,並發掘更多不同「左派」團體的歷史,以豐富我們對香港「左派」運動的認識,藉此為戰後香港歷史補上一筆。
最後,我們也感謝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南中國研究計劃贊助本研究計劃,尤其是愉園、南國粵劇團、及《文匯報》之個案研究。逸感謝陳喜萍小姐為本書校對文稿,和亞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支援本書編撰工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1折$333
-
新書85折$349
-
新書9折$369
-
新書95折$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