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臺灣大學大一國文「史記」課程指定閱讀教材。

  閱覽此輯,可悉《史記》之微言大義,更得窺太史公文章之美。

  本書由臺大中文系教師群共同選注。全書包括〈司馬遷和史記概說〉一篇、注釋三十篇及附錄二篇(〈報任安書〉、《漢書‧司馬遷傳贊》)。選材精當妥切,《史記》一書之精華名篇殆皆收錄,尤著重於表揭特出的人物性情和歷史情境。體例周詳完整,注釋簡明扼要,適合作為各大專院校教材及自修者入門之指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偉泰

  廣東省梅縣人,1946年生,1977年獲臺灣大學文學博士,歷任該校中國文學系教授,學系暨研究所主任等職,現任該系兼任教授。近十餘年來之研究領域涵蓋《史記》、《漢書》、《四書》及漢代學術史,著有《兩漢尚書學及其對當時政治的影響》、《先秦典籍所述上古史料研究》、《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等書,及相關論文數十篇(詳見臺大中文學系網址)。

伍振勳

  1965年生於臺灣雲林,2006年獲國立清華大學文學博士,2007年起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現職副教授。研究領域以先秦諸子思想、儒學思想為主,著有《語言、社會與歷史意識──荀子思想探義》、《戰國時期道家與法家之道法思想研究》,以及〈聖人敘事與神聖典範:《史記‧孔子世家》析論〉、〈書寫孔子傳記的意義:《史記‧孔子世家》在當代的迴響〉等論文。

宋淑萍

  山東人,1942年生,1968年獲臺灣大學文學碩士,現任該校中國文學系兼任副教授。學術研究領域以韓非子、荀子、漢書、左傳為主。著有〈孟子集注補正〉、〈韓非子與荀子思想之比較〉、〈論商君書的成書年代〉、〈「老學最毒天下」駁議〉等論文。

徐聖心

  祖籍廣東蕉嶺,1965年生於臺灣彰化,1998年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該校中國文學系教授。學術領域為先秦儒學、莊子與莊子學史、明末清初三教會通、中國夢文化。

張素卿

  臺北市人,1963年生,1997年獲臺灣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該校中國文學系教授。研究領域以《左傳》及中國敘事傳統為主。著有《左傳稱詩研究》、《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以及〈左傳戰爭敘事蠡探〉、〈史記評點的本文分析〉等論文。

黃沛榮

  廣東省中山縣人,1945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並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臺灣大學中文系、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兼任教授。研究範圍包括易學、文字學、圖書文獻學、大陸語文研究等。撰有《周書周月篇著成的時代及有關三正問題的研究》、《周書研究》、《漢字的整理與統合》、《兩岸文字現象比較研究》、《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易學乾坤》等專著多種,另有論文數十篇。

劉文清

  江蘇省丹陽縣人,1963年生,1998年獲臺灣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該校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學術研究領域以訓詁學及墨子為主。著有《墨子閒詁訓詁研究》及〈訓詁學新體系之建構:從當前訓詁學研究之回顧與反思談起〉等論文十餘篇。編有《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與李隆獻合編)。

劉德漢

  湖南省新化縣人,1925年生,1968年獲臺灣大學文學碩士,現任該校中國文學系兼任教授。學術研究領域以漢書、史記及淮南子為主。著有《淮南子與老子參證》、《老子試校釋譯(附老子六種)》等書及〈史記漢書李廣傳之比較研究〉等論文數十篇。
 

目錄

序言
增訂一版說明
例言
篇目
引用書名簡稱全稱對照表
司馬遷和《史記》概說

一、項羽本紀
二、六國年表序
三、秦楚之際月表序
四、陳涉世家
五、蕭相國世家
六、留侯世家
七、陳丞相世家
八、伯夷列傳
九、管晏列傳
一〇、伍子胥列傳
一一、商君列傳
一二、孟子荀卿列傳
一三、魏公子列傳
一四、樂毅列傳
一五、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六、田單列傳
一七、屈原賈生列傳
一八、刺客列傳
一九、李斯列傳
二〇、張耳陳餘列傳
二一、淮陰侯列傳
二二、劉敬叔孫通列傳
二三、季布欒布列傳
二四、張釋之馮唐列傳
二五、魏其武安侯列傳
二六、李將軍列傳
二七、游俠列傳
二八、滑稽列傳
二九、貨殖列傳
三〇、太史公自序
附錄一、報任安書
附錄二、漢書‧司馬遷傳贊
圖版一、太史公游歷圖
圖版二、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圖
圖版三、淮陰侯列傳綜圖
 

內容連載

司馬遷和《史記》概說(摘錄)
李偉泰
 
八、《史記》互見法
 
司馬遷用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記載和評論人物與事件,他把這五體視為全書不可缺少的部分來經營,五體以及各篇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脈絡相連,彼此之間形成縝密的系統。為此,他經常使用一種叫做「互見」的述史方法,即將一個人物的各方面,一件事情的始末原委,散見於若干篇中。他在使用互見法時,往往清楚的交代說:「事在某篇」、「語在某篇」;但有時也不作交代,需要讀者自行參考相關的篇章。互見法的功用,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
 
(一)詳此略彼,避免重複。
 
例如關於鴻門宴,既已在〈項羽本紀〉中詳述,如果在其他相關的主角篇中也一般詳述,便是無謂的重複,所以在〈高祖本紀〉中便只略述概況,連「語在項羽事中」也省略了; 在〈留侯世家〉中也略述此事, 但有「語在項羽事中」一語作交代。又如關於蕭何薦韓信,詳情見於〈淮陰侯列傳〉,〈蕭相國世家〉便只簡單的說:「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為大將軍。語在淮陰侯事中。」
 
(二)為賢者諱,本傳呈現傳主的正面形象,短處則互見它處以存真。
 
例如〈魏公子列傳〉寫信陵君急人之難,為解救秦圍邯鄲之危,不惜矯魏王令奪取晉鄙的兵權,因此得罪了魏王,長期留趙而不敢歸國。這種高義使趙王感動的說道:「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這是信陵君仗義救人的正面形象。但在〈范雎列傳〉中,敘秦昭王要為范雎報仇,要脅趙國交出從魏國逃到平原君家裏的魏齊,趙王發兵圍平原君家,魏齊連夜逃亡,往見趙相虞卿。虞卿即解其相印,與魏齊同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
 
然而信陵君畏秦,猶豫不肯見。受到侯嬴譏刺後,才大為慚愧,趕緊到郊野迎接。魏齊知道後,怒而自剄。同傳又敘述秦昭王把平原君騙到秦國,向他要魏齊的頭,不然就不放他出關,平原君說:「貴而為交者,為賤也;富而為交者,為貧也。夫魏齊者,勝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相較之下,虞卿為了朋友,不惜放棄相位,陪著朋友亡命;平原君為了交情,不惜冒著客死秦國的風險;信陵君因「畏秦」而猶豫不肯見魏齊,固然有顧忌可能因此為魏國召來兵禍的因素,但卻也因此顯得不如虞卿和平原君那麼「夠朋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3
    $170
  2. 二手書
    5
    $260
  3. 新書
    79
    $411
  4. 新書
    79
    $411
  5. 新書
    85
    $442
  6. 新書
    9
    $468
  7. 新書
    9
    $468
  8. 新書
    9
    $468
  9. 新書
    95
    $494
  10. 新書
    $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