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堆疊」、「倚靠」、「編織」及「膨脹」這四個概念來將建築重新定義與詮釋,並透過許多歷經考驗並流傳至今的知名建築物以及隈研吾自身近期的作品來加以詮釋及說明,除了能讓讀者們得以了解到他自己近期作品的創作歷程之外,也提供了許多創新的想法與概念。
2011年3月11日一個前所未有的浩劫、一場悲劇,原以為堅強合理又巨大的建築卻在大自然的憤怒之前,不堪一擊,完全無法抵抗這場大災難。人心變得脆弱,就像是這些大建築的無能為力般,完全暴露在眾人面前。原以為混凝土、鋼鐵能打造出堅定、鞏固,能保護我們的居所,但這個巨大的過程破碎了。
隈研吾站在建築師的巨石上,從零出發,重新思索,堅強合理的建築已經魅力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直接與大自然對話交流、直接依存於自然能源而自立的小建築。以一個看似弱小的單位,建造足以對應這些大災害的避難屋;將自己這渺小柔弱的存在,和驚人的世界做連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隈研吾
日本建築大師,慣用竹子、木材、泥磚、石板、和紙等自然建材,建築風格散發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在業界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
1954年生於神奈川縣。1979年畢業自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1985-1986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學系客座研究員。1990年在東京青山成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2001-2008年任教於慶應大學科技科學系。2009年開始擔任東京大學教授。
知名作品有「龜老山展望台」(1995)、「水/玻璃」(1995,AIA獎)、「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1995)、「森舞台/宮城縣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1997,日本建築學會賞)、「石之美術館」(2001,國際石材建築大獎)、「馬頭町廣重美術館」(2001,Murano Prize)。近期作品有「長城下的公社/竹屋」(2002,北京),「長崎縣立美術館」(2005,長崎)、「三多利美術館」(2007,東京)。目前於中國及歐洲仍有許多建案進行中。近十年更一手囊括JCD、日本AIJ獎、美國AIA、全球創新建築獎、芬蘭Spirit of Nature Wood Architecture、法國Energy Performance + Architecture Award等國際大獎。著作有:《十宅論》、《再見.後現代》、《建築的慾望之死》、《負建築》、《新建築入門》、《小建築》等。
隈研吾
日本建築大師,慣用竹子、木材、泥磚、石板、和紙等自然建材,建築風格散發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在業界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
1954年生於神奈川縣。1979年畢業自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1985-1986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學系客座研究員。1990年在東京青山成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2001-2008年任教於慶應大學科技科學系。2009年開始擔任東京大學教授。
知名作品有「龜老山展望台」(1995)、「水/玻璃」(1995,AIA獎)、「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1995)、「森舞台/宮城縣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1997,日本建築學會賞)、「石之美術館」(2001,國際石材建築大獎)、「馬頭町廣重美術館」(2001,Murano Prize)。近期作品有「長城下的公社/竹屋」(2002,北京),「長崎縣立美術館」(2005,長崎)、「三多利美術館」(2007,東京)。目前於中國及歐洲仍有許多建案進行中。近十年更一手囊括JCD、日本AIJ獎、美國AIA、全球創新建築獎、芬蘭Spirit of Nature Wood Architecture、法國Energy Performance + Architecture Award等國際大獎。著作有:《十宅論》、《再見.後現代》、《建築的慾望之死》、《負建築》、《新建築入門》、《小建築》等。
目錄
推薦序
序──從悲劇出發的建築史
堆疊
小單位
水磚
小住宅──歧枝水箱
流動、自立的建築
倚靠
依靠堅強的大地
生物性的建築──鋁與石的「依靠」
蜜蜂的祕密──蜂巢結構創造出的空間
編織
編織木頭──「千鳥」博物館
似雲的建築──編織磁磚
Casa per tutti──從富勒圓頂到傘的圓頂
膨漲
法蘭克福的膨漲茶室
旋轉、開放空間
後記
序──從悲劇出發的建築史
堆疊
小單位
水磚
小住宅──歧枝水箱
流動、自立的建築
倚靠
依靠堅強的大地
生物性的建築──鋁與石的「依靠」
蜜蜂的祕密──蜂巢結構創造出的空間
編織
編織木頭──「千鳥」博物館
似雲的建築──編織磁磚
Casa per tutti──從富勒圓頂到傘的圓頂
膨漲
法蘭克福的膨漲茶室
旋轉、開放空間
後記
序
導讀
說真的,一直在設計「大建築」,人會變得極端慾望不滿。牽涉到各色的人和公司,牽涉到大筆經費,牽涉到複雜的法律和制度,從中途開始,什麼是什麼都變得搞不清楚了。因此我很想從那種壓力之中溜出來,而想只將自己設計的,有定評的「小建築」事例集結成書。比住宅還要小很多,像展覽館,或是像攤子的建築。
在我開始撰寫此書之後,發生了311大地震。我一直在思考311的意義,漸漸覺得,311也許是上天對於「大建築」的一種懲罰吧。為了「大建築」,建築不甩自然條件而逐漸下降到海岸。為了要供應「大建築」的電力,核能發電廠被認為是有必要的,而其不合理暴露出來了。讓人感到好像是自然對於朝著「大建築」而建構的系統全體,降下了懲罰。
用這觀點來看,則建築史的全體內容都會看起來變得不一樣了。我本來是要書寫「小建築」的樂趣的,不知不覺間卻變成了好像是以「小建築」這個基準而要改寫建築史的書了。
因為這個緣故,花了比預期還多的時間。容忍我的遲延,依然陪伴我工作的岩波書店的千葉克彥先生,以及幫我收集、編輯雖小但數量龐大的「小建築」資料,我的工作室的稻葉麻里子小姐,對於他們兩位絕對不「小」的忍耐和精力,最後我要致上我的最大謝意。
說真的,一直在設計「大建築」,人會變得極端慾望不滿。牽涉到各色的人和公司,牽涉到大筆經費,牽涉到複雜的法律和制度,從中途開始,什麼是什麼都變得搞不清楚了。因此我很想從那種壓力之中溜出來,而想只將自己設計的,有定評的「小建築」事例集結成書。比住宅還要小很多,像展覽館,或是像攤子的建築。
在我開始撰寫此書之後,發生了311大地震。我一直在思考311的意義,漸漸覺得,311也許是上天對於「大建築」的一種懲罰吧。為了「大建築」,建築不甩自然條件而逐漸下降到海岸。為了要供應「大建築」的電力,核能發電廠被認為是有必要的,而其不合理暴露出來了。讓人感到好像是自然對於朝著「大建築」而建構的系統全體,降下了懲罰。
用這觀點來看,則建築史的全體內容都會看起來變得不一樣了。我本來是要書寫「小建築」的樂趣的,不知不覺間卻變成了好像是以「小建築」這個基準而要改寫建築史的書了。
因為這個緣故,花了比預期還多的時間。容忍我的遲延,依然陪伴我工作的岩波書店的千葉克彥先生,以及幫我收集、編輯雖小但數量龐大的「小建築」資料,我的工作室的稻葉麻里子小姐,對於他們兩位絕對不「小」的忍耐和精力,最後我要致上我的最大謝意。
內容連載
前言
從悲劇出發的建築史
我想過要從零出發重新思考建築。
其契機乃是東日本大地震。當我重新去回顧歷史,發現了以前不曾去注意過的重要事情。那就是,一直讓建築世界產生轉變是大災難的這個事實。讓建築史產生變動的,並非劃時代發明或是技術進步這類幸福事件。當遭遇重大災難,感受到生命處於危險時,人類這種生物,具有想要依賴堅固的窩巢的習性。這與人類身體纖弱,動作遲緩也有關係。像鳥類或魚類等動作迅敏的生物,對於巢穴的依存度是很低的。但是人類既柔弱又遲緩。所以才有依賴巢穴的習性,有依存建築的習性。
處於幸福中的人,只會反覆過去的行動,而懶於往前跨步,而一旦遭逢災害,被悲劇擊倒,人才會拋棄過去的自我而開始向前邁步。然而,迄今為止的建築史卻往往將災害忽略掉了。常常將建築之所以進步的理由,寫得好像是因為科學、技術之發達,或天才個人的才能、發明、創意的結果。通常是採取「幸福」的建築史、正面肯定的建築史的形式。如是而將不幸事件連續的歷史改編成光明、輕率的歷史。
但是,人類不可能是這種輕率存在。因為悲劇化為契機,然後發明或進步之名的齒輪才會開始轉動。311東日本大地震讓我們想起迄今歷史是因為悲劇才變動的這一事實。那時候,過去發生的種種災難景象,在我眼前歷歷浮現。人類對於那些悲劇是如何去對應的呢,我清楚的看得分明了。
里斯本大地震
其中最大的悲劇,是1755年11月1日讓全歐洲都陷於恐怖之中的里斯本大地震。在全球人口還只有七億的時代,這個地震造成了5到6萬人的死亡。相較於人口70億時代的311大地震的2萬死亡人數,那個時代的人們受到的驚懼之鉅,多少可以體會到。當時人們認為「上帝終於遺棄人類了」。而里斯本大地震在諸多意義上,成了世界史的轉捩點。有人說,所謂的「近代」這一個時代,就是因為這個悲劇成為發端才開始的。
從「上帝不可恃」的這種危機感出發,誕生了啟蒙主義,誕生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並導致了30年後的法國大革命。哲學家康德也受到這個大地震的震撼,而涉足地質學的研究,甚至還寫了書。一般認為在虔誠的天主教家庭中長大的康德,雖然承認上帝的普遍原理,另一方面也認識到名為「悟性」的人類知性的客觀性能力,也是因為「不能只依賴上帝」的這種地震後的感情之故。甚至有人說因為上帝權威失墜,近代科學從而取代,一直發展到產業革命,都是里斯本大地震的產物。
從悲劇出發的建築史
我想過要從零出發重新思考建築。
其契機乃是東日本大地震。當我重新去回顧歷史,發現了以前不曾去注意過的重要事情。那就是,一直讓建築世界產生轉變是大災難的這個事實。讓建築史產生變動的,並非劃時代發明或是技術進步這類幸福事件。當遭遇重大災難,感受到生命處於危險時,人類這種生物,具有想要依賴堅固的窩巢的習性。這與人類身體纖弱,動作遲緩也有關係。像鳥類或魚類等動作迅敏的生物,對於巢穴的依存度是很低的。但是人類既柔弱又遲緩。所以才有依賴巢穴的習性,有依存建築的習性。
處於幸福中的人,只會反覆過去的行動,而懶於往前跨步,而一旦遭逢災害,被悲劇擊倒,人才會拋棄過去的自我而開始向前邁步。然而,迄今為止的建築史卻往往將災害忽略掉了。常常將建築之所以進步的理由,寫得好像是因為科學、技術之發達,或天才個人的才能、發明、創意的結果。通常是採取「幸福」的建築史、正面肯定的建築史的形式。如是而將不幸事件連續的歷史改編成光明、輕率的歷史。
但是,人類不可能是這種輕率存在。因為悲劇化為契機,然後發明或進步之名的齒輪才會開始轉動。311東日本大地震讓我們想起迄今歷史是因為悲劇才變動的這一事實。那時候,過去發生的種種災難景象,在我眼前歷歷浮現。人類對於那些悲劇是如何去對應的呢,我清楚的看得分明了。
里斯本大地震
其中最大的悲劇,是1755年11月1日讓全歐洲都陷於恐怖之中的里斯本大地震。在全球人口還只有七億的時代,這個地震造成了5到6萬人的死亡。相較於人口70億時代的311大地震的2萬死亡人數,那個時代的人們受到的驚懼之鉅,多少可以體會到。當時人們認為「上帝終於遺棄人類了」。而里斯本大地震在諸多意義上,成了世界史的轉捩點。有人說,所謂的「近代」這一個時代,就是因為這個悲劇成為發端才開始的。
從「上帝不可恃」的這種危機感出發,誕生了啟蒙主義,誕生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並導致了30年後的法國大革命。哲學家康德也受到這個大地震的震撼,而涉足地質學的研究,甚至還寫了書。一般認為在虔誠的天主教家庭中長大的康德,雖然承認上帝的普遍原理,另一方面也認識到名為「悟性」的人類知性的客觀性能力,也是因為「不能只依賴上帝」的這種地震後的感情之故。甚至有人說因為上帝權威失墜,近代科學從而取代,一直發展到產業革命,都是里斯本大地震的產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折$266
-
新書79折$300
-
新書85折$323
-
新書88折$334
-
新書9折$342
-
新書9折$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