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0年博客來年度選書

  1990年3月16日,他們在中正紀念堂靜坐,其中有學生,也有老師。
  2014年3月18日,他們在立法院現場奔走,成了守護年輕世代的「大人們」。
  這本書是野百合
  為了催生下一輪民主盛世的靈魂而寫

  ──2010年版導言
  2010年是個特別有意義的年度。二十年前,由於一場國民大會選舉總統的紛爭而點燃了野百合學運。這場表面上是萬年國會「老賊」需索無度的鬧劇,卻無意之中激發了二十年來民主化的契機。1990年代這整整十年,不僅各個領域蓬勃發展,也是社會運動的黃金十年,台灣社會可說充滿自信。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開始,台灣面臨國內外多重危機,內有藍綠對立,外有中國崛起。在此巨大變動的時刻,我們有必要對過去二十年進行一場批判性的回顧。除了給未曾經歷這段快速變遷的更年輕世代做一個歷史導讀外,也讓曾經歷過的世代更能看清未來的挑戰與方向。
  
  ──2014年新版序

  這個時刻,再版《秩序繽紛的年代》,特別具有傳承的意義。但此處的「傳承」,不是意味上一個運動世代對年輕世代的「指導」,而是運動世代間的切磋;是「批判性的傳承」與「傳承性的批判」。總的來說,是對台灣社會運動之「歷史意識」的養成,對自身認同感的共同探索。

  經歷了太陽花的公民社會,或可一掃過去幾年來的政治陰霾,但橫隔在眼前的路途,仍處處險阻。這冊共同書寫的歷史記錄,仍然可以提供不少抵抗運動的靈感。畢竟,它記錄了一個消逝中的美好年代,而決心迎向另一個更加不確定的年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總計二十位作者,二十篇文章


王金壽

  成功大學政治系/中山大學社會系合聘教授

王健壯

  風傳媒發行人

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吳介民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音寧

  作家、農村工作者

李道明

  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廣均

  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副教授

林志明

  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林國明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林繼文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邱毓斌

  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范雲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夏傳位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

夏曉鵑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郭力昕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黃武雄

  台灣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楊弘任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潘翰聲

  環境運動志工

蕭瓊瑞

  成功大學歷史系所教授

顧爾德

  新新聞總主筆
 

目錄

.從邊緣到風暴中心的司法體制(王金壽)
.民粹政治的兩張面孔(王健壯)
.教改運動的驚奇冒險(何明修)
.第三種中國想像(吳介民)
.從農村到都市,再到農村?(吳音寧)
.激流般起伏的紀錄片運動(李道明)
.族群想像的感動與不安(李廣均)
.藝術自主性的辯證開展(林志明)
.全民健保的道德共同體(林國明)
.憲改大門的開與閤(林繼文)
.當工運的制度惰性遭遇全球化(邱毓斌)
.靜默中耕耘細節的婦運革命(范雲)
.金融資本如何吃人(夏傳位)
.新移民運動:慢一點,比較快(夏曉鵑)
.公共知識分子的殞落(郭力昕)
.教改中的左與右(黃武雄)
.以社區之名(楊弘任)
.寶島大崩壞.環境臨界量(潘翰聲)
.掙扎於政黨輪替間的文化大夢(蕭瓊瑞)
.當媒體走出黨國巨靈的爪掌(顧爾德)
 

再版序

  2014年3月18日,晚上9點20分,一群學生與民眾赤手空拳,衝破立法院大門,在議場靜坐,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幾個小時內,立法院四周馬路上擠滿了自發前來的民眾,「保護」議場內的學生,從此開始了長達24天的佔領運動。「太陽花」佔領運動的「成功」是「意外」,但不是「偶然」。當這撼動政治地盤的佔領發生時,我們便可以理解它的來龍去脈。

  這場運動撼動了台灣政局,衝擊國共主導的兩岸協商,將公民社會的聲音傳遍世界,也讓台灣學運在當代世界學運史上留下一筆記載。人們急著搜尋這場運動的意義與脈絡,也急著做歷史比較,於是將眼光投射於24年前的「野百合學運」。兩場相隔多年的學運,可比之處可能不多,但是一個現象卻值得注目:本書許多位作者,以及數以千計的讀者,曾積極參與過野百合運動及其後的社運,相隔兩個世代,這些人的身影仍然奔走於太陽花現場,自發而熱情地投身,共同與年輕世代創造了一場社運嘉年華,而其間的中介世代即是二〇〇八年的「野草莓」運動者。

  野百合面對的抗爭對象相對「單純」,即是所謂「萬惡國民黨」;然而從「野草莓」到「太陽花」,隨著地緣政治局勢的變遷,抗爭的對手除了執政的國民黨,已經擴大為「中國因素」、「跨海峽權貴政商」與「全球資本」。這樣的對手,讓人「戒慎」,也激發更高層次的批判力道。

  這個時刻,再版《秩序繽紛的年代》,特別具有傳承的意義,但此處的「傳承」,不是意味上一個運動世代對年輕世代的「指導」,而是運動世代間的切磋;是「批判性的傳承」與「傳承性的批判」。總的來說,是對台灣社會運動之「歷史意識」的養成,對自身認同感的共同探索。

  經歷了太陽花的公民社會,或可一掃過去幾年來的政治陰霾,但橫隔在眼前的路途,仍處處險阻。這冊共同書寫的歷史記錄,仍然可以提供不少抵抗運動的靈感。畢竟,它記錄了一個消逝中的美好年代,而決心迎向另一個更加不確定的年代。

吳介民
2014年6月
 

內容連載

■激流般起伏的紀錄片運動
自從本書出版後,至今四年間,台灣紀錄片又歷經了一次激流般的起伏。首先在電影院放映方面,二○一○年有七部華語紀錄片作商業放映(其中一部《音樂人生》是由一群台灣人組成的紀錄片NGO組織CNEX製作的香港紀錄片);全年台灣自製紀錄片在台北地區的總票房約為新台幣一千多萬元。《音樂人生》由於獲得二○○九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及打敗所有劇情片獲頒最佳剪輯與最佳音效兩個獎項而讓CNEX(視納華仁)大出風頭。(次年CNEX又再以台灣紀錄片《街舞狂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而更受矚目。)二○一一年台北市共放映四部台灣出品的紀錄片以及以台灣現代文學家為記錄對象的「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影集(共六部紀錄長片),總票房比二○一○年增逾百分之廿五。二○一二年台灣紀錄片在院線上映的數目雖然大減,但因為一部CNEX發行的《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破了台灣先前的紀錄,全台票房逾三千萬元,而讓台灣紀錄片商業映演在二○一二年達到新的高峰。一年後這項紀錄又被超越,因為二○一三年有破紀錄的十三部台灣紀錄片上院線,其中一部跨越二○一三與二○一四年放映的《看見台灣》全台票房竟然破兩億元(台北市票房近九千五百萬),此外還有全台票房超過六千兩百萬的《十二夜》與台北票房一千八百餘萬的《五月天諾亞方舟》,而讓紀錄片再度取代劇情片,成為台灣最亮眼的電影類型,可說是舉世罕見。(李道明)

■寶島大崩壞,環境臨界量
從一九六○年獎勵投資條例,到一九九○年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五十年來政府一貫圖利財團的兩把大刀,就是不當減稅和土地徵收。二○一○年產業創新條例,賦予地方政府、公民營事業及興辦工業更大的徵收權力;接下來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財團正展開野蠻的圈地競賽。從直接賣斷到設定地上權或是BOT,政商正聯手以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方式,掏空賤賣國家資產。全台灣從北到南三、四萬公頃的工業區和科學園區,都是以國家整體利益為名,直接或間接徵收自人民的私產,然後半買半相送給財團營私。為了追求超額利潤,企業持續逼迫政府開闢低廉的新工業區,或是政府主動開闢沒廠商要去的工業區長期閒置,導致弱勢的人民和環境成為被犧牲的受災戶。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3
    $250
  2. 新書
    63
    $252
  3. 二手書
    73
    $290
  4. 新書
    79
    $316
  5. 新書
    79
    $316
  6. 新書
    79
    $316
  7. 新書
    79
    $316
  8. 新書
    79
    $316
  9. 新書
    79
    $316